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1:被告人王某将被害人李某绑架后,向李某索要现金十万元,李某表示身边没有这么多钱。王某见时间过了几天,李某仍拿不出钱,即胁迫李某向其亲属要钱。李某迫于无奈,即打电话向亲属要钱,并表示是自己做生意急用。后李某亲属将十万元钱汇来,王某收到钱后将李某放回。 案例2:被告人赵某拦路对被害人刘某实施抢劫,但被害人刘某身上并无值钱的财物。被告人赵某不甘心就此罢手,就挟持被害人刘某到刘家中,胁迫刘的父母交出财物。刘某的父母怕刘某有危险,被迫向被告人赵某交出了一些财物。 上述两案在审理中,都有不同意见。对于案例1,有意见认为,…  相似文献   

2.
一、案情简介 抗诉机关:上海市某区人民检察院。 上诉人(原审被告人)张某,男,20岁;上诉人(原审被告人)施某某,男,21岁。2000年 5月16日下午,冯某(在逃)纠集张某、施某某及A某(在逃)等人,以被害人C某(女,19岁)欠钱为借口,强行将C某带至本市一家宾馆的客房。冯某、张某、施某某等人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强迫C某脱光衣服站在床上,并令其当众小便和洗澡。嗣后,张某对被害人C某实施了奸淫行为,在发现被害人正来月经后停止奸淫。被告人施某某认为被害人有月经在身,未实施奸淫,而强迫被害人采用其他方式使其发泄性欲…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人权运动的影响下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确立了刑事损害补偿制度 ,联合国于 1985年 11月 2 9日通过的《公正对待因犯罪和滥用权力而受害的被害人的基本原则宣言》中也规定了由国家补偿被害人的原则。我国作为世界人权保障运动的积极拥护者 ,无论是从犯罪被害人利益出发 ,还是从维护国家法制的有效实施着眼 ,抑或是从保证社会长治久安的大局考量 ,都应该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被害人补偿制度提到议事日程 ,这对于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寻求一种被害人利益、被告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存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20 0 2年 4月 19日《法制日报》报道了牡丹江铁路运输法院率先在全国试用了新的审理方式———辩诉交易 ,审结了一起刑事案件。此案基本情况为 :被害人王玉杰与被告人孟广虎因车辆争道而发生争吵 ,后被告人孟广虎及同伙将被害人王玉杰打成重伤。案发后 15个月内 ,公安机关未能抓到孟广虎同案的其他犯罪嫌疑人 ,故无法判断被害人的重伤后果是何人所为。为尽快了结此案 ,经公诉机关与辩护人协商 :只要被告人认罪 ,并自愿承担民事责任 ,控方同意建议法院对被告人适用缓刑从轻处罚。最后法院采纳了控辩双方的交易结果 ,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孟…  相似文献   

5.
通过一起自杀案件中,被告人因没有履行救助妻子的义务而被认定构成故意杀人罪,探讨不作为犯罪之作为义务的性质和主观罪过,以及在二人特定场合下证据的证明力。  相似文献   

6.
在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中,判决书中通常对被告人都会有杀人手段残忍这样的描述,但是手段残忍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适用标准。故意杀人案件中手段残忍应定义为犯罪行为人在实施杀人行为时故意增加了被害人除死亡以外的痛苦。而杀人手段残忍的认定应结合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预备阶段的行为和犯罪实行阶段的行为进行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7.
交通肇事罪中的被害人过错是指在交通肇事犯罪案件中,因肇事行为人与被害人的共同过错行为造成重大事故时,被害人对损害结果的产生具有原因力的过失违章行为.它具有不同于其它类型案件被害人过错的特点.其不影响罪的构成,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被害人在事故中负主要责任以上的,被告人不承担刑事责任,实际上是夸大被害人过错在定罪中的作用,并违背了犯罪构成理论.交通肇事罪中的被害人过错影响量刑,并且对加害人刑事责任大小的影响是相对确定的,应将其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从轻情节予以法定化.  相似文献   

8.
传统被害研究范式认为,犯罪之因和被害之果是一种有序的联系,在因果之间完全可以用逻辑推理作为沟通桥梁。但逻辑不是万能的,在刑事法领域中,刑事疑难问题单纯凭借对法规则的逻辑适用并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还应当正式引入实证研究方法从被害人和被告人两个角度进行经验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法庭调查中,被告人、被害人陈述环节往往被人忽视,其陈述的范围也无人问津,但司法实践中存在对立法的认识误区;被告人、被害人的陈述不仅应当包括犯罪事实问题,还应当包括被告人、被害人对法律适用的意见,可以运用程序正义的视角来观察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明确法律的规定,同时在法庭调查阶段采取针对被告人、被害人的法律帮助,还需要规范法官的用语和行为。  相似文献   

10.
犯罪被害人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因各种主体内外因素的消极影响而处于的不健康状态,其特点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发生的可能性和状态的不健康性。心理学中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学习理论、认知理论都可以对被害人化作出一定的解释,而被害前、被害中和被害后的因素都影响被害人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是指其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现代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在充分保障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同时,也重视并不断加强对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作为刑事案件最直接受害者的刑事被害人长期处于被忽略地位,加强被害人权利保障在当前已成为必要。探讨加强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必要性,涉及被告人和被害人权利的平衡、国家利益和被害人利益的平衡两个方面,建立被告人赔偿——国家补偿的双层保障结构,有利于被害人权利保障途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刑事品格证据规则因刑事案件证明的高标准以及立法者对刑事被告人人权保护的格外关注而较之民事品格证据规则更为复杂。该规则应对品质证据和性格证据以及非品格证据之习惯证据作出区分并重点规定刑事被告人品格证据排除规则及其刑事被告人辩护和控诉方提出不良品格证据两方面的例外。其他规则包括普通证人不良品格证据的原则允许与例外以及刑事被害人品格证据原则排除与例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虽赋予了公诉案件被害人以诉讼当事人的主体地位 ,但并未赋予其独立的上诉权。被害人享有上诉权对被告人的上诉权并无影响 ,同时 ,赋予被害人上诉权亦不妨碍诉讼效率的实现。因而 ,我国刑诉法应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犯罪的急剧膨胀,犯罪被害人已构成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然而目前我国对犯罪被害人的保护非常不力。事实上,犯罪被害人在追究犯罪、维护自己权利的过程中其地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近几十年来,被害人的权益重新受到关注。我国加强对犯罪被害人的保护,一方面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建立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另一方面要对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进行改革和完善。此外,要建立社会救助体系,这一点比前两方面的工作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对被害人的保护也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6.
文章先是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中有关被害人与被告人的人权保障的设计和规范进行分析;而后针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与被告人的人权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有利于被害人与被告人人权保护的角度,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上诉权的缺失 ,是对被害人主体地位的忽视 ,它使得刑事诉讼原理自身陷入矛盾 ,并且与强化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的趋势相违背。赋予被害人上诉权 ,标识刑事程序从以被告人权利保障为重心逐步转向寻求被害人与被告人权利保障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按照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逃,诉讼便处于中止状态,而且这种中止极可能是永远的,即诉讼的终止。这就意味着刑事被害人的民事求偿权无法实现,被害人在承受犯罪行为给其造成的精神痛苦的同时还要承受物质损失。因此,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必要引入民事缺席审判制度,赋予被害人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到案时提起独立的民事诉讼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范围内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建立,我国部分学者也发出了在我国建立犯罪枝害人补偿制度的呼声,但我国对犯罪被害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犯罪被害人的补偿制度鲜有研究者进行系统研究,因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建立在我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文拟对这一制度进行价值评析,以期抛砖引玉,完善我国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被害人是指自己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和其它权利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与被告人一同构成“刑事上的对立”。传统的刑事诉讼立法和理论研究,侧重于对被告人的保护,而对被害人则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对被害人的保障与对被告人的保障严重失衡,导致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被害人常常再度“被害”。随着刑事诉讼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被害人在诉讼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