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监狱工作社会化是推进监狱体制改革,促进我国行刑体制适应国际行刑体制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交往和国际人权斗争的客观需要,可以降低行刑成本,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预防和减少犯罪。监狱工作社会化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加强监狱工作社会化的基础建设,树立监狱工作社会化的观念,营造有效的监狱工作社会化系统,建立完善的监狱工作社会化制度。  相似文献   

2.
监狱硬环境是监狱为行使其法定职能而建设的人为的空间环境,是监狱的重要基本设施。监狱硬环境应当充分考虑和反映行刑理念与治狱思想,增强人文精神和科学性。目前,应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监狱投资机制、发展监狱建设新理念、建筑具有个性的监狱形象文化、重视监狱硬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措施,建立改造环境和惩罚环境的“联系平台”,使环境效益和罪犯改造效益和谐统一,进而达到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目的,更好地为行刑与矫正罪犯服务,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监狱行刑的社会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监狱行刑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行刑社会化的制约因素包括观念因素、立法因素和技术因素。应从实现监狱行刑观念现代化、促进监狱设置合理化、推动罪犯处遇开放化、追求行刑改造的科学化四个方面 ,推进我国监狱行刑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监狱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着多层的不和谐因素。传统行刑观念弥漫着报应主义、义务本位主义和绝对权力主义色彩,与现代科学的行刑制度格格不入。行刑理念应成为监狱行刑改革的先导。分析目前监狱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改造罪犯工作中不和谐因素,解构传统行刑思维,以期探索建构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刑理念。  相似文献   

5.
“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恢复性行刑在于修复罪犯与受害人关系,恢复正常的社区和社会秩序,故恢复性行刑理念与“和合”精神不谋而合。契合“和合”思想与监狱恢复性行刑,重在实践:积极营造监内“和合”文化,建立向受害人和相关人悔罪机制,赋予罪犯劳动改造制度新的内涵,促进监狱与社会的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我国长期以来监狱行刑主体单一的现状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思维,导入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行刑,印让罪犯、非政府组织(NCO)、包括受害人在内的公民和监狱在监狱行刑活动中拥有相应的话语权。这是监狱本身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责任和公民社会发育渐趋成熟等原因的必然要求。在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行刑的路径选择和模式构建上,一是要解决法律的掣肘,修改或补充法律条款。二是要立足我国监狱行刑实践,把多元社会主体参与行刑分为六个层次和三个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行刑改革,以更好地实现人们对“新程序正义”的诉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7.
行刑社会化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行刑效益和行刑民主化的价值理念与现代罪刑法定原则的民主主义、人权主义理念并行不悖。但我国目前行刑社会化观念还较为淡薄;监狱的整体布局缺乏合理性;监狱基本上沿袭着传统的封闭性管理模式,存在沟通途径不畅、社会帮教不力等问题。我们应该从行刑观念社会化、场所社会化、主体社会化和内容社会化等方面促进我国行刑社会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行刑权是指国家的刑事司法机关依法享有的将法院的生效裁判付诸实施,对罪犯执行刑罚的权力。行刑权最基本的执行主体是监狱,在法治社会下,由于监狱法制的不完善、监狱司法主体地位的缺失以及监狱理念的滞后,我国监狱行刑权出现了错位。这导致监狱在改造和预防犯罪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刑罚特殊预防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鉴于此,必须完善监狱制度,为行刑权的良性运作提供制度支持;剔除经济因素,以纯化行刑权主体的刑事司法机关性质。为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造罪犯,行刑权的运行应当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监狱行刑效益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狱行刑效益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执行刑罚的一项重要原则。监狱行刑效益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降低行刑成本,二是提高行刑效益。实现监狱行刑效益化的基本途径是根据改造进程及时调整刑罚;积极推进刑罚社会化进程,吸收高新科技手段促进管理现代化;通过分类改造实现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10.
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监狱行刑符合行刑社会化思想;符合人性发展的需求;有利于监狱行刑效能的发挥。我国在社会力量参与监狱行刑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主要有:监狱、社会与罪犯三者关系的发展滞后于时代进步;对犯罪被害人的忽视,表明了行刑结构的失衡,影响了行刑效益实现;监狱行刑的信息意识不够强,在利用外界信息促进监狱行刑方面做得不够。应加强监狱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一种有力高效机制,形成行刑的"合力",促进行刑机能的增强。应健全行刑社会参与机制。包括:建立地方刑罚执行协调委员会,完善"罪犯就业保障体系",建立监狱行刑与社区矫正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行刑社会参与评价机制,增强信息意识,加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监狱行刑行为是监狱机关依法行使国家司法权力、对服刑人员依法强制实施惩罚与改造的管理行为,是实现刑法惩罚任务、体现国家专政职能的基本方式,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监狱行刑行为必须严格地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特别是执行刑罚过程中的重大行为、原则行为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尤其是要按照国家刑事法律规定和法律授权行使职权,才能确保监狱的行刑行为的合法与有效,才能忠实地完成法律所赋予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2.
监狱行刑善恶或道德行为选择,是监狱行刑者在一定的善恶观念支配下,在监狱行刑活动中对涉及服刑罪犯执行刑罚或相关利益的行为的自觉自愿抉择,其选择需要具备外在的可能性、内在的可能性以及行为选择能力的必备条件。当下我国监狱行刑善恶选择的现状积极变化和消极变化都很突出,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宏观的社会原因,又有出自监狱干警的职业特点和干警自身的因素,目前的状况,使得监狱干警进行善恶或道德选择处于一种两难状态,即陷入了道德困境,如何走出困境?从根本上说,走出困境必须依靠人们包括监狱干警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和道德境界及选择能力的提高。在监狱行刑活动实践中,要正确进行善恶选择,监狱干警职业道德建设要把提升干警善恶选择水平作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明包括意识文明、制度文明、机构文明和行为文明等要素。监狱工作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可以确定为:加强思想素质建设,创造监狱行刑思想文明;促进工作规范化建设,实现监狱刑罚制度文明;深化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监狱行刑机构文明;促进依法科学文明管理,实现监狱执法行为文明。建设监狱工作政治文明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法德结合,文明改造”方略,推进监狱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应树立政治文明意识,提高警察队伍素质;保障罪犯合法权益,实行人性化管理;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治监水平;深化狱务公开,促进行政透明化,确保执法公正。  相似文献   

14.
监狱行刑善恶或道德行为选择,是监狱行刑者在一定的善恶观念支配下,在监狱行刑活动中对涉及服刑罪犯执行刑罚或相关利益的行为的自觉自愿抉择,其选择需要具备外在的可能性、内在的可能性以及行为选择能力的必备条件.当下我国监狱行刑善恶选择的现状积极变化和消极变化都很突出,究其原因,既有来自宏观的社会原因,又有出自监狱干警的职业特点和干警自身的因素,目前的状况,使得监狱干警进行善恶或道德选择处于一种两难状态,即陷入了道德困境,如何走出困境?从根本上说,走出困境必须依靠人们包括监狱干警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和道德境界及选择能力的提高.在监狱行刑活动实践中,要正确进行善恶选择,监狱干警职业道德建设要把提升干警善恶选择水平作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赖以存在的根基。人文精神的失落是当下世界性的问题。罪犯是道德失范、人文素养缺损的典型。监狱改造罪犯的过程实质就是培育罪犯人文素养的过程,改造罪犯的行刑诉求体现了监狱对罪犯的终极人文关怀。监狱文化受到古今中外多元文化的冲击,必须有赖于一种文化权威,以鲜明的时代视野、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多样化的价值追求,从行刑立法与行刑实践的两个层面上重构人文精神,才能有力推进行刑的人文关怀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监狱行刑价值是以观念形态表达的国家以监狱进行刑罚执行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是根据社会需要预先设计的关于监狱行刑所达目的的理想模式。它是我国监狱行刑的出发点。目前,我国监狱行刑价值理念不清,在多方面均有所表现。由于缺乏现代监狱行刑价值理念,监狱行刑实践在立法方面、在监狱行刑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7.
确立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需要重新解读“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刑罚执行政策,实现基本刑事政策与监狱行刑政策的契合。监狱行刑领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在具体监狱制度的实践中加以体现,主要表现在罪犯权利保障、罪犯纪律惩戒、罪犯分级外遇、刑罚执行变更等四个监狱重点行刑制度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监狱的实现,要以监狱体制改革,监狱布局调整、监狱物质保障,监狱工作理念更新、监狱制度建设、法治建设为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监狱秩序对现代监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个典型的人造秩序,监狱秩序通过它所表现出来的事实和价值层面以及这两个层面有机结合的整体反映,阐释监狱存在的基本表现形态。监狱秩序的结果体现为监狱的安全稳定问题。建构良好的监狱秩序,能为罪犯改造提供和谐的改造环境,为矫正罪犯服务。狱政管理是保障监狱秩序的最有效手段,建构新的监狱秩序需加快狱政管理的改革创新。监狱秩序的维护和狱政管理的创新都制约于监狱的行刑权力,通过监狱行刑权的重新定位,明确行刑权能和行使范围,以保证监狱管理的有序进行。保障监狱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首要标准”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十七大关于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落实党的监狱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按照“首要标准”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的要求,需要监狱机关正确认识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与罪犯改造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清醒地看到重新犯罪已经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社会失调现象,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形成原因。为此,监狱机关必须把“以改造人为中心,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作为中心任务与总体目标,努力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刑理念来指导罪犯改造工作,按照罪犯改造工作的客观规律科学改造罪犯。此外,在监狱机关完成自身职责使命的基础上,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积极构建狱内外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相互衔接、法制健全的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增强对刑释人员的社会包容性,提高刑释人员的融入社会能力。只有从立法、司法和行刑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全社会预防和控制重新犯罪现象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刑释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率。  相似文献   

20.
监狱行刑客体与监狱行刑对象既密切联系,又有着原则区别。监狱行刑对象是指正在监狱服刑的罪犯,他是监狱行刑客体的载体。而监狱行刑客体是指对于正在狱内服刑罪犯执行刑罚的具体指向。具体又分为惩罚客体和改造客体。监狱行刑的惩罚客体是罪犯的人身自由,某些罪犯还包括政冶权利。监狱行刑的改造客体是导致罪犯个体犯罪的主观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