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的理论的最高概括就是消灭私有制和剥削。但是,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的经济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还不能立即消灭私有制和剥削。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与理解,辩证地思考了马克思主义消灭私有制理论与我国当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认为二者看似对立的两极,实际上根本就不矛盾,存在着一致性,发展非公有制正是为了最终消灭私有制!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本文就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发展谈点认识。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丞兰组成@公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理论方面的新突破。长期以来,人们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认识上存在一个偏差,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流有百害而无一利,私有制与公有制互相对立、互…  相似文献   

4.
文中通过对马恩"消灭私有制"理论的正确认识,结合我国历史的考察和现实分析。着重论述"消灭私有制"理论和我国当前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一致性。在观念和实践中走出对"消灭私有制"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5.
正确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消灭私有制"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消灭私有制"思想进行探索,正确理解"消灭私有制"思想,正确运用"消灭私有制"思想到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6.
考察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思想渊源与实践形式的历史发展,可以看清其两种发展趋势:在资本权益主导下必然走向私有制;在劳动权益主导下必然走向公有制.按照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我国股份合作制经济应当以劳动权益为导向.我国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未来发展,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为引领,推进利益分享,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的理解归结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将私有制视若洪水猛兽,不择手段将其灭种。这是我们没有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本意,忽视了消灭私有制的条件,只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鼓励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 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消灭私有制的条件,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经济学视阈中,市场经济与个人主义、私有制度具有天然合一的特性,其内含"经济人""无形之手—放任自由信仰""效率—公平互抵"等充满争议的理论假设。其中的"经济人"假设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这个假设体系的基础和理论质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此作出了最早且明确的阐述,之后,由约翰·穆勒将之归结为"经济人"假设,帕累托进而将"经济人"概念引入西方经济学理论视阈中。"经济人"假设认定私有制经济符合人类最为"真实和唯一"的本性——利己性,在"看不见的手"牵引之下,自私的本性及私有制经济将最大化地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利益,这个理论杠杆有力地撬起了功利主义维度的市场经济道德支柱,并论证了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相融合的天然合理性。文章首先对"经济人"假设与私有制经济作出批判性考察,尝试把这两个因素与市场经济剥离开,并将市场经济还原为一种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机制,接着分别对作为"过渡阶段"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与公有制经济高绩效命题及其历史实践作出辨析,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必然相遇而且能够相容的问题作出了肯定性回答,而这也彻底消除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命题中可能蕴涵和产生"公有制经济将逐渐被私有制经济所取代"的疑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消灭私有制"的思想是指消灭资本主义的那种特有的剥削式的即劳动者受到资本奴役的不公平的财产制度,而对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或私有财产制度基本上持一种肯定态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私并存、社资兼有的复合型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部分。多种所有制并存并没有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没有损害或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我国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私有财产的出现是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根源,这是恩格斯在其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提出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部分个人财产膨胀,夫妻之间的财产构成变得越加复  相似文献   

11.
私营企业的产权构成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营企业实际产权构成较为丰富 ,不同的企业产权构成选择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有一定的效应差异 ,但私营企业通过吸纳国有资产或公众资金使企业发展提速的效应明显 ,总体发展态势良好。部分私营企业正借助国有企业改制的时机顺利实现进入新行业或新领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民事权利,属于典型的私权,但因现行农村土地法律制度未能合理界定农民集体与国家的关系,致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公权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故当前应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之主体的私权利主体品格,明晰国家的土地征收权和土地的行政管理权等公权力行使的界限,从而还集体土地所有权予么权面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私人财产所有权形成与发展的路径,经历了以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导向,逐步走向私人财产所有权保护的制度化道路。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中国私有财产权的阀门,对私有财产权及相关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将私有财产权入宪,确认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中的成果;2007年《物权法》的出台更将其制度化。  相似文献   

14.
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引发了所有权和股权优先权的博弈,不能纵容所有权的恣意,也不能夸大股权优先权的无限制适用。股权优先权依托公司章程、诚实信用原则、私法公法化等制度和理念而存在。股权优先权的适用范围和所受到的限制也必然要依照上述理念的指引而得到正确确认。  相似文献   

15.
《物权法》颁行以来,我国公私财产平等保护原则的落实并不充分。现行宪法中"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是指国有和集体财产中的公共财产;宪法所确认的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对某些自然资源和特定行业或领域的所有权或经营管理权的独占。完善我国公私财产平等保护的制度建设,需要从调整相关宪法规范的表述方式、区分国有财产中经营性财产与公共财产和建立政府对公私财产的平等保护机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从行政公法与刑事公法形成的历史动因来看,公法与私法的区分并非基于某种抽象的学说,而是基于特定的司法裁判程序设置以后审判实践之需要,法律程序在相当程度上形塑了法律规范的内容。宪法规范的调整范围涵括了公法与私法两大领域。代议机关的“立法程序”、行政机关的“肯定性行动”、特定机构的“宪法审查”等公法程序,构成了宪法实施的“公法机制”类型。“物权法”相关条款承接与转换宪法上的“国家所有权”条款,构成了宪法的私法实施条款。此外,司法机关在民事案件审理中的“合宪性推定”、“合宪性解释”,亦得构成宪法实施的另外一种“私法机制”。不过,宪法条款经由公权部门之适用介入私权领域和私法体系时,在侵权案件中还需遵循“私法规范优先适用”原则,在公权介入时还需遵循“比例原则”与“辅助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度的出现,妇女逐渐成为私有财产的压迫对象和男人的附属物,男权社会由此形成。在中国,自古以来妇女就是父权社会的私有财产,妇女必须遵循统治阶级的各种礼法,然而她们却始终被排除在体制之外。而在西方,基督教产生以来,或者更早,妇女就是男人的附庸和物件,基督教以神的名义征缴了妇女的应有权利。几千年的男权社会,中西方的男权思想竟是如此相似。伴随着性别压迫的,必将是被压迫阶层的反抗。正如妇女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一样,破除妇女受压迫、受歧视的关节点,同样在于对私有制度的废除。  相似文献   

18.
自诉制度设立上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诉制度实际上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公民起诉权的有限制的保留,但是自诉制度运行时,存在实际运行情况与设立目的之间存在巨大反差、自诉人主张权利的行为的基础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自诉制度证明标准的设置与自诉人取证能力的相对削弱、自诉制度在实际的司法层面上成为分担国家负担的方式的问题。因此,自诉制度的存在与价值受到了质疑。但是,立足于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权利的制约与主张、刑事诉讼行使方式的正当性的要求,应当保留自诉制度,同时,为了推动自诉制度的良好运行,应当对自诉制度进行改良。改良的措施为:放宽自诉案件的起诉条件,设立自诉制度运行中的国家帮助机制,设立自诉制度取证的私立机构帮助机制,充分发挥检察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把钢铁产业发展与民营经济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必然要涉及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钢铁产业要不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本文在解析党的十六大关于两个“必须毫不动摇”的科学内涵基础上,着重阐明了民营资本进入钢铁产业部门的必要性、现实性及其积极意义,然后分析指出了公有、特别是国有钢铁企业只有毫不动摇地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钢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存单纠纷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解释施行八年来,全国法院依据该司法解释审结了大量的存单纠纷案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适用该司法解释时各地法院的认识却不尽相同,特别是在存款的所有权归属、存单的法律特征、以存单为表现形式的借贷纠纷案件的认定、公款私存问题等方面的认识仍存在分歧,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