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在简要介绍俄罗斯当代“新权威主义”政治特点的基础上,从和东正教有关的“君权神授”思想和“第三罗马”理论与普京时代政治体制之间的思想联系入手,分析和论述了“新权威主义”产生的来自俄罗斯民族历史及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旨在揭示隐藏在社会发展形态之下的深层民族性格动因;指出俄罗斯目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形态和格局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其今后的态势走向也必定遵循一定的规律,并充分满足和显示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2.
论清末民初语言的“日化”现象——以鲁迅作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盛行通过日译本转译西方著作,汉语中引进了大量的日语词汇和句法。笔者认为,比起一直以来通用的“欧化”的说法,把此现象称为“日化”更为贴切。本文以鲁迅作品中的具体“日化”语言实例为证,论证了“日化”的语言事实。对于“日化”语言一直以来遭忽视的现象,笔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汉字等方面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星星 《和平与发展》2023,(6):134-153+158-159
韩国的“中国观”具体表现在其民族历史观、政治安全观、经济发展观、地缘政治观等层面。从韩国“中国观”嬗变的历史轨迹看,“事大主义”和“中国典范”是两大基本逻辑。其历史流变在认知维度上表现为“中共观”与“中国观”经历统一期、清晰期、模糊期的演变,在横向维度上体现为经贸发展、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和社会人文领域交错形成“远华”“近华”的二元对立变化,在纵向维度上呈现出从敌对到友好、再到有可能走向疏离的历史变迁。韩国“中国观”的建构与嬗变受其民族心理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与经济架构、国内与国际定位、社会民意与舆情塑造以及中韩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为有效塑造韩国积极的“中国观”,中国应推动双方共同在政治安全领域建立智库交流合作机制,在经贸领域建立人员定期交流沟通机制,在民族文化领域挖掘两国共有文化意涵、打造共同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4.
也谈美国多元文化主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实践行动。它以美国社会日趋多样化为基础,以“宪法民主”、“政治承认”和解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思想为武器,要求主流社会给予亚文化群体平等地位并承认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使美国成为一个文化价值观多元、各社会群体相互平等的社会。本文以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教育界的情况为例,通过对多元文化主义思想理论和主要论点的考察和分析,来揭示它争夺文化价值观话语权力、重新确立美国国民性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5.
自独立以来,受历史惯性影响,哈萨克斯坦形成了以“超级总统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近年来,无论是哈萨克斯坦的政治精英还是社会层面都对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新的需求。因此,托卡耶夫执政以后,在以“倾听型国家”执政理念建设“新哈萨克斯坦”的目标下,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包括限制总统权力、理顺央地关系、改革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等。从短期来看,托卡耶夫的政治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国内发展及安全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政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哈萨克斯坦内部政治精英分化、利益集团变迁、政治经济互动不佳以及外部环境面临挑战等因素都对托卡耶夫的政治改革形成相应制约。长期来看,托卡耶夫“新政”的实施成效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试析欧盟对土耳其政策的矛盾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盟对土耳其的外交政策有一条明显的轨迹,即利用土急于加入欧盟的心理,鼓励并促进土国内的“西化”与“欧洲化”改革;同时又尽量拖延其入盟进程。欧盟对土政策从一开始就受一种矛盾心理所支配:一方面,出于安全及地缘政治需要,有意在欧土关系上做出某种特殊安排;另一方面,一些成员国对土“异类”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始终排斥,存在着认同困惑和冲突。未来欧盟对土政策仍将受这种矛盾心理的影响,土耳其最终能否入盟也取决于这一矛盾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政治体制也称"政治体系或者政治系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存在方式和稳定的政治行为模式",它包括:政治主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即政治结构,如政党制度、政府制度、司法制度、舆论制度等;政治结构实际运行中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则,即各种规范,如选举程序和规则、投票程序和规则、决策程序和规则等;支撑政治体制的文化价值体系,即政治合法性与政治文化,如对政治体制的理念基础、程序和规则的有效认同以及对政府、对他人的意识定向等:另外,它还包括保障政治秩序的强制力等①.  相似文献   

8.
略论伊斯兰传统政治文化对民主实践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聪 《西亚非洲》2006,1(7):16-22
伊斯兰政治,既根植于伊斯兰教,又伴随于历史演进之中,是穆斯林关于政治态度、信仰、情感等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伊斯兰式的“部落民+臣民”文化构成了伊斯兰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属性。“敬主———忠君———秩序”是伊斯兰传统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由此而形成“穆民———臣民———顺民”的大众政治品格,它对中东国家民主化进程起着阻碍作用。与此同时,伊斯兰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舒拉”、“公议”、“创制”等内容对于中东国家民主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挖掘、整理和诠释这些传统政治文化资源,不仅为民主实践提供切实有力的依据,也为中东国家实现民主的“本地化”提供一种路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非洲政治发展在跌宕中前进,取得了不少新成就,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在政治和安全形势方面,虽然总体和平稳定的局面得以继续保持并有进一步的巩固,但局部冲突、军事政变和恐怖袭击等均有出现。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虽然民主和多党政治体制的建设继续向纵深推进,加强治理,实行良政已成为非洲国家的广泛共识,但“老人政治”、“长期执政”以及谋求“第三个任期”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另外,在对外交往和国际舞台上,非洲自主和全方位外交日益走向成熟,非洲联盟在自主解决非洲内部冲突、在国际事务中用“一个声音说话”和维护非洲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0.
卢梅花 《东南亚》2012,(2):22-26
回顾越南25年的革新开放历程,越南的政治体制改革,无论是在宏观的发展模式与国家发展战略方面,还是在微观的政府管理机制、政府运行方式等方面,都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越南的政治体制改革大体经过了政府职能调整、提高行政效率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样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改革的原动力、改革模式的选择和改革方式的探索这样三个角度来看,越南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鲜明的“越南特色”。这种“越南特色”还决定了越南式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上海合作组织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合作组织在经历了初创阶段之后,已初步具备了成为欧亚大陆“稳定器”的潜力,并正在向这一方向继续迈进。作为一种多边主义的国际制度,上合组织未来的核心价值观应建立在全新的“欧亚主义思想”基础之上。这一思想将欧亚大陆腹地视为统一的地缘政治板块、统一的地缘经济网络与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未来一个时期,上合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向包括政治、经济与安全合作的多功能组织转变;二是要从一个以中亚为主的次区域性合作组织扩展,把印度、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伊朗等国家吸收进来,使其成为一个以“新欧亚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欧亚区域合作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主权民主”是俄罗斯从当今国际政治现实及俄国内政治需要出发而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普京的治国理念与政治哲学,折射出俄罗斯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但在俄国内,对“主权民主”的科学性、合法性及其价值定位,都还存在着争议。“主权民主”反映了俄罗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政治现实,但它毕竟是一种过渡性政治形式。从长远看,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仍将以民主为导向逐步健全与完善。作为一种理论,“主权民主”上升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可能性不大。俄罗斯主权民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如何,有待世人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主要国际政治思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坚持冷战思维的新保守主义,突出反共意识,强调“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失败论”和“道德政治论”,鼓吹“单极稳定”和“霸权领导”;提倡西方价值观为特色的新自由主义,挑战传统现实主义,强调“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主权”,并按西方价值观建立国际制度与规则;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吹第三条道路等是冷战后国际政治思潮出现的3种新动向。作者对此从国际关系构架学理以及实践上进行了服人的剖析。  相似文献   

14.
在后社会主义转型进程中,中欧和俄罗斯的国家治理模式在经历了深刻的重构后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化趋势。前者形成了一种“民主型国家”治理模式,且国家整体的治理质量较高;后者形成了一种“勾结型国家”治理模式,且国家整体的治理质量较低。从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来看,上述两种国家治理模式的差异可以从政治体制选择、利益集团分化、市民社会发育,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缘因素等加以综合解读。  相似文献   

15.
独立伊始,中亚五国就确立了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向宪政民主政治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僵化的传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的目标,由此拉开了各国以制度变迁为核心的国家转型历程.截至目前,中亚各国的体制变迁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鉴于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惯性的存在,尤其是中亚政治文化传统所具有的滞后性,无论是对于中亚国家的政治改革,还是对于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各国传统政治文化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总的看来,中亚以脆弱性与易变性、分裂性与断裂性、专制性与对权威的顺从性为特征的政治文化传统,成为影响各国政治、经济、社会三个领域变迁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6.
1991年以来,俄罗斯经历了政治剧烈动荡和相对稳定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为制度变更和体制之争,第二阶段是权力斗争、两极分化和社会失范。俄政府通过确立宪政意识、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和缓和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初步实现了俄的政治稳定。从更深层次看,俄的政治动荡源于经济,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是一国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稳定是一国实行经济转轨的根本保证。经济转轨必然要求变革政治体制,会带来一定的政治动荡,必须加大调控力度,但并非要求全盘否定政治制度。当前的权威主义政治未必一定能促进经济转轨和经济发展,实现根本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 ,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 ,以至于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日本文化模式的价值精神赋予了日本特定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 ,他们共同影响着日本的外交 ,其“无常观”、“求新”精神、重视等级与依附强权、对外意识、“皇国史观”等因素是日本迈向“国际化”症结。  相似文献   

18.
本文剖析时下风行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说,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依托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以“3D”打印为代表的快速成型技术等“技术簇群”支持,并使之综合应用于制造业,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进而引起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第三次工业革命”如同历史上前两次工业革命一样,将引起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迁.如果欧美日等率先掌握并垄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秘诀”,将不可免引起制造业从新兴国家和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回流”西方,给危机中的西方经济、政治体制注入一剂“强心针”,并有可能重新逆转国际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现有变化趋势,打断世界历史的“西降东升”进程,进而对中国崛起进程以及中国国家安全产生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既为全球性价值观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同时也为全球性价值观的冲突埋下了 隐患, 而无论是整合还是冲突, 都有其经济、政治、文化、观念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们需 要从有利于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中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 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 出发, 整合全球性价值观, 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20.
老挝加强政治建设与推进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挝“革新开放”十年以来,经济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政治上不断加强建设并稳步地推进体制改革。1991年召开的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原则。总的方针是“改革政治体制,不是用其它制度取而代之,而是在巩固人民民主政治体制和明确规定各部门的职责的基础上,改革工作方法,维护和增加党的领导和能力。”在这个总方针的指导下,五大《政治报告》中明确了进行政治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坚持政治上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既反对保守思想,又反对盲目冒进;要有步骤地、扎实地进行改革,避免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