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国际非法移民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际合作治理至为重要。美国在非法移民国际合作治理中,一方面,将促进美洲地区经济与安全发展作为主要抓手;另一方面,注重与非法移民相关国家开展双/多边合作。由于发展援助政策的缺陷性、移民政治的敏感性、各相关国家移民利益的差异性等因素,美国非法移民国际合作治理的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美国既是最大的移民国家,也是当代非法移民的主要目的地。鉴于巨大的非法移民压力,美国一贯重视非法移民遣返问题的研究,在制度设计和实践中都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当前美国非法移民问题总体有所好转,但仍存在许多难题和争议。美国通过实施其非法移民遣返政策来控制非法移民的增长态势,这些政策都力求最大限度适应美国国情,在不同时期都具有鲜明特点,对中国搭建非法移民遣返制度框架和推进非法移民治理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云南边境地区非法移民问题凸显,周边毗邻国家人员的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等行为,对我国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国家关系都造成了一系列破坏、阻碍和威胁,不仅影响了边境地区社会稳定,还成为严重威胁我国非传统安全的因素。未来十年,我国非法移民大量涌入时期将会到来,届时情况必将更加复杂和严重。非法移民问题有必要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给予重视,应从法律、政策、国际警务合作、军警联动、群防群治等多角度提出科学的、客观的、符合效益最大化原则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国际移民已经成为影响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国际移民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也日渐凸显。中国国际移民包括中国海外移民和外侨移民。单向外流是21世纪初中国国际移民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导致了中国在国际移民格局中处于"人财两空"的态势。这一态势不利于中国在2020年成为"世界人才强国",不利于中国的国家安全,也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必须对此予以战略重视。  相似文献   

5.
非法移民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移民作为一种跨国人口非法流动行为,对世界各国的社会安宁、政治、经济、法律秩序等方面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尽管各国国内法都对非法移民问题有所规制,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仅凭单一国家国内法已不能有效治理非法移民问题,各国间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才是打击非法移民问题事半功倍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非法跨国移民集群化现象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法移民活动作为非正常的国际移民行为,扰乱了一个国家正常的出入境秩序。无序的非法流动给社会和国际交往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可能使偷渡者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且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在此,以福建沿海某些地区的非法移民问题为例,结合越轨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从社会学视角,对该地区集群化偷渡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群体非法事件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危及社会治安的一个最直接、最敏感的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最普遍、最棘手的难点问题。认真分析群体非法事件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求对策,对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群体非法事件的界定及构成条件 群体非法事件是指多人为达到一定目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采取围攻、冲击国家机关,阻塞道路交通、非法集会、游行、示威,妨碍执行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安全领域的传统安全问题式微,许多公共问题纷纷进入安全领域,形成非传统安全问题。为解释这一现象,安全化理论应运而生。尽管国家对宗教问题的安全化可以"人为"的造成宗教安全问题,但宗教因素本身所具有的组织、观念、社会和公共物品属性都可以导致国家安全的问题,因此,宗教对国家安全具有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非政府组织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非政府组织存在的许多显性和隐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政治安全与社会政治稳定。对于非政府组织这样一个既"新"又"旧"的考察对象,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厘清一些基本问题,对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对于处理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移民输出国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英国国内法律、经济、社会的原因 ,英国逐步变成了移民输入国 ,其中非法移民的大量涌入给英国社会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英国政府试图通过修改现有移民法律、加强国际合作、加重经济制裁等方式打击非法移民。  相似文献   

11.
偷渡犯罪不仅危害了国家的安全与主权,也对国家声誉、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偷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劳动力价格的反差以及一定程度上家庭因素的影响,享乐主义和侥幸心理,法律上的漏洞,等等。当前要预防偷渡犯罪需要从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加强边管以及侦查等执法与司法活动,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2.
东亚各国因互不信任而缺乏建立安全机制的条件,美国凭借自身超强的综合国力以及在东亚的军事存在掌握了东亚安全的主导权,表现在美国对朝核问题、台湾问题的主导权上以及对东亚非传统安全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上。美国掌握东亚安全的主导权,其实质就是防范与遏制挑战美国霸权的地区性强国的崛起和美国所谓的"邪恶轴心国",以更好地服务于其全球战略,使21世纪继续成为"美国的世纪",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相似文献   

13.
对采取非法手段救济自己权利的行为,究竟应如何予以认定,无论是国外的理论界还是国内的刑法学界都存在不同的观点,而在相异观点的背后,又各自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基于刑法机能二元论,在对行使权利行为分析考察时,应放在人权保障与社会保护的框架下,既要体现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国家安全的精神,还要体现出保障公民权利的取向。  相似文献   

14.
美国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对华接触政策,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新自由主义者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崛起"的初步反应。其在政治领域,主要是通过政府高官乃至元首的多边和双边会谈、访问来进行;在经济领域,是使中国在接受美方相关条件的基础上,把中国纳入多边国际经济体制,并试图加深中国对美国和整个国际经济体系的依赖;在安全领域,则试图在承认中国若干合法安全利益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把中国纳入相关国际安全体系,并注重推动两边军事交流。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接触政策具有国际和国内"双管齐下"、接触加威慑"软硬兼施"两大特征。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无论是其国际行为还是其国内进程,都要基于中国自身的战略考量,都有其复杂的内在逻辑,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接触政策只是中国发展与崛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外部变量而已。  相似文献   

15.
“9.11”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情报为主导、以威胁为着眼点”的国家安全部门。PBI情报指挥部的建设,包括专业情报人才建设、情报收集方法以及技术平台建设等,FBI情报指挥部的情报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机制,这对于各国情报建设而言,其经验能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两岸交往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海峡两岸交往既促进了两岸的经济发展 ,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社会治安问题。主要表现在 :台湾的不法商人与内地蛇头相互勾结进行偷私渡活动 ,黄赌毒等灰色行业不断向大陆渗透 ,两岸通婚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日益增多 ,绑架、勒索、贩卖枪支等暴力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涉台经济违法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台湾当局应当尽快摒弃“台独”主张 ,与大陆就影响两岸社会治安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协商 ,谋求实现两岸社会治安良性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尤其是"9·11"事件后,美国反情报工作迎来了全新局面。首先,"战略反情报"是美国情报界对传统反情报工作的全新认识;其次,加快了反情报机构改革的步伐;此外,颁布了《国家反情报战略》。美国反情报工作转型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站在国家安全全局的高度谋划反情报工作,强调战略性;运用积极手段开展反情报活动,突出进攻性;强调与时俱进发展反情报工作,凸显时代性;全方位多途径完善反情报工作,重视全面性。  相似文献   

18.
当前偷渡案件中犯罪手段呈现出隐蔽化、组织化、智能化的特点,偷渡组织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犯罪集团,一般的侦查对策难以充分收集到深层次犯罪情报、证据及线索。偷渡案件侦查工作中存在案件经营时间长、成本高、偷渡组织者定罪有法律争议、取证难、缺乏国际警务合作等问题。针对这些偷渡案件侦查中的问题,在偷渡案件中侦查机关应树立情报意识,开展内线侦查,以有效遏制、打击偷渡犯罪。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美国成为东亚大国力量结构中的关键角色,在美、中、日三角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冷战后美国东亚大国战略的核心是如何平衡与中日两国的关系,其战略的嬗变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制约中日关系的外部因素。美国东亚大国战略由均势战略转向优势战略不仅破坏了地区力量均势,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两国间在安全、历史等问题上的分歧。中日关系的趋冷将对东亚的安全、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公司债券发行有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两种方式.公募发行实行注册制,信息披露制度是公募发行和交易监管的核心.私募发行包括一般私募发行和144A私募发行.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美国公司债券公募和私募发行制度,总结出美国公司债券市场的成功经验为:灵活自由的债券发行制度,充分的信息披露、完善的债权人保护机制和对发债公司高管违法行为的严刑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