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证据,数据电文证明力的大小不取决于其属于何种证据形式,而取决于它对具体案件事实的证明程度,即某一数据电文的证明对象是否为案件主要事实,数据电文的技术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保障措施的成熟程度。目前,较为可靠的保障措施是建立安全的认证体系,这不仅能增加电子交易的安全性,在发生纠纷时,经认证机构备案的数据电文的证明力也强于其他数据电文。  相似文献   

2.
证据法是独立于实体法与诉讼法的法律范畴,界定当代民事证据法的范围需要协调证据法与实体法、诉讼法的关系,要在证据规则与法官自由裁量之间寻求平衡。将证据实体规则作为民事证据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证据能力、证据证明力、证明标准以及证明责任的有关规定。当代民事证据法的基本任务是在实现事实认定的准确性的基础之上保障诉讼效率并协调司法证明过程中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3.
证据是一切诉讼活动的基础,作为证据收集、审查判断准则的证据规则在诉讼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国家,证据法理论研究及立法工作均相当发达.英美法系以证据法典或单行证据法规的形式,对证据能力及证明力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大陆法系各国也在诉讼法有关证据的章节及部分实体法中规定了一些有关证据取舍的规则.尽管两大法系证据法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但在立法思路、技术及若干具体规则上均存在一定的共性,这些共性反映了证据立法的通行原则和技术.我国现行证据制度存在内容简略、未成体系等缺陷,可借鉴国外证据立法的经验,制定统一的证据法典,对证据采信的一般规则、取证、质证及证明力等方面的规则进行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试论数据电文的证据资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电文是记录电子交易当事人法律行为的主要载体,具有高科技性,无形性,复合性,易破坏性和超文本性的特点,数据电文具有证据资格的条件有两方面的:一是收集的主体,程序及手段符合法律的规定,以法律明确禁止的手段,或不合法主体收集的,以及不按合法程序收集的数据电文都不具有证据资格,二是当法律对证据形式有特别要求时,数据电文的形式符合法律的这些特别要求,即数据电文应当采用一定技术,保证能够确认该数据电文的作者,达到纸面环境中“签名”的效果,同时能采取可靠的技术保障,以保证电文的完整性和不被篡改。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专门的刑事证据法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我国刑事证据立法与实践的冲突日益暴露。为此,本文以刑事证据立法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刑事证据的重要地位;证据立法史的演进;现行证据立法的缺陷三个方面系统论述在我国制定一部专门的刑事证据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对我国刑事证据法的立法内容:证据制度、证据的基本原则、证据规则等进行探讨研究,为能早日制定一部刑事证据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民事证据法对诉讼效率的追求导致了民事证据法很多方面与刑事证据法迥异,而我国现行的民事证据法未能体现出这一差异性,这是今后证据立法应当予以考虑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我国证据立法已经提上议程,非法证据作为证据法中的重要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意义重大.本文主要通过从制定法视角、考察英国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探讨我国证据立法对非法证据的认定与排除规则的借鉴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电子证据     
电子证据是存储于特殊介质上用于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据信息。它不同于传统的任何一种证据形式 ,具有高度精确性、复合性、脆弱性的特征。从学理和比较法的角度出发 ,在对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我国应将电子证据列为证据法中的独立的证据形式。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刑事证据法领域引入判例机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判例在证据法领域的作用经历了作为证据法的直接渊源、作为成文证据法的“立法资源”、作为阐释、适用证据法规则的方法三种模式.我国当前应当从构建证据法规则体系入手,构建证据判例的整体结构,同时健全判例机制的制度支持,包括规范判决说理、完善审级制度、提高法律职业者素养等,并最终作用于案例指导制度,从指导性案例的产生、适用、效力、对新证据规则的作用等几个方面不断地完善案例指导制度,最终构建起我国的刑事证据判例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讯问获取口供是侦破罪案的重要途径,使用证据是一种有效的讯问方法。通过对该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把握打击犯罪与程序公正的平衡点。侦查讯问中使用证据须考虑合法、真实原则,把握时机原则和节制、递进原则;使用证据的具体方式包括口头援引证据,直接出示实物证据,展示言辞证据和被害人、证人或同案犯罪嫌疑人辨认指证;使用证据的方法种类多样,如直接使用证据法与间接使用证据法,明示使用证据法与暗示使用证据法,以及包括连续使用证据法、点睛使用证据法和包围排他使用证据法在内的其他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