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德国国家资助项目的成果归属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言1996年12月9日,以德国联邦国防军大学乌尔里希教授(Prof.Dr.Ullfich)为首的专家委员会向德国联邦教育暨科技部(简称BMBF,下同)转交了一份报告,阐述了对受国家资助的企业或科研机构的研究与开发成果的获得、保护、实施与许可的建议。其目的不仅在于对受BMBF资助的研究与开发的“专利与许可证政策”实行普遍改革,而且在于广泛改进科学与经济的合作,首先是使研究成果有效地转换成有市场竞争和的产品或生产方法。对此专家们提出了关于国家、科技界与企业界三方进行利益平衡的新建议,以便在资金短缺和竞争激烈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胡朝阳 《法学杂志》2012,33(2):33-38
国家资助项目中职务发明权利配置面临诸多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的规范竞合,其规范适用效果须以其能否有效促进其职务发明权利流转为判定基准,其效率价值实现有赖增进其职务发明权利流转、减小其交易成本、确保利益受损者获得有效补偿,完善其有关制度安排须明晰其职务发明权属的法定范围,完备其职务发明人的优先申请、优先受让与优先实施专利等法定权利,强化其职务发明人的法定义务。  相似文献   

3.
甘强 《现代法学》2013,35(5):68-75
典型的经济法的法律文本显示,在经济法的立法中,遵循了国家干预的内在逻辑,在干预主体、干预目标、干预方法、干预边界以及干预责任五个方面都有相当数量的法律规定,这些法律规定不仅客观地证成了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还揭示了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是一种尊重市场机制的干预。虽然经济法的国家干预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已成为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独立法律部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大陆法系国家与普通法系国家的一项重要差异在于,前者有着通过主动干预来限制、取代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偏好,特别是在经济运行出现问题时。这种差异根源于两大法系在自由观、历史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并持续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现实。国家对市场的过多干预不利于财产安全、合同自由和经济增长。对证券市场而言,过多的国家干预具有特别的消极意义,其不仅不利于解决市场纠纷,还会造成金融资源的损失。不过,为增强市场机制而实施的监管需要与为替代市场机制而实施的国家干预必须区分开来。我国对证券市场的治理也应减少过度的国家干预,而应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同时必须保持应有的监管和执法。  相似文献   

5.
传统现代化理论认为,旧有传统是制约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全面兴起,国家权力将逐渐成为主宰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传统的力量与影响将最终消失。但对花瑶社会近百年来地方传统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系统考察,却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在传统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过程中,面对国家权力的强力渗透与侵入,地方传统并未全面瓦解和消失,而是依然在这一社会的日常生活和文明延续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法律的传播经历了从秘密到公开、由口头至文字的演进历程,并逐渐形成了国家传播、学者传播、民间传播等三条路径。国家传播以多样的形式、权威的内容在传统法律的传播中居于中心地位;而专制社会中的国家传播,其核心载体则是体现皇权至上、优先普通法律的君主诏书。中国古代的法律传播模式不仅具有教化民众、维护和谐的价值,而且具有预防违法、惩戒犯罪的价值,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法系的形成和扩展。  相似文献   

7.
刘道朋 《政法论丛》2010,(6):96-103
发扬和继承儒家"保护弱者"人文思想,对现代刑事法律进行必要的人文改良,对老年人的犯罪行为给予必要的宽容、理解,赋予老年人更多的刑事救济权利,以体现国家和刑事法律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体现国家对老年弱势群体的矜恤,在一定程度上摒弃刑事法律的残暴和冷酷,使刑事法律的人文精神得以彰显,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刑事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8.
欧陆国家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治理模式的变化,即中世纪被动式的司法性治理被主动的行政性治理所取代。官僚政治的崛起、行政官僚取代司法官吏成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力量正是这一新的治理模式得以建构成形的基本力量。在这一转型历程中,法律人成为近代国家急需的行政人才的中坚力量。这一变化在近代早期的法国体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做好大学生帮困育人工作是近年来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分析该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特点,提出了创新贫困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段庚成 《法制与社会》2011,(33):143-144
本文通过对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表现,特别是出卖中国在山东的权利为例,重现历史并对理想主义和国家利益进行理论分析,指明虽然理想主义是指导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但威尔逊没有也不可能抛弃作为核心的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他可以选择违背理想主义的基本原则。威尔逊理想主义的实质依然是实现并不断增大美国的国家利益,建立美国治下的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1.
12.
作为法律权利的学术自由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术自由在当代遭遇的困窘,可部分归因于学术自由权概念的含混不清。把握法律上的学术自由权概念,需要结合学术实践运用规范分析阐述这一概念的规范内涵,并借助权利分析理论,确证为实在法所保护的具体权利,解决现实学术生活中发生的具体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术自由权乃是一项普遍性权利,而非专属于特定职业主体的职业权利。  相似文献   

13.
商品化权性质的理论之争及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商品化权是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但知识产权体系其实无法包容商品化权。商品化权具有无形财产权的品性,即使是人格因素商品化权也不例外。只有在无形财产权范畴中才能准确把握商品化权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知情权属性之学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生根 《法律科学》2005,23(5):11-20
知情权的提出缘自对人性的不信任以及对权力监督和防御的需要;人民主权学说是知情权的政治思想基础;利益说和主张权利说是知情权的具体理论依据。作为观念中的权利,知情权具有可请求和可主张的积极权利属性;知情权义务主体的特殊性,使知情权具有不可避免的妥协性;知情权不仅能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而且需要民主制度的支持,因此又具有民主权利属性。  相似文献   

15.
论政府的信息形成权及当事人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信息公开问题背后,隐藏着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政府信息的来源和收集。政府具有信息形成权,其合法性基础在于正确行政决策和信用社会建构以及政府保护私人权利和公共利益之管制权的有效运用的需要。政府具有自主形成信息的权力,也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强制性信息申报请求权、信息强制保留请求权、信息强制披露请求权、信息调查权、信息档案形成权和保持权、信息技术使用权、获得信息预算支持权以及对违法信息收集的制裁权。政府的信息形成权的运用也给相关当事人带来了负担和义务,因此在信息领域应妥当处理政府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的平衡关系及合理地运用平衡技术。  相似文献   

16.
舆论监督与政府机构的"名誉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健 《法律科学》2001,(6):51-62
批评性言论所引起的政府机构名誉问题,主要是一个公法性质的问题,可以考虑以公法方面的规定来代替在私法上赋予政府机构名誉权的做法.免除针对政府机构的批评性言论侵害名誉的民事责任,并不是说这种言论可以免除一切法律责任.在这一问题上,法律可以惩罚那些对现存秩序已经造成或极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故意捏造的失实言论和侮辱性言辞,余者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更多的言论"去消除.  相似文献   

17.
人权保障是近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宪政原则.作为一项政治原则,被近现代以后各国宪法普遍确立.由人权保障的宪政原则必然演绎出人本政府的要求,建设人本政府,从管理学角度讲,要实现政府身份的转变,要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要把握政府服务内容,要注重政府服务绩效,要打破政府公共物品供给的垄断性;从法学角度讲,政府要构建成有限政府、正当程序政府和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18.
刘明 《现代法学》2015,(1):149-161
为促进股权众筹产业的发展,美国《众筹法案》创立了集资门户这一全新的众筹平台类型。相较于注册券商,集资门户的设立门槛较低,但其业务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只能从事基础性的信息和交易中介业务,禁止以任何方式参与或影响投融资双方的证券交易。我国股权众筹法律规范应借鉴集资门户这一制度设计,在平衡兼顾各方主体利益的基础上,对众筹平台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尽快结束目前我国众筹网站的无序经营状态。  相似文献   

19.
表达自由、媒体近用权与政府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表达自由与思想市场理论 表达自由,又称表现自由、意见自由、表述自由,其内涵和外延在学理和制度上可谓莫衷一是、形形色色,不过,将这项具有普适性的基本人权界定为:公民享有的受法律规定、认可或保障的,使用各种媒介或方式公开发表、传递思想、意见、主张、观点、情感或信息等内容而不受他人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权利,则应被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20.
高远程  张慧民 《河北法学》2000,(2):58-59,61
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中的提起诉讼(以下简称提诉权)是指由国家法律确立的,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活动中由人民检察院行使的,对于特定范围内的某些涉及重大国家利益、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