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荣荣 《传承》2009,(24):160-161
交叉询问制度的总体框架在我国已基本确立,但有些问题虽有规定但不尽合理,本文在对交叉询问规则的概念、特性、我国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交叉询问规则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对全面探讨交叉询问的程序机制以及各项规则在我国的确立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交叉询问是指检察人员、辩护人及其他诉讼当事人,按照提供证据的一方先进行主询问另一方再进行反询问的顺序,依次对证人进行询问,借此查明案件真实的庭审程序。它是法庭证据调查的重要规则,是英美法系国家法庭调查的主要方式,无疑也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未来发展的方向。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交叉询问制度。司法实践证明,我国交叉询问诉讼机制的实际运行情况很不理想,甚至是失败的,主因是缺乏配套措施。从我国刑事审判开展交叉询问的现状看,交叉询问与法官主审并存,法官处于主导地位;交叉询问后辩方证人证言的采用情况不理想;证据开示缺失;交叉询问过程流于形式。我国刑事审判开展交叉询问存在许多困难:证人出庭率低影响交叉询问调查程序的价值发挥;控辩双方基本询问技巧的匮乏,弱化了交叉询问的开展;配套制度的缺位,影响交叉询问功能的发挥。完善交叉询问制度,应立足于本土资源,建立法官指导下的交叉询问制度;加强交叉询问训练,增强交叉询问道德;健全证据开示制度、刑事陪审制度等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3.
发源于英美当事人主义下的交叉询问制度,力图通过对证人的轮流询问,从而达到发现事实真相的目的。完善我国的交叉询问面临的是如何继续扩大被告人庭审中的权利,同时又对新引进的制度和原有诉讼模式进行整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与国外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相比,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人证言这一证据形式规定得极为简略粗疏。为了恢复证人证言在民事诉讼中的重要证据地位,杜绝虚假证言,应当对目前证人询问规则加以所谓"科学化"、"规范化"的整体改造。我们必须借鉴英美法系国家成熟的"交叉询问",建立证人询问程序和证明力判断标准,充分激励代理律师,加强对证人的询问,努力向法庭展示案件事实,推进我国民事诉讼的庭审改革。  相似文献   

5.
交叉询问制度是英美法系庭审过程中用于人证调查的一项重要制度,多见于刑事案件的审理中,与大陆法系采用的直接询问相对。本文通过对交叉询问制度内容、规则的简单介绍,试分析该制度对刑事辩护的意义,并借助英美法系诉讼中的相关制度进一步探讨交叉询问在我国如何借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丁汀  石岩 《长白学刊》2008,(6):68-71
以辩护的功能与价值为切入点,对交叉询问制度的概念区分、制度的内容等方面的深度阐述,就会理清交叉询问与辩护制度究竟为何关系,进而对交叉询问在我国庭审实践中能否适用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最终衡量其制度价值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倪志娟 《求索》2013,(2):199-201
我国刑事交叉询问制度理论研究肇始于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2000年后进入独立发展阶段。利用“中国知网”作为研究平台.以文献分析方法考察文献发表的年份、关键词的分布、发表刊物的类别等内容.可以看出.近年来,交叉询问制度日益得到理论界的重视,研究数量不断增多,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但在研究广度、研究内容、研究层次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研究的本土化未得到充分重视。未来研究应以交叉询问的中国问题为基点,注重研究内容的整体性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从本质上说,证人证言真实性的保障制度属于民事诉讼法领域。诚实信用原则以及社会实践需要确立、完善证人证言真实性的保障制度,而证人证言真实性的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有助于诉讼公正、效益价值的实现、证人制度的完善。为了实现公正、提高效益、遏制伪证,我国应确立证人宣誓制度,引入和改造交叉询问制度,完善证人伪证处罚制度。  相似文献   

9.
简析美国的诱导性询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铁刚 《前沿》2007,(7):186-187
诱导性询问,是指询问者为了获得某一回答而在所提问题中添加有暗示被询问者如何回答的内容,或者将需要被询问人作证的有争议的事实假定为业已存在的事实加以提问而进行的提问。依据询问者的主观意图不同和对证人控制幅度方面的不同,诱导性询问可以分为不同种类。诱导性询问规则是保证举证和质证有利于揭示案件真相而不是远离这些真相的一项重要规则。诱导性询问作为一种询问和质证的方式运用于美国司法审判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刑事证人作证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根图雅 《前沿》2005,(5):118-120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证人作证制度所作的修改, 为适应审判方式改革、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仍然存在不足。本文从证人作证特权、证人出庭问题、规范交叉询问规则、证人宣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为完善刑事证人作证制度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程滔 《民主与法制》2020,(14):42-44
因最近火热的孙杨案,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首席律师理查德·杨精湛的法庭交叉询问技术将人们的视线从律政剧中拉回到现实的世界里,法庭交叉询问技术引发了律师朋友们的广泛关注。而对比之下,孙杨一方对仲裁规则及其聘请的律师在法庭交叉询问的战略战术表现得有些菜鸟。  相似文献   

12.
诱导性询问常常被用作启发证人如实作证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让被询问人按照询问者的意愿回答问题。从其作用看,可分为积极的诱导和消极的诱导两类。英美法系国家不仅允许诱导性询问,而且规定了较为具体的使用规则。我国在《刑事诉讼法》中没有确立诱导性询问的法律规则,而其做为一种询问证人、被害人的有效方法在侦查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当前,如何在法律中对它进行规范?在实践中又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它积极的一面,防止消极的一面?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司法庭审的过程中,人证调查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交叉讯问。这种方法是我国近年来对刑诉法进行全面改革后采用的庭审问询制度。交叉询问方式是基于我国法律的基本发展要求和庭审特点而制定的,对完善我国法律审判的证据调查方式,保障刑诉法公正要求的实现具有长远意义。以刑事庭审中的人证调查程序为分析对象,分析刑事庭审中人证调查的方式,探讨我国人证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完善我国人证调查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刑事案件侦破中的询问环节,本质上是一种侦查人员与被询问者的"共赢"谈判。共识的确立是询问成功进行的前提,侦查人员的"共识者"扮演是促成共识确立的重要因素。新的刑事侦查形势、新的询问模式以及新的社会约束保障条件,均要求作为刑事案件信息收集者的侦查人员在询问中能够充分挖掘"共识"的价值,转变谈判思维,化解角色冲突,促成角色信任的形成,并以此打开询问的突破口,为最终的询问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证人询问既是获取真实、准确和完整证言的基本途径,也是证言极易被污染的关键环节。证人询问的程序和方法直接影响证人证言的质量和可靠性。①作为一套专门针对证人询问的技术——认知询问技术,简称CI,已在国外警务部门广为使用,且效果显著。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警务工作者证人询问技术水平,有必要将该项技术引入我国。文章从认知询问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认知询问技术的有效性实证研究以及认知询问技术实际应用的相关问题等方面做了全面综述,为该项询问技术引入我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6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对2009年中央决算报告分组审议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就报告中所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向应邀到会的财政部有关官员开展了"专题询问",这在全国人大议政史上尚属首次。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是:"专题询问"究竟能"问"出什么?作为监督法等相关法律所确立的一种人大职权,询问权尽管已普遍运用,但并不为人熟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大询问权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  相似文献   

17.
各地动态     
《中国人大》2013,(8):54-55
重庆市武隆县人大常委会出台专题询问规则为深入贯彻实施代表法、地方组织法和监督法,切实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重庆市武隆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武隆县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规则》(简称《规则》)。该《规则》共二十三条,主要对开展询问的法律依据、基本原则、议题确定、程序安排、时限要求、公开办法、结果处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按照《规则》  相似文献   

18.
询问被害人是侦查机关办理刑事案件获得证据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女性被害案件频发,女性群体具有特殊的生理条件、心理条件,询问女性被害人,应当明确询问在女性被害案件中的定位,转变观念,了解关心女性被害人;给予其尊重理解,情感支持;通过减压,心理疏导等合适方法对其进行询问,使其克服心理压力,如实地陈述案件事实及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9.
对询问证人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询问证人是侦查工作中使用最普遍的措施之一,不仅每案必用,而且是贯穿于案件侦查过程始终的措施。但是,在刑事司法活动中,证人的范围、证人的责任、询问证人的期限如何界定,这些问题由于其重大的实践意义和处理上的艰难,一直是人们极为重视的课题。立足于我国实际,利用比较法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询问证人是刑侦工作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侦查措施,在侦查破案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把握证人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询问证人的方法策略有助于指导公安实践工作。由于我国的询问证人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探究询问证人的基本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