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有一个个子不算高,但比较守纪律、学习成绩也较好的学生,其座位由第三排调到第四排,家长为此非常气愤地质问老师:“你是不是看我孩子老实,欺负他?”老师越跟他解释,家长情绪越激动。  相似文献   

2.
爱心接力     
李畅,男孩,今年三岁半。这孩子自去年九月进园以来,一直表现不错,听话、爱劳动,我们班上的老师都喜欢他。可这几天,我发现他不爱说话了,别的孩子玩时,他一人呆呆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老师问他,不答话;拉他,他情急之下:“我……我……我不想玩!”怎么有些结巴呢?下午户外活动,爬小山时,前面的阿九不小心碰了一下他。  相似文献   

3.
时常听到有老师这样慨叹:“有的学生走出校门或毕业后遇见老师,或低头走过,或绕路,或昂头装没看见,想想真没有意思。”我也曾有过类似遭遇,也曾产生过类似想法,也曾质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不愿亲近老师,物欲横流,世风日下?价值多元,道德失范?学生性格内向、胆小?家庭教育的失误?教师教育的失败?……却始终未能获得准确答案。  相似文献   

4.
魏敏生 《廉政瞭望》2011,(11):45-46
人们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个我从小就相信,因为父母给我讲过,老师也给我讲过。作为自小就是一个乖娃娃和好学生的我,自然是深信不疑。现在我是一个老师了,也为人父了,要讲给我的子女听,也要讲给我的学生听。如果像我的老师和父母那样讲,又有一点不甘心。哪一点不甘心呢?可能是认为照样讲太简单了吧。难道这道理有变化?想来想去,现实中有许多现象不是一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就说得清楚的。  相似文献   

5.
王昆鹏  孙舒和 《世纪桥》2011,(3):107-108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习者-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学习模式,使课堂实现由“教”到“学”的转移,并积极做好两个方面的引导工作:一是让学生爱上英语学习,由家长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二是要使学生逐步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教师应当比任何人更懂得注意自身的形象,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为人师表。所谓教师的威信,所谓学生对老师的敬佩、尊重,所谓学生及家长对你的信任感均出自“为人师表”四个字。 在中国古时候有一个笑话:有位教书先生时时劝告自己的学生切不可白天睡懒觉。有一天,学生见他刚刚睡醒,就问:“先生,您告诫别人不要白天睡觉,为什么您自己又违反呢?”他回答说:“我梦见了周公。”第二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总希望自己所带的班,班风好,学生好学上进,但由于方法简单,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当学生违纪或不爱学习时,我不是从主观上去查原因,而是抱怨学生,甚至抱怨家长。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总是按自己的个人意志,用老师的“权威”去管制学生,结果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师生关系也很紧张。近年来,我改变了过去这种对学生的“高压管理政策”,采用“知心卡”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关系,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重塑了“教师形象”。细读学生的“知心卡”,用心为孩子们写“知心卡”,已…  相似文献   

8.
我曾作为学生或家长,参加过很多家长会;也曾作为老师或校长,组织过很多家长会;如今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我也旁观过,听说过很多家长会。我印象中的家长会,大多是教师讲、家长听,一种模式,形式单一。家长会上,要求多、沟通少,单向意见多、双边活动少,指责多、指导少,一些爸爸或妈妈满脑子装的是孩子的不是,会后一见到孩子便是一阵暴风骤雨的数落、训斥,甚至打骂,就算表现好、学习好的孩子也难免要听爸妈唠叨几句:“人家××期中考试100分,你怎么才得90几分?老师说你最近有点松懈,该加把劲儿了!××都当了班干部,你也得努力啊!”大部分来参加…  相似文献   

9.
在陵川县委大楼经常听到群众这样说:“给我找找老韩,这个事我得向他反映反映。”“告诉韩书记一声,张家庄老秦的养老问题解决了,让他别再操心了。”“我们的韩书记在不在,我老伴想让他去家坐坐。”说这话的有工人,有农民,也有教师;有学生,有青年,更有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从他们那亲切的话语中,仿佛韩书记是他们的亲人,是年轻人的家长,是中年人的亲友,更像是老人们的儿子。其实,韩书记并非本地人,几年前才从市里调任陵川工作。一个地地道道的外地人,为什么他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陵川广大群众心目中的自己人呢?这一切都源…  相似文献   

10.
张全景 《党建》2011,(8):16-17
2008年5月,薄熙来同志在巴蜀小学调研时,看到学生们唱的都是一些流行歌曲,就问他们会不会唱《歌唱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们回答说老师没有教过;问老师,老师回答这些歌曲有些过时了,没有教。  相似文献   

11.
终生读书     
因为父母是教书匠,家里书多,我也就从小爱看书。有一次我给弟弟讲“那托”,父亲很奇怪,听了一会儿,哈哈大笑,原来是我把三太子哪吒读成了“那托”。那年我刚上小学,就敢大着胆子翻看《封神榜》和《西游记》了。解放前,我在重庆南开中学读初二时露过一次脸。国文老师讲袁枚的《祭妹文》,有这样的句子,“你死我葬,我死谁埋?”老师说作者是受了《红楼梦》的影响,问谁读过这部书?班里有半数同学举手。又问谁会背葬花词?举手的只剩我一人。老师叫我起立背诵:“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六一”儿童节的联欢会上,有一曲“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当听到这首荡漾着童心激情的歌曲时,我在默默地想:老师为什么不能满足孩子们这发自肺腑的祈求,把微笑留下呢?微笑,这不正是热爱学生、感化差生的有效途径吗?基于这个认识,我在全校开展“三小微笑教师”的评选活动,工会倡议“用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困难生”。因为这群孩子有太多明显的错误,所以遭到过多的冷遇,父母头疼,老师批评,同学嫌弃,大大激起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产生一种表面上冷漠,实际上却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教师只有用满腔的爱,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用微笑式的批评去对待他们,寻找有效的转化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育人故事——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课后按时来到办公室,因为他守信守时,老师掏出一颗糖奖给他。他又是惊喜又是羞愧地说:“老师,我错了。”于是,老师又掏出一颗糖,奖励他认识到了错误……学生是忐忑不安地去受训,得到的却是一次次意外的奖赏,内心的震动可想而知。在这里,教育者一次次地发现并表扬了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沮丧愧疚之时获得自尊,恢复自信,  相似文献   

14.
《廉政瞭望》2012,(8):44-45
瑟瑟寒风中,学生们做着欢迎仪式前的最后准备。老师说:“参加仪式是好学生的专属。”家长说:“这是成人世界的预演。”此情此景,孩子们在心里哼的是《迎宾曲》,还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之官员版?  相似文献   

15.
记得古人有“雪夜闭门读禁书”之说,似乎道出了读书中的一些道理,至少我是非常认同的。在学生时代为升学为考试而读的书常常是考试过后还先生,而在家长老师的严管之下仍偷读的“禁书”。  相似文献   

16.
称谓的尴尬     
我的朋友到一个单位联系工作,因为叫了接待人一声“师傅”,使对方怫然不悦。“都什么年代了,还有叫师傅的吗?哪怕叫一声老师呢?”那位“师傅”愤愤地说。对此我感想颇多。 30年前,师傅们进驻学校之后,当被学生们称为老师时,师傅们就会更正学生:不要叫我老师,要叫师傅。不愿被称为老师不是因为自知没有学问,而是由于当时老师的地位不如师傅。今天,人们则更愿意被称为老师而不是师傅,是因为老师比师傅的社会地位高了。 到朋友、同事家串门,该怎样称呼他(她)的爱人,一直使我很挠头。见面的时候可以用“你好”搪塞过去,但告…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的知识是怎么来的? 对有些人来说,这个问题好象是解决了,实际上又没有解决。比如,我们在青年学生中就听到过这样的论调:“我学得的本领是我刻苦用功得来的,书本摆在那儿,没有个人的努力,它也变不成自己的本事。再说,同是上学,还有人留级;同是毕业,还有人考不上学校呢。”“学点知识不容易,真象古人说的,十年寒窗苦呀。”——这是说,知识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也有人说:“知识哪儿来的?家庭供我读书学来的呗。”——这是说,知识是父母给与的。  相似文献   

18.
家访作为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的重要途径,可以解决教师许多在校无法解决的问题,捕捉到新的教育契机,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记得我曾经教过一个叫“小龚”的学生,他是学校里一个“重病号”,上课不认真听讲,有时老师批评他,他还会顶嘴,甚至还动手打老师,人称“稀泥巴”。接手这个班后,我找他谈了几次心,可他依然我行我素,置之不理。无奈之余,我决定去家访。到了他家后,我才知道造成他性格的原因:他父母正在闹离婚,父亲脾气暴躁,对儿子经常非打即骂。那天,我委婉地批评了他的父母。第二天,我再找这位同学谈心,首先对他的…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生的世界观没有完全形成,自我意识还没有成熟,独立性不强,经常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对有些屡教不改者,老师免不了要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要不伤师生感情,就要注意掌握批评的学生的技巧。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可以采取以下六个方法: 表扬法。在批评学生之前,老师先真诚地总结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正的方法。   感化法。有老师最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这比老师大声斥责更“管用。强制性的批评不仅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就范”,反而会增加其抵抗情绪,相反,如果运用真挚的情感可以感化学生,…  相似文献   

20.
拍案惊奇     
《廉政瞭望》2010,(13):36-37
小学生未交空调费遭老师针扎 只因学生未交“空调费”,河北沧州泊头市洼里王镇一私立学校的女老师用针扎十余名小学生,有的学生还遭到该老师的棍子“问候”。10名家长找到学校讨要说法,这名老师为掩饰自己的行为,支付给每名家长1000元的“封口费”。目前该教师已被学校辞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