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都经济的内涵、本质与核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都经济的内涵是:作为政治和化中心的北京,也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充分体现北京城市性质和功能,要充分发挥首都优势、科技教育和人才优势、化优势和地区优势。首都经济的本质是知识经济,核心是高科技产业。首都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且要走在全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前列。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北京市1995~2000年户籍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进行了人口学特征以及区域、产业、行业结构特征分析,结合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新思路,探讨首都未来迁移流动人口的流向与分布趋势,阐述了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必将影响首都人口的规模及再分布.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迁移流动人口区域分布及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北京市1995-2000年户籍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进行了人口学特征以及区域、产业、行业结构特征分析,结合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新思路.探讨首都未来迁移流动人口的流向与分布趋势,阐述了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必将影响首都人口的规模及再分布。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由不同的发展战略取向造成的.虽然目前对北京市的发展战略还存在一些争论,但发展"首都经济"的思路已经明确.发展"首都经济"与北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定位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北京经济的发展不仅是解决自身问题的需要,而且对区域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瞭望》2010,(35)
<正> 建立与首都事权相一致的首都财政,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多次呼吁,至今未果。北京市必然倾向于做大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控制难上加难 1953年国庆节,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看到产业工人的人数较少,当即对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说:"首都是不是要搬家?"刘仁深受震动。随后,中共北京市委提出,北京要不要发展现代工业,牵涉到对首都城市功能性质和发展方向的认识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6.
确定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官员、学者、经济界人士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首都功能要求、内在的优势、目前的困境、国际发展趋势及经济定位五个方面 ,论述了北京通过以服务为中心振兴经济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这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员令。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  相似文献   

8.
实施人口生育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虽然 ,目前还没有出现统一的完整意义上的成熟的人口法 ,但是以调整人口关系某一侧面的单一的人口法规却已经被陆续制定出来。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 ,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认识自身生命更替的新的社会变革 ,是人口生育行为规范的一次历史性转折。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要适应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自身提出的相应要求  相似文献   

9.
郭文婧 《民主》2014,(1):59-59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在2013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市长王安顺、市委书记郭金龙都表示要坚决遏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要切实把北京常住人口增速降下来。人口必须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人口过于庞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本文论述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文化建设、发展和繁荣,要坚持首都城市的性质,发挥首都城市的职能,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践行"北京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弘扬历史名城文化、优化和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郑直 《瞭望》2012,(44):16-16
人口是构成家庭的基本要素。家庭的健康发展,也为国家形成良好的人口结构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迄今为止,中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数量大国,人口发展面临着增强人力资本聚集、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而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则要依靠正确的人口政策,并把握正确的人口理论和原则。  相似文献   

12.
王素娟 《求知》2009,(10):24-26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人口的发展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当前,红桥区正处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就必须妥善解决好人口问题。本文立足红桥区实际.阐述人口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期更好地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促进我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斌  关桂峰  谢昊 《瞭望》2020,(3):18-21
这是一个立足长远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管理好首都”的崭新命题。这是一个着眼未来的宏大构想——面临历史性抉择的北京,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一年多前的2019年1月4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向社会公布。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级机关35个部门、165个单位、1.2万余名公务员正式入驻位于通州区潞城镇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  相似文献   

14.
面向21世纪的首都经济(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都的功能如何定位,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确定,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在对不同国家首都功能定位的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社会经济中心内涵的变化,对一些首都在经济、政治、文化、城市化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功能定位的现状、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首都城市功能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国家兴衰的大问题。本旨在从政治学角度研究首都城市功能,为首都城市更好地发挥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探讨了首都城市的内涵和功能叠加过程,阐述了由核心功能与叠加功能构成的首都城市功能系统,分析了“聚变叠加”与“裂变叠加”两种不同的功能叠加模式,提出了“叠加功能异化论”、“叠加功能木桶论”、“叠加功能中心聚焦论”和“功能转移论”等理论观点。本侧重于从应然与实然的双重角度对首都城市功能加以考察,并采用历史分析法、系统功能分析法和比较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林进龙 《理论探索》2024,(1):113-1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人口问题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原创性贡献,这集中体现在:全面阐述中国人口事业的重要地位,明确人口问题是中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深刻揭示人口政策的核心要义,把“人的现代化”作为人口治理的目标指向;准确界定人口治理的战略方向,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科学指引人口工作的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牢牢把握人口发展的根本保证,全面发挥中国共产党对人口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关于人口问题的重要论述,把人口问题提升至人的全面发展维度并将其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赋予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全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开辟了认识和把握人口问题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2001年北京提出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经济社会发达地区,提出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既体现了中央对北京的期望和要求,也是北京发展跨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人是城市的主体,也是民生幸福城市建设的主体。民生幸福城市的建设必须以城市人口的状况为基点,以促进城市人口发展为指向。民生幸福目标对深圳的人口发展机制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2022年,我国首次出现自1961年以来年度新增人口少于死亡人口的人口负增长现象,表明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标志性变化。我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世界人口总量第一大国、世界经济体量第二大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型中的人口负增长,是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人口负增长。同时,人口的长期负增长所带来的少子化、老龄化、人口结构失衡等现象,也会给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全球视野下把握好人口负增长先发国家的共性特征和客观规律,又要深入研究基于我国国情与本土文化的中国特色和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口历来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自20世纪末以来,人口红利始终是经济学和人口学的重点研究议题,而随着人口转变推进和生产方式转型,我国现实人口条件与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亟须对既有的人口红利研究进行再认识和再建构。基于人口红利研究的演化脉络,梳理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学界讨论的基本共识、争议焦点,以及在研究范式、理论概念、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同时归纳出现阶段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主要有:第一次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作用机制及其替代效应、其他广义类型人口红利的驱动作用,以及就业结构性错配和区域发展差异等制约人口红利释放的因素。下一步中国人口红利本土化研究应以理性认识数量层面的人口机会、培育质量层面的人口潜力、优化人口红利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等议题为落点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