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苗族服饰是苗族各个支系的徽记.一支苗族部落不论迁徙了千里万里,服饰是始终如一的.苗族女性在制作服饰时可以有小小的创新,但大的框架不能变更.服饰的认同是根深蒂固的,身着同一服饰的人群居住地之间山高水长,但他们在节日里总要背着盛装跋山涉水赶来相聚.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贵州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进行新的诠释,认为贵州苗族刺绣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苗族女性"用针做笔、用线当墨、用布做纸"这种特殊方式书写的苗族史书;反映了族群文化认同下的苗族女性文化;承载着苗族女性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付松 《当代贵州》2014,(21):34-35
正从苗寨的木质吊脚楼,到苗族歌舞、服饰、节日……都是苗族人精神文化的根脉,需要保护、传承和悉心呵护。西江千户苗寨,一个"藏在贵州大山里的桃花源",一个"人类疲惫心灵的栖息地",一个"用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这个居住着1288户、近6000村民的"世界最大苗寨",不仅拥有规模庞大的苗族民居,而且拥有特色浓郁  相似文献   

4.
2007年,锦鸡舞走出丹寨,一举夺得首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最高奖项"金黔奖"。丹寨的苗族人自称"嘎闹"。"闹"在苗语中就是"鸟"的意思,"嘎闹"寓意"鸟的传人"。由于苗族人口多、支系多,丹寨,不仅是"鸟的传人"聚集地,也成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苗族文化传承地。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于此。  相似文献   

5.
<正>去哪儿寻找城市生活的精神资源?去南龙、去本寨,去高华、去麻鸟,去大南山吧!去大南山吃"最美年夜饭"年关将至,我们翻过银装素裹的金银山浪风丫口,来到了山腰里的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朴、习俗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川黔滇苗族方言标准音点,与世界70%以上苗族风俗同宗同源,因此被各界称为"世界苗源故乡"。此刻,芦笙、皮鼓、歌声、炮声,还有穿着盛装的苗家儿女们雀跃欢声,声声入耳,苗寨里一片欢腾。这是怎么了?村民组长再辉说,今天寨子里5个村民组杀了十几头肥猪,要举行祭祀先祖的"解簸  相似文献   

6.
正9月6日,农历八月初八,黔西南州重大民族节日"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在兴仁市鲤鱼村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欢庆佳节。"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是黔西南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鲤鱼村有"最美苗乡"之美誉,是"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的发源地。"八月八"源于一个美丽的苗族民间传说。相传远古时代,天降大雨,  相似文献   

7.
苗族是个历史悠久、迁徙频繁、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苗"、"九黎"、"蚩尤"时代.史学界一般公认,早在先秦时期,苗族先民就已生活在长江中游一带,史称"三苗",或"三苗国".<战国策·魏策>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据历史学家考证,苗族是个由北向南、由东向...  相似文献   

8.
正在富有黔东南少数民族特色的餐馆里,围着一锅以鲜红辣椒、番茄、生姜、野生木姜子等为原料,经过清洗、粉碎、加入食盐、入坛、发酵等工序制作而成的汤料,将清洗好的鱼入锅,色泽诱人的农家酸汤鱼让人垂涎欲滴。吴笃琴是一位生长在苗岭明珠凯里山城的苗族姑娘,几十年来她只专注做一件事:传承苗族酸汤。"我要让凯里酸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如今,苗族酸汤鱼早已成为贵州省非物  相似文献   

9.
目前,宜宾正集中力量打造独具特色的"万里长江第一城"、"蜀南竹海"、"石海洞乡"、"僰人故里"、"五粮液产业园"等五大旅游品牌,推出"万里长江名城游"、"蜀南竹海生态游"、"石海洞乡苗族风情游"、"中华僰人故里游"、"五粮液产业游"五条精品线路,并以此构建"万里长江第一城--蜀南竹海--夕佳山--石海洞乡--僰人县棺"宜宾旅游环线.  相似文献   

10.
凯里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冶州州府所在地,辖2乡8镇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凯里创建文明城市之前,由于诸多原因,城市环境"脏、孔,差"现象比较严重,一定程度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年关将至,我们翻过银装素裹的金银山浪风丫口,来到了山腰里的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南山苗寨.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朴、习俗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川黔滇苗族方言标准音点,与世界70%以上苗族风俗同宗同源,因此被各界称为“世界苗源故乡”. 此刻,芦笙、皮鼓、歌声、炮声,还有穿着盛装的苗家儿女们雀跃欢声,声声入耳,苗寨里一片欢腾.  相似文献   

12.
正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八,是兴仁等地苗族同胞的民族传统节日。"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是"吃新节"的延续,现已发展为以苗族为主各民族共同参与的节日活动。"八月八"苗族风情节有苗族村寨节日的祭祀仪式,有苗族精湛的传统工艺、剌绣、包绣、编织、银饰、蜡染等表演,有服饰、银饰、头饰、裙、背带、童帽等展示,有民族民间歌舞表演,有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有丰富的民族节日饮食文化,有篝火晚会……"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展现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彰显了原生态各民族民间  相似文献   

13.
<正>贵州苗族服饰经过千年的发展,款式丰富多彩,技艺巧夺天工,被公认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贵州苗族服饰在美的形式中包含着苗族的个性品格、民俗风情、审美认识思想及苗族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苗族历史、苗族情感和苗族文化的载体,是苗族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体现。贵州苗族服饰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苗族服饰主要分为黔东型、黔东南型、川黔滇型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14.
<正>聚居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东北部的三穗寨头,素有"千里苗疆门户、千户苗寨"之称,《咸同军事史》中记叙"寨头者,苗疆之门户也"。寨头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特别是那民间  相似文献   

15.
<正>苗族剪纸俗称"苗花纸""剪花""绣花纸",是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清水江沿岸及苗族村寨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的剪纸艺术。其构图反映了苗族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心理,反映了远古文化和原始艺术的特征,对了解苗族历史、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具有"文字史书"的作用,被外界誉为苗族服饰、刺绣、挑花的蓝本和苗族服  相似文献   

1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5类别:民间文学 发布时间:2006年6月 编号:Ⅰ-5项目名称:刻道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 施秉县 简介:苗族<刻道>,即"刻木",是在一根歌棒上记录了各种代表歌词内容的符号.内容为苗族<开亲歌>,是至今保留的苗族古代刻木记事符号.  相似文献   

17.
正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6苗族史诗又称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元典",有苗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之称。《苗族史诗通解》是苗族史诗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今旦、吴一文父子共同完成,系吴一文主持的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苗族古歌通解》的最终成果,全书共70万字。该书被学术界称为苗族口头传统研究的扛鼎之作。其特点和创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屯上村"刻道"这根古老、神秘的苗族歌棒,多采用枫木、梨木或竹制作,一般以圆型和方型为主,三面刻有符号,每面均为九格,共计二十七格,每格以横、竖、叉等简略符号,组成苗族《刻道大歌》各段的主要内容。"刻道",是苗族古老的刻木记事的文字符号,它忠实地记录了古代苗族"姑亲舅霸"的历史轨迹,是一部记载苗族古代社会的婚姻史诗。坐落于大山深处的施秉县屯上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刻道》的申报地。近年来,屯上村重视培养"刻道"传承人,建设"刻道"文化项  相似文献   

19.
胡杨 《理论与当代》2014,(11):52-53
正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其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苗族的古歌古词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  相似文献   

20.
2002年7月,在风景秀丽、满目绿色的东北小城伊春,我见到了久仰的老诗人贺敬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