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史概况中国真正开始研究比较文学的时间并不很长。在中国几乎很难找到 194 9年以前的有关比较文学的研究者和作品。从大学的讲义来看 ,192 4年吴宓在南京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文之比较”是最早的一门带有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 ;192 9年英国批评家瑞恰兹在清华大学开设的“比较文学” ,是第一次在大学里使用比较文学名称的讲座。从出版物来看 ,1936年出版的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与 1937年由诗人戴望舒翻译出版的邦迪剑的《比较文学》 (译著名为《比较文学论》 ,上海商务印书馆 ) ,可以认为是最早与比较…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比较文学?我们一直在提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够回答它了吗?我们已经展示的不断积累的材料给人的感觉多样而眩目。为了经得住比较学者所受到的尝胆似的引诱,——应当承认这一点,我想从对象与方法两方面重新把握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象大千世界那样复杂,而且又永远飘忽不定。它目前论述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在给定的文章里,词与词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可以构成一个互相对立、互相联系、互相约束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即词汇场。譬如,“愤怒”、“高兴”、“悲伤”、“忧郁”、“兴奋”等互有联系或互为对立的词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关于心情的词汇场。而且,几个词汇场之间又是以一种或多种聚合方式紧密相联的,它们的聚合方式在整篇文章中常常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只有通过分析词汇场及多个词汇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词汇在文本中的多重任务。在诗歌里,它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奥…  相似文献   

4.
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吕西安·戈德曼(Lucien Goldmann,1901—1970)在其文学批评论著《隐匿的上帝》中创造了一个词:“世界观“Vision du monde),但在法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译作“世界观”(Conception du monde),不过后者指的仅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而vision du monde还包含着人对世界的所感、所思和所为。所谓“所感所思”,是指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而“所为”则包含着人类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的愿望和构想。此外,Vision一词的本意有两层:一层是“观看”、“看法”,另一  相似文献   

5.
《平安》     
喻军 《新民周刊》2022,(26):78-78
于今而言,在对“丹青”一词的认知上,除了指绘事,似有其更深的文化寓意值得探究。“丹青”一词,在今人看来多指绘事,倘细究起来,实有其词义的多面性及丰富的内涵。让我们先回溯一下其在汉语中的历史演变吧。最早将“丹”与“青”二字合为一词,可能是因为古人观察草木所致,章太炎先生在《文始》中曾说:“草木初萌,本作绀色,青赤相搏,舒叶乃纯青耳。”指小草在生长初期,颜色是偏红的,待长出芽叶,才慢慢转为青绿色。  相似文献   

6.
帝国无论是作为一种历史现实、概念范畴还是分析工具都是很重要的。然而,学界关于“帝国”的概念存在许多的混乱,“帝国”一词被政治家和学者们在不同的场合使用而赋予迥异的涵义和褒贬色彩。本文试图摆脱当代关于帝国主义的两极辩论的限制,详细考察从最早的罗马帝国到现代“帝国”概念发生的历史沿革以及它所具有的丰富的政治涵义,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讨历史上的帝国和当今世界。  相似文献   

7.
一 前言:韩国学的概念及其课题 韩国学(Koreanology)是关于韩国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各领域的综合研究,以阐明“韩国”的性质为目的。“韩国学”一词在现实中经常被使用,但对其学术定义实际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1899年1月9日《皇城新闻》评论首次使用与“外国学”相对的“本国学”一词,而且在1896年5月30日的评论中曾出现可以视为“韩国学”起源的看法,即“朝鲜人谁也不详悉自己的国家有多  相似文献   

8.
关于“Reparation”一词的使用问题李乐曾《德国研究》杂志1996年第1期上发表了杨德利《关于德国的战争赔偿问题》一文。文章对德国战后实施战争赔偿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同时也就德国方面在正式文件中未使用“Reparation”一词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战后苏、美、英、法四个占领国对德国的赔偿要求和德国履行战争赔偿义务的法律过程、赔偿的形式与数额,以及德国对“赔偿”一词的认识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与分析,同时指出:德国方面在使用“赔偿”一词时所取的限定,颇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最时髦的词非“知识社会”莫属。但知识在未来世界绝不能仅仅看作是理论的代名词,实际上它是现代社会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所以,当一部分人认为知识社会就是高深理论、就是高学历时,务实的欧洲人却对培养和造就适应知识社...  相似文献   

11.
日本近代文人佐藤春夫随着人生阅历、艺术体验的加深,他对个体生命的颓废性越挖越深,将目光转向日本传统美学“风流”一词的内涵阐释。他站在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度,在东方人特有的美学观照下,将唯关的趣味与颓废的情绪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总结出日本人的“风流”观。本文试图就佐藤春夫的《“风流”论》进行阐述,并结合他的论述具体解析“风流”一词在日本文学、美学传统中的语义流变。  相似文献   

12.
韩国人的共同体意识韩国人经常爱用“我们”这个词,“我们国家”、“我们公司”、“我们学校”、“我们家”,这些词,在日常谈话时很自然地就说出口来。甚至在谈到父母时,说“我们的妈妈”、“我们的爸爸”。这是因为韩国人的生活是以农耕社会的悠久传统为基础的,每家...  相似文献   

13.
“猪花”一词在我国文献很少出现,在有关“猪仔”贸易的研究中提到的也不多。所谓“猪花”,就是在“苦力”贸易中被掠卖出洋的女子。本文载于可儿弘明所著《近代中国的苦力和“猪花”》一书(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一版),该书根据香港等地保良局新发现的大量材料,着重研究了广东方面在“苦力”贸易中的“猪花”问题,现将其中一节译出,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留意。  相似文献   

14.
(一) 波兰是东欧诸国中最早实行私有化的国家。早在1988年,当“私有化”在一些国家还是个新名词,许多人对它的概念还模糊不清的时候,波兰对于要不要把私有化作为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则,作为改变所有制关系的主要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全国性的公众大讨论。尽管在此之前“私有化”在波兰也是个禁词。直到1989年波兰改换了政权之后,私有化问题被正式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私有化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该年9月份起,波兰开始实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此文中将法语中的隐喻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然后探讨了各自的汉译方式,这四种类型是:①用“是”、“成”、“为”、“等于”等系词作比喻词的隐喻;②不用比喻词的隐喻,即注释型、呼语型和同位语型隐喻;③虚假定语型隐喻;④拟人或拟物型隐喻。  相似文献   

16.
张佳玮 《新民周刊》2022,(26):72-72
中文里咖喱这两个字,对应英语Curry这词。而这词最早,是泰米尔语???里来的,意思是“酱汁”或“米饭的味道”。即,所谓的咖喱Curry最早,该泛指许多种印度酱汁,而非某一种风味。英国人去到东方寻求香料,看什么都新鲜。1598年,英语文献里,初次提到印度人吃东西爱蘸酱汁;两年后,东印度公司成立。  相似文献   

17.
彭彧 《德国研究》2009,24(3):73-77
魏斯格贝尔是20世纪联邦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凯尔特学家和教育家,“新洪堡特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理论有“内容相关语法”、“母语中间世界”等,但国内对其译介甚少。本文拟就他对“母语”一词的词源研究、他的母语观进行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18.
连载主题随笔:《韩国人正在思考21世纪》之二──稻米文明与生命文明李御宁一、米是韩民族的精气目前鲜见而在解放后常能听到的韩语词汇中有“民族精气”一词。耐人寻味的是汉字“精”字和“气”字里都包含着稻米的“米”宇。如果说韩国人这种把稻米作为主食的民族的精...  相似文献   

19.
卡塔卢尼亚语,如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一样,是伊比利亚──罗曼语方言的一种,是西班牙的第二语言。在卡塔卢尼亚、巴利阿里群岛及巴伦西亚地区与卡斯蒂莉亚方言的地位并同。它还是安道尔的官方语言,流通于法国的东比利牛斯。卡塔卢尼亚语源于外来拉丁语,目前人们还难以考证卡塔卢尼亚语究竟自何时开始完全独立于拉丁语。随战争及政治局势的变化,卡塔卢尼亚语不断演变,越来越有别于拉丁语,而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音素变化,词汇结构到形态句法特征等。如“e”和“0”没有二合元音,词末元音消失,“1”颚化,前领擦辅音扩张,由单一的助动词“haver”构成复合时态等。现代卡塔卢尼亚语借助动词“anar”和不定式构成完咸时。  相似文献   

20.
一、米是韩民族的精气 目前鲜见而在解放后常能听到的韩语词汇中有“民族精气”一词。耐人寻味的是汉字“精”字和“气”字里都包含着稻米的“米”字。如果说韩国人这种把稻米作为主食的民族的精气乃蕴藏在稻米里面,这不算是开玩笑。因为没有哪一种因素像稻米那样长久支配着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精”字和“气”字都包含稻米的“米”字,并非偶然。据说,原来“精气”、“精神”词汇里的“精”字来源于干净的米粒呈蓝色这种现象。在特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