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的生态审美观是随着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程度的提高而不断改变的。在史前时代,人类被动地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朦胧的;在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有限的利用、改造并破坏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是朴素的;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是一种无以复加的利用、改造并破坏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呈现出无视生态的绝对理念倾向;在现代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其生态审美观符合生态整体发展的要求,具有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12)
审丑观是审美观的另一种形式,丑是美的反衬。"德有所长,形有所忘"是道家在儒家基础上对中国人审美观的继承和发扬。重德的审美观是儒道两家的共同点,然而道家更重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反映在生态文学汇中,则是人类针对自己破坏生态平衡、破坏环境的深刻反省和自查。敢于正视自己无情剥夺其他动物的生存权利的丑陋行为,也是人类在审丑意识上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理想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现实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展示出来的张力空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带有科学价值目标的社会结构空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社会状态。与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强烈的实践性,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具体的、历史的把握,不是抽象的理论概括,不是空想和幻想。  相似文献   

4.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乃至人类的向往和追求。不但我国古代的圣人先贤们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近代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们也纷纷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而真正第一次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则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付诸于实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创新实践是人类谋求对社会结构中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结构性和功能性升级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本质是社会创新的对象化过程,是创新理念的现实展开,其核心是打破和更新社会要素的结构,创造和升级社会要素的功能,以实现社会的总体发展。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具有自己特定的内涵、特性和类型。  相似文献   

6.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处于核心位置的概念之一,在马克思看来一切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出现的所有活动都是实践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主要分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自身生产这三种,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实践活动,揭示了实践在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表征的是社会生态系统各不同要素之间的友好相处和良性互动的状态,这种具体状态既是在人类社会系统的"和合"运动中创生的,又是人类社会系统"和合"关系的表征.人类社会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和合",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本质,也反映着"和谐社会"的价值本质.因此,人只有在理性的价值关怀的观照下,在理想尺度与现实尺度、整体尺度与个体尺度、目的尺度与工具尺度相统一的价值实践基础之上,才能不断趋近"和谐社会"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8.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综合研判之后提出的实践理路。在历史谱系上,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以科技和创新为突破点,蕴含了以改革开放深化、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发展观不断完善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范式的实践向度与理论发展所构成的历史逻辑,是我国深化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实然之举。在理论体系上,新发展格局契合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构述,其理论的强大内生力和辩证统一的整体性思维,为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贡献实践智慧。在价值遵循上,新发展格局从整体化、国际化视野出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用中国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并在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的动态结构中破解世界发展的难题,在未来社会变与不变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国艳 《学理论》2010,(10):58-59
马克思确认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同时确认实践是人的生存的本体。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延续了苏联哲学对实践的理解。在许多哲学著作尤其是哲学教科书中,实践主要是作为认识论的范畴加以阐述的。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实践的概念。一是把实践概念理解为一个涵盖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统一的概念。二是生产劳动是构成马克思实践的概念中基础性的层面。三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质是生存论的本体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本质上是"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最后,对传统实践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实践这个概念,在许多哲学派别的哲学理论中都提到它,但其含义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实践观。唯独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优秀哲学思想,对实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论证,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实践在哲学中的地  相似文献   

11.
张纪 《理论导刊》2001,(4):56-57
美育是以陶冶感情、培养情操为特征,以生动形象为手段,通过富有个性爱好的自由形 式,潜移默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   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和其 他教育一样,是在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促进和影 响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它又和其他教育不同,是特殊的美感教育。这种 不同正是美育的本质特点。   在实际生活中,德育、智育与美育三者虽各有特点,但又相互渗透。在德育中培养人的 高尚品德,实际上涉及人的…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当代中国的文明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转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双重危机、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和文化冲突不断加剧,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友好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更是人类社会享受一切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在中国的提出与实践有其必然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与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机。  相似文献   

13.
网络化生存     
网络化生存是人类社会跨入 2 1世纪初所面临的重大而又十分复杂的现实问题之一。从宏观上来讲 ,网络化生存就是以数字化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态度。从微观上来讲 ,网络化生存是指各种信息采用 0和 1组合成二进制编码的形式 ,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与转换 ,从而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及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不同层面的实践活动施加影响与控制 ,以此主导着人类社会有序运行 ,协调发展的人类生存方式。1  网络化生存与人类社会现实生存相比较 ,具有很多显著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 :1 超越时空网络…  相似文献   

14.
王静 《学理论》2010,(21):269-270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它注重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历史地图则是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工具,它可以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空间变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历史地图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只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话语,它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响应和认同,成为不同国家和民族共同接受和遵循的价值话语。多种宏观要素和社会历史条件有机统一,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及其内在维度。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今人类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的价值反映,是各个国家共同利益不断增强的价值共识,是当今时代各国应对共同挑战的价值立场,是国际社会反对西方普世价值的价值诉求,是不同国家自觉进行价值互鉴的价值结果,是各个国家构建全球价值格局的价值愿景。只有深刻理解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逻辑及其内在关系,才能真正把握人类共同价值的科学内涵和正确取向。  相似文献   

16.
蔡霞 《学理论》2010,(4):24-25
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因此功利主义一直在实践领域占主导地位;而道义则是人类理性升华的一种高尚情操,历来为人类所崇尚。生态伦理学是倡导自然和谐共进的伦理学思想,必须从现实中的功利与理想中的道义中找到平衡,才能在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各个国家找到支持者,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视阈下的人是现实生活中一个个有着实践活动的人。人类自身的自由和解放正是通向人类终极幸福生活状态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自我理性的实践。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正是以人的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为起点的。理论的批判性与实践活动的革命性的统一,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基本指导原则。今天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实践和理论的创新,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就是坚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和思想体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之中,演变出了不同的内涵。而管理哲学作为管理在哲学层面的认识以及哲学在实践层面的运用的综合性研究范式,其不仅体现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实践活动和管理理论之中,同时也蕴含在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之中。一方面,管理理论的构建离不开对于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反思;尤其是处在文化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之中,传统的管理理论正在丧失其普遍适用性;而反思作为哲学认识事物的方式之一,应和管理理论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哲学发展的"实践转向"则可以管理实践作为载体,通过与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哲学在实践层面上的"落地"。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领导实践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然而人类对领导活动科学规律的自觉研究和科学认识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人类社会的领导实践经历了由朴素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对领导活动规律的认识也同时经历了由经验到科学、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揭示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明确领导科学的历史使命,使领导科学成为推动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学术力量.  相似文献   

20.
周琳琳 《学理论》2013,(9):241-243
《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方法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研究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的必然途径。通过各环节的实践教学设计来实施实践教学,并通过问卷调查,对各环节的实践教学设计进行了评价,分组调查的实施方式是符合学生学习要求的,各环节的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分配、教师指导方式以及实践效果都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