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研究是近年来社会学新兴的研究方向。女性的身体是女性生活的重要构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含义。女性身体的标志物高跟鞋,无论是在生理身体还是在交往身体方面,都象征并建构了女性的身体。根据高跟鞋的发展历史,从早先普遍流行于男女两性之间,到后来成为女性的专属物品,高跟鞋充分体现了男女性别的区隔,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然而,女性也不甘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女性将高跟鞋附着于身体之上,通过身体技术的表达,与男权社会规则背道而驰,表现出了极强的主体性意识,因而也在高跟鞋的穿着中取得了自身的身体解放。  相似文献   

2.
一瓢饮闲话     
宏图 《瞭望》1989,(15)
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出任我国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长时,直率地表示:“我最恨叫什么什么长!管他什么长!官场,听着肉麻!尊敬我,叫我吴先生就够了。”又因两位高足——李政道、杨振宁成就卓然,舆论每每以“精心培植”称颂先生。为此,在《回忆》中,先生以“适逢”、“巧遇”,淡淡带过,云:“譬如两颗钻石,不管你把它们放在那里,它们还是钻石。”功成而弗居之坦荡襟怀,堪为师  相似文献   

3.
6月15日,“北大——维斯理女性领导力论坛”在北大举办。开幕式上,知名媒体人杨澜在演讲中引用的撒切尔夫人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习惯之害     
有一则古代笑话,说一位厨师爱占小便宜,给人办宴席,总是顺手牵羊——揩点油,捞点东西才舒服。一次在家中操刀切肉,见左右无人就把一块肉收入怀中,这个“习惯”动作正好给他老婆看见了。揩油,笑骂道“你怎么在家里也揩油”。 笑话归笑话,现实中也是有习惯成自然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在延安,不论遇见谁,他总是点着头笑嘻嘻地同你攀谈:“你有什么困难吗?”“你对延安的生活习惯吗?”亲切的话语,温暖了许多初来延安同志的心。  相似文献   

6.
我印象中,合肥张家这一系只剩煦和这根独苗了。修长的身材、温文尔雅。今年他来给他二姐、三姐送家乡雨前茶,听他“三姐”这么称呼,我一怔,笑道:“在北京也只有你是名正言顺有资格用这称呼了!”煦和明白我的意思,说:“黄苗子说北京人都称她(沈从文先生夫人张兆和)三姐!”“都,敢么?”——我说:“有  相似文献   

7.
自知·自胜     
宏图 《瞭望》1991,(33)
鲁迅先生“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钢弊常取类型”,因此,梁实秋先生即以“恶辣”、“著名的‘刀笔’”品评他的散文。显而易见,此系梁氏之“偏见”,忽视了鲁迅先生的另一面——更重要的一面,即“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历史每每重演。钱钟书先生学术力作《谈艺录》、《管  相似文献   

8.
戒尺的阴魂     
古来学者谁无师?一进校门,便就有了师生关系。对“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不少学生不论走到哪一步,总是永志不忘的。然而,在“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下,古今对学生的体罚似乎却是一脉相承的。余生也晚,旧时的私塾没读过。听老人们讲,先生手里有把戒尺,专门用来惩戒学生。倘子曰诗云背不来,或是描红、小楷写不好,对不起,除了训诫之外,就让你把手伸出来,乒乓五六地打得你手心、手背红肿,由不得你不“痛改前非”。虽然时过境迁,但那遥远传来的板子声至今令人胆颤。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咱读过。虽已明令严禁体罚学生,但变相的体…  相似文献   

9.
着哇!好意见     
宏图 《瞭望》1991,(40)
1957年7月面世的《收获》(季刊)创刊号,刊载了老舍先生的扛鼎之作——《茶馆》。 老舍先生早就想以北京茶馆为题材写一剧本,“第一幕”先生在美国时即已酝酿。1955年左右,在一次会见外宾后,先后请与会者刘白羽、郭小川、严文井、康濯等作家“再坐坐、聊聊”。聊的就是孕育中的《茶馆》。“难办的是,几乎一幕不如一幕,”先生颇激动,“最主要  相似文献   

10.
韩瑞霞 《学理论》2009,(11):85-86
本文在指出海外中国女性研究从女性视角出发构建书写的优点同时,聚焦女性与婚姻中的性——这一具有“门褴”意义的日常实践——从性的社会吸纳、情迷的侧面反映、才女与性的疏离和倒置,以及妒妇、妓女等的边界呈现和女性身体和认同的塑造五个方面,指出女性视角的书写仍是一种“拼贴”不足的边缘再造,就此引出运用“双重视角”、历史与性别对话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王乾荣 《民主》2005,(2):44-44
有一位朱述古先生在《中国青年报》作一文《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我不大同意其中的某些观点。我先引《绘图青红帮演义》一书里的一段对话——话说王四见这黑面大汉挂出青帮招牌,上前盘问海底道:“请问老大,你在门槛没有?”那  相似文献   

12.
游宇明 《各界》2014,(9):32-32
读郁达夫的《沉沦》,你不会忘记作品中那个留日学生苦恼的样子他想为国家做些事,却不知从何做起他希望拥有浪漫的爱情,却没有异性亲睐他渴望经济自立,却总是贫困潦侄4他觉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处处找不到生活的位置……郁达夫将这个人称之为“零余者”。我不知道沈从文先生看没看过这篇小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沈从文充当的就是这样的“零余者”。  相似文献   

13.
锁与钥匙     
黄小平 《党政论坛》2012,(16):46-46
一日,锁对钥匙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是每天把你带在身边。”慧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呆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  相似文献   

14.
当衡水市新建街92号一幢宽敞明亮的拐角大楼映入你的眼帘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不已。但又有谁能想到二十年前,这里竟是一片废墟,而在这片废墟上建功立业、一展雄姿的竟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巾帼英雄——衡水市印刷二厂厂长高淑玲。 她是一位杰出女性,她凭自己的艰苦拼搏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几十年来,她先后获得河北省“三八”红旗手、  相似文献   

15.
土地承包到户以后,搞好社会化服务,成为农民的迫切要求。然而,现实中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总是“剃头担子——一头热”。要么这头冷、那头热;要么这头热、那头冷,总是不能统一起来。“一头热”成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中的一种通病。 列其现象,一曰农户“热”、集体“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北京大学建校52周年座谈会上,傅斯年说出这样一番妙语:“梦麟先生的学问不如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元培先生高明;我的学问比不上胡适先生,但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这两位先生办事,真不敢恭维。”一旁的蒋梦麟插话道:“孟真,你这话对极了,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11,(32):14-14
“廉价”中药变身“贵族药”的新闻占据媒体版面已有时日。联系“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民生之痛,此次的“药你命”似乎更令公众无奈——绿豆、大蒜、生姜或可暂时不买,生了病,对症的药总不能不吃。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与元配夫人卢慕贞离婚后同宋庆龄结婚,然而孙中山先生尚有另一次婚姻,即在卢慕贞之后,宋庆龄之前,还有一位被遗忘的革命伴侣——陈粹芳。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清朝、创建民国,奔走于香港、澳门、日本和南洋等地宣传革命。那时,总有一位女性陪伴其侧,追随(?)助他从事反清斗争。这位女性是陈粹芳。她有着  相似文献   

19.
尤廉 《民主》2004,(7):32-34
日前,贾柏松同志送我一册他和叶至善合编的《涸辙旧简》(2003年9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收入了他们两位的父亲在“文革”期间的往来书信,时叶圣陶先生在北京,贾祖璋先生在福建平和,所以本书加了个附题——“叶圣陶、贾祖璋京闽通信集”。  相似文献   

20.
摆架子和耍态度,同属低级趣味,是一种不值得羡慕也不应去继承的遗产。 表里不一,名实不符,而借装腔作势以抬高身价,此之谓“摆架子”。阿Q夸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个什么东西!”是摆架子;赵太爷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