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官吏贪污腐败是中国封建社会激化阶级矛盾、触发农民起义、造成政权更迭的重要原因之一,官吏队伍的廉政建设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官员选拔、官员考核监督、惩治官员贪污贿赂三个方面介绍了古代的廉政法律制度,并提出了这些制度对我们今天的行政法规及刑法对于官员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林 《公民与法治》2010,(16):27-27
到底是谁顶着中央“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的禁令让两官员带病复出了,又是谁隐藏了对两位官员的任职信息——不问责和严惩这样的官员,遏制带病复出的禁令将毫无权威性和严肃性。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的法制建设中,官吏知法是一个重要环节,那么,为什么官吏要知法?怎样知法?对这些问题如何评价?本文拟作一初探。一我国古代官吏的职能决定了他们需要知法。我国古代官吏有立法、司法和宣传法的职能,这些都以知法为先决条件。(一)官吏有立法职能我国古代虽有从事立法的机构和人员,但制定一些较为重要的法典,通常由皇帝诏令一部分官吏来完成。其组成人员,除了立法官外,还有司法官、行政官等。以《唐律疏议》的制订为例,据《进律疏表》所载,共有十九位官吏参与撰修《唐律疏  相似文献   

4.
明朝初期,太祖朱元璋夺定天下后,汲取前朝腐败堕落,朝廷颠覆的教训,决心厉行峻法治理官吏,为此设置了诸多弹劾监督官员的机构和制度,使得不少朝臣都恭恭敬敬,不敢明目张胆地贪赃枉法。尽管如此可还是有不少官员管不住自己贪欲泛滥的心,前腐后继地走向了断头台。无奈与困惑的朱元璋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吾欲除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他的话意思很明了:我想把一切贪官污吏都除掉,但早晨刚杀掉一批,晚上又冒出一批,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困扰着朱元璋的官员腐败问题,今天我们同样遇到。  相似文献   

5.
朱书民 《政府法制》2012,(35):34-34
初唐名臣裴矩以敢于直谏而为人称道。唐太宗称帝后,憎恶官吏贪污受贿,于是就秘密派左右向官吏行贿,测试这些官员是否廉洁。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接受了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下令将其处死。  相似文献   

6.
法家关于官员问责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在此理论指导下,秦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官员问责制度。秦律中关于官吏责任的认定,官吏问责的处理都有具体、详密的规定。秦代官员问责的理论和制度具有颇多合理因素,在中国古代具有较高的地位,对于建构和完善我国当代官员问责制度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但是,秦代官员问责只是对君主和朝廷负责,没有向民众负责的理念和制度,因此,秦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政府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若干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的治国安邦方略中,重视吏治、提倡廉政和整肃腐败的思想与实践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古代一些比较清醒的统治者和官员,身体力行与腐败现象进行斗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重视研究和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仍有积极意义。本刊分期刊发褚家永同志的文章《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若干经验》,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8.
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是世界各国人民深恶痛绝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美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都与中国有很大差异,但是其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中仍有一些可供我们借鉴参考之处。本文从历史背景、机构设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等方面介绍了美国反腐败的法律制度,并扼要地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9.
官吏是国家机器的运转者。官吏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当权者的统治效能和国家的兴衰。因此,古代的许多明君很重视官吏的“作风建设”,敢于从严治吏。他们的一些治吏举措,在今天都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汉唐至宋元,封建国家实行的经济政策一般都是鼓励发展海外贸易,但在法律上对此详细规定的,自宋朝才开始。有宋一代的市舶条法不仅规定了对发展海外贸易有功官员的奖励制度,而且还在吸引外商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规定,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一、积极发展海外贸易,鼓励外商来华1. 加强官吏职责,确保海外贸易的发展。“徕远人,通货贿”是北宋开国以来既定的国策和立法的指导思想,而负责管理海外贸易的各级官吏则是落实这一立法意图的直接执行人员,关系到海外贸易的兴衰,所以向为宋廷所重。史称:“绍兴二十一年四月四日,上曰:‘提举市舶官委奇非轻,若用非其人,则措置失当,海商不至矣。’”是故,宋王朝除了频频下诏,要求各级官吏推明祖宗立法之意,用心招诱外商外,还依法提拔有功人员。  相似文献   

11.
由高层官员来推动“官箴书”的编撰、出版和流传,是清代“官箴书”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官员自己编撰,并将其推而广之。二是官员本身对于“官箴书”的编撰没有太多的贡献,但着力推动这类书籍的传播。这些高层官员不仅本身具有丰富的为政经验,而且关注吏治,希望通过“官箴书”来劝诫官吏,并弥补他们法律知识与从政经验不足的问题。而这种向属吏刊发“官箴书”的方式,不仅保证了此类书籍在一定区域内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播与接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读书偶感     
闲来翻书,读到清人纪昀(晓岚)所著《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故事,说的是清康熙年间,在江南漕运官员中发生了一起贪污犯罪案件,官吏伏法者多人。数年后有一伏法者的魂灵向其朋友说,为这件事在阴间把某官员告了。其朋友惊奇地问:这人是守规矩的官,而且他总督两江漕运是在你们案发前十几年,为什么要告他呢?伏法者说:案件形成非止一日,刚开始时,如果及时处理,只需罢黜一个官员,流放两个属吏,就可以防患于未“萌”,可是某官员为了博得忠厚的名声,养疽不治,以致造祸后人,使我们才成为罪人的,追本溯源,不怪以前的官员又怪谁呢…  相似文献   

13.
植群 《中国律师》2002,(10):67-67
官员和商人都是古老的职业,在中国少说也有几千年历史。官员的活动范围和空间是为官场,商人经商做生意的地方是为商场。官场有官场的规矩,商场有商场的规律,本无必要把两者拉在一起。但笔者最近听到一种说法,叫“官场如商场”,这个提法颇值得推敲。持此论者的理由是:现在的官场和商场联系紧密,官商结合,亦官亦商,区别不大:官员和商人都以发财为目的,商人做买卖,官员也做买卖,只不过商人买卖的是商品,官员买卖的是权力和职位。君不见,有一官员说过一句名言:“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君不见,用钱买官已屡见不鲜?言之者…  相似文献   

14.
刘冰  吕新建 《河北法学》2005,23(3):153-156
人类历史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为中国,而尤为封建官吏制度备受世人推崇。中国古代的封建官吏制度是中国 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封建制国家的产生、发达产生过重要影响。试图从中国古代封建官 吏的选任、考核、奖惩、监察等方面揭示一些带有共性的,已被历史证明是成功的,可供我们现在参考、倦鉴的一些 法律和制度。  相似文献   

15.
贪官与情人,几乎成了一对畸型的双胞胎,大多贪官不是金屋藏娇包养“二奶”,便是风流成性,情人一串。据有关人士透露,近年来查处的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受贿案中,几乎每人都有情妇。在广州、深圳等地查处的 102起官员贪污受贿案件中,被查处的官员几乎都包养了“二奶”。那么,这些“情人”是冲着什么与贪官们勾搭到一起的呢? 一场场可耻的交易   美貌赢得“经济效益”。这是权色交易中的普遍现象,一些人用美色巴结官员,是为了利用官员手中的权力产生“经济效益”。成克杰案便是典型一例。成克杰与李平 1992年勾搭在一起后,李平便利…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颁布是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我国民法的制定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1954-1956年和1962-1964年的民法起草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这是历史条件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它的法律制度、官吏考核制度对封建社会乃至今天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秦朝官吏考核制度.既包括一般行政官员的考核制度又包括监狱官吏的考核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狱吏考核制度与司法实践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社会王朝政治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相似文献   

18.
就现代行政法而论,行政法是调整国家机关权利义务关系,规范政府官员行为的法律。而中国古代社会,自有“周礼”(周官)以来,就把官吏的行为规范起来,一切都集中在专制统治之下,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是有行政法的,并且和现代行政法相通。然而中国传统法律具有诸法合体的特点,以刑法为主,行刑不分。随着历史的推进,以《唐六典》的出现为标志,古代有了独立的行政法典形式。发展到清代,五朝会典最为完备。五朝会典即是《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及《光绪会典》的总称。“会典”…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百姓评议官员的制度,但是,纵观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史,还是明朝。尤其是明朝初期,可以说是民意评议官员最为活跃的时期,堪称史上百姓评议官员最活跃的黄金时代。那么,为什么明朝的百姓敢于评议当朝官员?这还要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的《大诰》说起。  相似文献   

20.
吴克利 《检察风云》2012,(17):23-25
一张看似普通的发票,其实有三大疑点。经过讯问,不但发现了党员干部违反禁令进入色情场所的违法行为,而且发现了地方官员和开发商勾结利用开发项目圈占国有土地、转手加价倒卖的线索,从而发现了一起涉嫌收受巨额贿赂的贪腐大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