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晖  罗剑平 《廉政瞭望》2012,(18):62-63
新学期伊始,12岁的王浩进入了北京的一所市级示范中学。他没有跟同龄人一样,经历过奥数班的摧残,也没有随家长四处去众多“牛校”参加五花八门的入学考试。他的“小升初”,出奇地平静。  相似文献   

2.
我的孩子离升初中还有三年,但周围的朋友不断地向我们灌输小升初的经验教训。北京的小升初是个不亚于滑铁卢的大战役。我们不得不开始为孩子上什么样的中学纠结了。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父亲从没有过这样的纠结。“没什么,好好考就行,大不了回家跟我种田打鱼。“父亲当年送我参加高考时,恬淡平静地鼓励我。  相似文献   

3.
注重人的因素冯之浚“管理”一民包涵“管”和“理”两个意思。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比“管”更重要,在中国文化中,尤其重视“理”的作用,诸如疏理、调理、清理、理顺。“理”什么?诚然理事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做好人的工作,注重人的因素,理顺人际关系。西方...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是消弭乡村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健康发展;而情、理、法是进行乡村治理,调和各种矛盾的重要基础。故要对乡村治理与情、理、法的概念进行厘析,对情、理、法在乡村治理之中的内在逻辑进行阐述,重新审视乡村治理中情、理、法的辩证关系,精准把握对其的运用尺度。在坚持“情、理”服从于“法”的思维之基础上,培育善用中华文化之“情、理”诠释现代之“法”的技能,以构建起“法”与“情、理”相协调的法治体系,实现情、理、法三者的耦合关系,助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党课》2011,(22):43-44
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社会管理重在“理”,“理”,即顺应人的天性和心理需求。尊重客观规律,把管与理、控制与协调有机结合起来,在理中管,在管中理,理顺关系,理清职责,理和气氛,理畅情绪,依情而理,让群众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让人更高效、更愉快、更正确地做事。  相似文献   

6.
《党的建设》2011,(11):64-64
《工人日报》日前刊登徐迅雷的文章说,近日,据一份调查显示,北京“小升初”的择校费,每个孩子的家长平均得准备8.7万元。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俨然已从“潜规则”变成“明制度”。  相似文献   

7.
曾晖 《廉政瞭望》2012,(8):24-25
“他是你的哥哥吗?” 课间,六年级3班的男生大都在教室里追逐打闹,课桌椅被撞得横七竖八,可卿浩洋仍然待在自己的座位上抓紧时间做着最后复习,很快他就要参加成都市新都一中的小升初自主考试了。不过,浩洋的心里却惦记着很久没来上课的小宇。  相似文献   

8.
“新官不理旧事”一直以来被奉为官场的至理名言,被众多的官员所追捧。新官不愿理旧事与旧事的难度系数大、牵涉关系多、历史包袱重以及耗费精力多是直接相关的。尽管如此,“不理旧事”也会存在很多的隐患。而“理旧事”相反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让“新官善于理旧事”,客观上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队伍建设的各项制度和机制。让新官敢于、善于和乐于理旧事;主观上要让新官掌握理旧事的方法和技巧,对旧事的处理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9.
《廉政瞭望》2012,(18):51-51
暑假之后,我的孩子要升小学四年级了。周围的朋友早已不断地向我们灌输小升初的经验教训。我不得不为孩子上什么样的中学开始纠结了。我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父亲从没有过这样的纠结。“没什么,好好考就行,大不了回家跟我种田打渔。”父亲当年送我参加高考时,恬淡平静地鼓励我,如平常一样。  相似文献   

10.
一生的谈判,周恩来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赢得了成功与未来;谈判的一生,周恩来又将对立双方的谈判演化为一门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富辩于理,以理服人。’‘事实”胜于“雄辩”,“以理”才能“服人”,在谈判中,周恩来“摆事实”实事求是而又层次分明,“讲道理”寓碑于理而又逻辑严谨,言与群自然成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力吉雄辩。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有理”、“讲理”、“讲透了理”,就可以“以理服人”了。“以理服(’只是周恩来的谈判作风,并不是他在每一次谈判中都能达到的谈判结果.眼蒋介石还有中印边境…  相似文献   

11.
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最主要的方法。然而,一些同志只注重“以情感人”,忽略了“以理服人”;也有一些同志只讲大道理,忽略了“以情感人”,二者都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弄清思想政治工作中“情”与“理”的辩证关系,真正做到以“情”为基础,以“理”为导向,寓情于理,对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们”与“理”的辩证统一性以情感人,其核心是一个“情”字。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一定的感情基础,只有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共同的语言,产生真正的共识,在感情融洽时你讲的…  相似文献   

12.
莫自才 《党课》2012,(8):75-76
花朵之所以鲜美,林木之所以茂盛,皆因得益于埋于地下的庞大根系。根系扎于地,不显摆、不张扬,默默吸取养分,方造就枝繁叶茂、花团锦簇。 花木生长之理如此,行政为官之理亦如此。广阔的基层蕴藏着富足的“地气”,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经常深入基层接“地气”,深入群众聚“人气”,深入实际添“生气”,方能取得基层带有泥土芳香的“真经”,增强干事创业的“底气”。  相似文献   

13.
《奋斗》2006,(6):54-55
一、明“理”。 年轻公务员缺“理”,就是欠缺从发展观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人更多地是把公务员作为一个岗位来对待,因此对公务员本身的内涵理解得不够。  相似文献   

14.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位负责人表示,小升初的择校客观上刺激了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在我看来人生是长跑,起步早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于丹 《党建》2014,(8):45-46
中国人讲究什么事情都要合乎天地大道。“道”里面一个“首”,外面一个“走之”。由此可见,由脑袋决定要认的理就是道理,由脑袋决定要走的路就是道路。智库其实就是“道”里面的“首”,决定了我们认什么理和走什么路。在人才集中的智库中,都希望尽快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决策,尽快地看见自己的思维在当世兑现。  相似文献   

16.
朱熹与陆九渊对“颜回克己”的诠释大相径庭,朱熹认为颜子克己是克胜“声色利欲”,强调克私欲;陆九渊却主张克除个人知见,认为颜子克己是克私意。朱熹在天理人欲之间,论克胜私欲的仁学工夫;陆九渊则对理欲之辨不以为然,而以“天德己见之进退”论克己;朱熹强调克己与明理工夫配合,陆九渊却提倡易简工夫,要学者超拔“私意陷溺”。朱陆围绕“颜回克己”的不同诠说与工夫主张分歧,更爆发为针锋相对的“学术批评”,陆九渊直指朱熹“沉溺私见”,朱熹斥责陆九渊“颜子无己可克”“无意见”之说。由此,“颜回克己”超出单纯的经学诠释向度,在通常所论“朱学陆学之异”如“心即理”与“性即理”之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别外,提供了考察“朱陆异同”学术公案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瘦猪 《廉政瞭望》2012,(8):65-65
“读书贵能用书,若不能用书,书反蔽智。”这是读书人的微博;“欲莫难于处妻子,理莫难于处父母。能处妻子可以使人,能处父母可以事人。”这是宅男的微博;“濂言勿与交浅者谈,深理勿与见浅者道。交浅言深反生疑,见浅理深反生障。”这是社交的微博;“作战的武器是枪炮,为政的武器是舆论。赏罚公务员的权柄在政治,纠正公务员的舆论在人民。”这是官方的微博;“兵战须兵精气锐,始能战胜。商战须货好价廉,始能战胜。货好在技术,价廉须用政治。”这是军事家、企业家和政治家三位一体的微博。  相似文献   

18.
詹国枢 《奋斗》2012,(1):61-61
年终岁末,朋友聚会,见一年轻同行脸色阴沉。情绪不佳,问以何故?答曰,为孩子操心哪!操什么心呢?朋友打开话匣子.说起了自己的困惑与苦恼。你们都晓得,我有一儿子,独生子,挺聪明,爷爷奶奶爱得要命,天天到学校接送。小家伙成绩很好。性格开朗,还是“中队长”,一家人甭提多高兴了。然而,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今年上了六年级。眼看就要小升初了。  相似文献   

19.
余次 《当代党员》2012,(10):66-68
“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2012年“五四”青年节,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喟然长叹。  相似文献   

20.
艾迪 《党课》2008,(1):98-99
无礼,常常即使有理也会变得无理;有礼,有时候就算是无理也可以变得有理。 “礼”与“理”,本来是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汉字,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二者却有着一定的内在关联与逻辑关系。人们常说有“理”走遍天下,意思是说,只要你站在了正义和道理的一边,便可以在社会生活中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