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刚 《学理论》2013,(18):226-227
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思想家。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丰富,实为政治化孔子之思想。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其人性论思想。董仲舒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正是"过程。其人性论思想也体现了"正是"思想。  相似文献   

2.
张欣 《学理论》2010,(29):110-111
"阴""、阳"概念是董仲舒天人哲学的基础性概念。班固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这一评价肯定了董仲舒对儒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董仲舒思想中的阴阳概念具备自然和人文双重含义,后者由前者推演而来,又是汉初政治改革中重要的"大一统""、三纲常"、德刑等的理论基础。分析阴阳概念,成为理解董仲舒天人哲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对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研究,学界中不少研究者往往对其政治哲学真正的目的把握不够准确.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精髓往往淹没在对他"天人感应"、"谶讳"迷信及纲常伦理思想的批评声中.董仲舒政治哲学最大的特点及其核心精髓就是"调均".从理论来源上看,其政治哲学是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调均";从官制的结构上看,是通过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进行制衡;从整体政治制度的功用上看,是对上下尊卑的等级进行"调均";从整体政治制度的框架上看,是对天道与人道进行"调均".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3)
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构筑了一套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一传统核心价值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通过研究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内涵及其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阐明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汲取其精华,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枣强县东广川镇)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把儒家学说推上正宗并取得官方哲学地位的关键人物.自董仲舒以后,儒家学说便逐渐从一个思想流派而跃升为官方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重大、长久的影响.董仲舒的著作至今尚流传于世的主要有<春秋繁露>、<对贤良策>.班固<汉书>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为儒者首"、"少治春秋".  相似文献   

6.
1990年,丹麦著名学者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Gosta Esping—Andersen)在其经典著作《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提出了"社会权利"、"非商品化"、"社会分层化"、"福利模式"等一系列概念,并形成一个严谨的逻辑体系和研究方法。该体系是以社会权利为起点,福利国家便是要以满足和实现公民社会权利为宗旨。将"非商品化"这一重要的核心概念引入"社会权利"和"福利国家体制"的分析框架之中,从非商品化和社会分层两个理论维度纵横交错演绎出一套严密的全景式比较研究的逻辑体系。借用非商品化的视角来区分福利国家类型的三种基本模式,借用社会分层化的视角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来分析各种福利国家模式的状态;而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中制度的组群化情况惊人的相似,这是一种全景式的比较方法,其比较强调多元测量和多元观察的重要性,相信采用多元和全景的材料是可以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的,它代表了社会政策模式比较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为模式比较研究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指出了未来模式比较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9,(10)
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体系提倡独尊儒术,对西汉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德育思想和教化理论,其教育思想促进了官学体系的完备、促使私学的兴盛、经学教育的发展,但也导致了西汉学校教育模式固定,读书人的学习精神变得功利,缺乏创新和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8.
基于行为研究视角,采取扎根理论方法,以对"情感诱惑"行为有切身经历的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构建分析该行为的理论框架,从而揭示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情感诱惑"行为包括社交机遇、互动参与、目标卷入、关系权力、效能削弱、牺牲鼓励六个典型行为范畴;其在中国情境下更容易发生在稳定的亲密关系中,并在亲密关系的不同阶段表现为诱导和控制的行为策略。作为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情感诱惑"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体本位理念,只有揭露"情感诱惑"行为背后的意识形态机理,才能从根源上防止类似思潮对青年群体的渗透和侵害。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业院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进程中,发展出了众多新兴的、交叉型的文科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如功利主义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匮乏、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作为农业院校中的弱势群体相比其他专业,农业院校文科大学生面临着较少的社会资源与就业机会。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与路径研究结论如下:提高认识与加强指导,增加实践自信;尊重多种需求,提供"个性化套餐"服务;建立新型社会实践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执行研究到治理的发展:方法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涂锋 《公共管理学报》2009,6(3):111-120
在政策过程研究中,执行一直是最具变化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个研究领域.相关研究"范式"经历了诸多的转变,并形成了大量的理论模式.本文对执行研究的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其主要观点是,从"行动者-结构"的方法论视角切入,执行研究的内在发展脉络将得到一个较为清晰的解释.这一方法论分析还将有助与解释近年来在政策研究中,治理与政策网络分析的兴起.对于执行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方法论冲突,一种结合治理理论的政策网络分析其实包含着某种整合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源于"治理"范式的理论阐释,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从"良政"向"善治"的逐步跨越."良政"就是"开明政治"的表现模式,亦即精英政治与诱导式民主相结合的产物."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即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合作管理中的最佳状态表现.本研究以近年考察过的18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剖析其治理结构、投票过程和治理绩效,将关于"治理"范武的研究从官方思维走向草根视角,以加深对中国培育草根民主和建构和谐社会过程艰难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章艳乐 《学理论》2013,(23):344-346
对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作用和角色的关注促使"教师自主"这一话题的出现,国内外许多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在梳理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和思考的基础上,综述各家之论点,总结我国教师自主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评述论证这样一个观点:"虚静无为"是法、道、儒三家的共同话题。在若干最基本的思路上,三家存在共识。甚至可以说,"无为而治"是中华帝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韩非的"虚静无为",到汉初黄老的"清静无为",再到董仲舒的"寂寞无为",三种不同的无为的互动与共性便是典型的例证。这类历史现象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切忌简单化地理解"法家"、"道家"、"儒家"之类的概念,将"无为"与"道家"划上等号,从而人为地放大了秦汉之际统治思想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14.
礼乐教化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汉代礼乐教化观的复兴以陆贾、贾谊为代表,在礼乐教化的目的上,继承了孔孟的"仁义"思想;在具体的教化措施上吸收了荀子"化性起伪"的思想。董仲舒通过阴阳五行化的自然天道观论证礼乐教化的合理性,实现了礼乐教化观从"人性论"向"天道观"的转型,最终由《白虎通义》进行总结,实现了礼乐教化的法典化。其结果有助于国家"大一统"政治秩序的实施,却在一定意义上压制了人性的自由发展,改变了先秦儒家礼乐教化观自然发展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主要以党的政治建设历史线索及其本身囊括的领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两种解释模式的研究。特别是把党的政治建设从党自身建设领域中抽离出来,并将其放置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大环境中加以考察,已成为学术界一个创新性研究生长点。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取得颇多成果,但是在研究方法、话语范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的研究,是一项跨时空、跨学科的研究。本文以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研究为中心,对中国传统解释体系、现代学术中广义"思想研究",以及"域外中国学"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的研究作了概要性质的评述,分别指出其成就和局限,由此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研究的发展态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借鉴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在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研究存在照搬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核心概念、逻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现象,成为制约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深化的重要瓶颈.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就应该实施研究的本土化战略,其基本路径为:对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理论框架的批判性吸收;挖掘中国古代政府绩效考核的思想资源和驻足当前绩效评估实践;构建"双向理解"与"双向互动"的研究模式;防止和克服本土化研究过程中的两种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8.
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怎样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希望从传统道德中继承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本文择其精要谈两个问题.一、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这个思想体现于“正谊明道”的讨论.“正谊明道”这个概念是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它有两个表述,一是《汉书·董仲舒传》所引“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另一表述见于《春秋繁露》:“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相似文献   

19.
刘晓蕾 《学理论》2011,(35):73-74
2009年新农保试点以来,立刻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重点,国内很多学者对试行的新农保进行过调查和研究,借此对"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公共财政与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养老保险模式设计""、国外养老保险制度的经验及其借鉴""、如何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等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新农保的推行和制度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0,(9)
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是国家统治根基牢固的基础,西汉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的文化方略和天人感应的治国理念使汉武帝实现中央集权的政治理想成为可能。经董仲舒整合强化之后的儒学体系,通过漫长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渗透到人们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之中,积淀内化于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定式,以统一的文化力量构筑起了中国皇权王朝的执政根本。本文通过简要探究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大义以及这套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立足与发展,简述董仲舒思想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