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世凯功过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世凯乃一代枭雄,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最后以身败名裂告终,对袁氏的评价似乎早已盖棺论定。其实不然,我们不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化。袁世凯死后,人们均认为其悲惨结局乃袁氏咎由自取。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袁世凯执政期间,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与以前相比,是有所进步还是倒退;二是对袁世凯遭人批评甚至唾骂的三件事,即戊戌期间的告密案、接受“二十一条”和称帝如何评价。如果我们能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得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那么对袁世凯也就能作出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建…  相似文献   

2.
陈佳春  温建钦 《传承》2013,(8):144-145
康有为及其领导的戊戌变法在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康有为早年为改良变法奔走操劳,推动了社会与历史的进步,然而他晚年建立"保皇派",支持袁世凯复辟又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康有为的功过是非的评价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评价一个人物的功过必须建立在相应的前提上。  相似文献   

3.
施恺 《传承》2013,(6):144-145
康有为及其领导的戊戌变法在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康有为早年为改良变法奔走操劳,推动了社会与历史的进步,然而他晚年建立"保皇派",支持袁世凯复辟又阻碍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对康有为的功过是非的评价存在着非常大的争议,评价一个人物的功过必须建立在相应的前提上。  相似文献   

4.
谭嗣同八月初三夜,到袁世凯的住所劝他发动军事政变,是维新运动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此事,有袁世凯、梁启超和康有为的记载,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称对话在袁世凯和谭嗣同间进行。近年来发现的毕永年的《诡谋直纪》,提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谭嗣同一起到袁世凯处去密谈,而且谈话的主角是康有为。对于此点,有论者认为毕永年的记载,形成于他与康有为交恶以后,叙述中通篇对康有为持贬斥态度,“将夜说袁世凯的举动也归咎于康有为一人,而将亲自往说袁世凯的谭嗣同说成是反对康有为意见的”①。但谭嗣同是一个人到袁世凯的寓所去游说袁世凯的吗…  相似文献   

5.
《人民论坛》2015,(3):48
综合得分:6.7关注度:7.3活跃度:8.2影响力:5.12014年某刊物第5、7期连续发表几篇文章,试图重新阐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来龙去脉和表现,进而否定目前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评。其主要观点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混为一谈,有以“学术研究”为名,行解构历史之实。针对于此,另一刊物连续刊发了《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吗?》《历史虚无主义错在哪里?》等文章,对上述文章进行较为尖锐的批判。他们认为,这些文章试图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重新”的界定,是为历史虚无主义“翻案”,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历史虚无主义,是“公开挑战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公开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似文献   

6.
《小康》2007,(7):87-87
我十分喜欢傅先生的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小康:您出版了《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一书,请问:“历史可以复活吗?为什么?”李开元:历史是已经在时间中消失  相似文献   

7.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创建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近年来,一种扬袁抑孙的观点掩盖了历史真相,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观点认为:袁世凯是中国统一历史上第一位按照民主的法律程序取得国家最高权力的领导人。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过程真的是如此民主并光明正大吗?本文拟对袁世凯攫取民国临时大总统之位,以及当选正式大总统的经过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法律有“软”与“硬”之分吗?应该是没有。但在某市的一家大报上,最近却展开了一场《工会法》是否是“软法”的讨论。一方说,《工会法》是软法,要不为什么一些企业开除工会主席,解散工会组织,工人都没有一点办法?还有自《工会法》实施至今,某市高级人民法院还未受理过一起工会干部权益受侵的案件;另一方则说,《工会法》不是“软法”,它也和其他法律一样,具有严肃的强制效力。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这应该从工会自身找原因,看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9.
<正>也不要老指责说现在的年轻人数典忘祖……我以为,那样对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难道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吗?何况我们给年轻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我们时时不忘自己国家与古巴比伦国、古埃及、古印度一起,曾经是世界的“四大天王”——世界上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国。那是一段璀璨的历史。我们更有令我们骄傲的东方文化的结晶,另一个“四大天王”——“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与之相伴的,是她的兄弟“五经”  相似文献   

10.
为“灌输”正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都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强调“生活逻辑”,二是强调“学习过程是主导”。于是,有的人据此欢呼“,灌输”终于成了历史,而且认为没有“灌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实效性。果真如此吗?今天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离开“灌输”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实效性吗?“灌输”究竟如何认识?它真的过时了吗?本文就此谈点个人认识。(一)《现代汉语词典》对“灌”的释义有三个:一是“浇或灌溉”;二是“倒进去或装进去”;三是指“录音”。在“灌输”一词中,人们多取“倒进去或装进去”之意,而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