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人物点评     
周功鑫:台北故宫管家婆台北故宫首位女院长周功鑫受访时介绍,自196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动工落户,距今50年里"只丢失过一页纸一包盐"。台北故宫规定无论是拍照、维护或其他理由,文物一律不得离开院内,文物不能够离  相似文献   

2.
文物流失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圆明园文物事件使这个问题更加的凸显,但是由于公约适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制以及文物返还受制于国内法的规定,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障碍。本文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政治、外交、行政、道德舆论谴责、协商沟通等手段,解决圆明园文物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3.
《刑警与科技》2013,(11):25-25
<正>【本刊讯】近日,《"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通过。根据《"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平安故宫"工程的保护对象为:一是占地112公顷、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木结构宫殿古建筑群的安全;二是180万余件故宫藏品的安全;三是每年约1500万中外观众的安全。通过"平安故宫"工程的实施,将有效解决故宫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火灾、盗窃、震灾、藏品自然损坏、文物库房、基础设  相似文献   

4.
日前,大英博物馆将收藏的世界各大洲的部分文物精品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展品中恰好没有中国文物.但大英博物馆想要避免的尴尬依然躲不掉,--国内媒体以<大英博物馆展避开从中国掠走文物>为题予以报道,并再次引发西方国家何时将文物归还中国的热烈讨论.其实,流失海外的文物,确实往往有时代和历史背景的"原罪"问题,但其路径和渠道远非"掠夺"二字所能概括.而且,谈到文物归还时,以何方式归还?主人为谁?以及民间能否允许真正拥有文物,均不可一笔不提地略过.  相似文献   

5.
文物返还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雪 《中国法学》2005,(6):97-112
文物流失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又是一个严重的现实问题。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一直为我国政府和民间所关注。按照国际公约和国内法的规定,战争时期移出的文物以及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返还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公法解决方式和私法解决方式,但是由于公约适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制以及文物返还受制于国内法的规定,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障碍。  相似文献   

6.
33年前的一段历史,引发了北京、洛阳两地的文物“悬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故宫就多次向洛阳“索宝”;今年6月,故宫博物院再次呼吁向洛阳“追讨”文物……但有人说,故宫想讨回这批文物,恐怕比“西天取经”还难!总理批示调拨国宝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这一天,来自北京的一则消息震惊了洛阳白马寺。消息称,故宫博物院已请求北京市政协委员,拟再次向  相似文献   

7.
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中国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2009年,这两件兽首在法国巴黎被拍卖,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谴责。长期以来,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一波接一波地在海外以天价拍卖,拍卖公司并不理会中国政府的反对。无奈之下,中国国家文物局或一些爱国人士为使祖先留下的遗产回归祖国,不惜重金将文物拍下后赠送故宫博物院。虽然文物完璧  相似文献   

8.
张建雄 《刑警与科技》2013,(19):110-112
<正>1959年,对于安防行业应该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年份,为什么呢?这要从故宫的盗宝案说起。当然,不是说故宫宝物失窃值得庆贺,而是这一事件对安防行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安防行业的萌动起点。1959年,故宫发生了建国后的第一起盗宝案,由于当时没有安防设备,皇帝定婚的金册、古钱币、御用配件等文物都被盗贼偷窃。从那之后,故宫开启了安防的萌芽,使用最简单的安防报警设备,这也是全国第一家作为民用产品来使用的安防设备。采用的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晶体管监听报警设备,通过声音来判断突发事情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法律与生活》2012,(7):23-23
台北故宫首位女院长周功鑫受访时介绍,自1962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动工落户,距今50年里“只丢失过一页纸一包盐”。台北故宫规定无论是拍照、维护或其他理由,文物一律不得离开院内,文物不能够离开桌面或离开琅匣,只能在桌面上水平移动。  相似文献   

10.
“从几十年来港澳富商巨款回购流失文物献给国家,到今年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圆明园铜兽首拍卖事件,我们正在近乎疯狂地试图追回流失海外的那些文物,然而,如果我们现在不能阻止国内的文物再因为我们的治理不善流失出去,那么,追索流失文物又有什么意义呢?”李健民感慨道。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追索非法流转境外文化财产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回顾了文化财产非法流转之追索法律机制的发展历史 ,然后通过对现今关于文化财产非法流转的追索的三个国际公约的比较评述 ,指出有关国际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中国流失文物的概况 ,分别从建国前和建国后流失文物的追索 ,分析了追索活动面临的障碍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目前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座博物馆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就有164万件,而流失在海外民间的约为这个数目的10倍,具体数量难以统计。它们大多是在1949年以前流失海外,加上1949年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盗墓走私出境的文物,目前至少有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落异域。面对数量众多的海外流失文物,身为一名律师的刘洋想到了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追讨文物的难题。2007年6月,刘洋以个人名义向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13.
构筑防止文物流失的法律长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保林 《检察风云》2007,(10):18-19
长期以来,中国这个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断代的国度,不得不一再体味文物流失带来的切肤之痛.150多年来,无数文物包括大量国宝级文物流失海外,而流失文物到底有多少,恐怕永远是个谜.幸运的是,近几年的中国文物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海外回流文物逐渐增多.   ……  相似文献   

14.
孟亚生 《江淮法治》2011,(24):24-25
曹操的后人能去要曹操墓的文物吗,慈禧太后的后代能去要故宫的文物吗。  相似文献   

15.
二战流失文物回归争端由来已久,且付诸法律解决存在着局限性,需采取法律以外的方式加以解决,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流失文物的原则宣言草案》为促进各国缔结文物回归协议提出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它在依据国际法关于战争时期采取公法方式解决文物回归问题的法理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国家应促使文物回归、文物回归不受时效限制以及文物不得作为战争赔偿等原则,同时取消了对遗失或损毁的文物进行赔偿的原则,它实质上是国际社会对二战流失文物回归争端所引发的法律和道德原则进行深入思考而得到的成果,对于促进我国二战流失文物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律师刘洋以个人名义诉讼追索跨国流失文物,这在国内尚属首次,该案6月22日在洛阳正式立案。尽管该案诉讼困难重重前景难料,但刘洋开启了中国个人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序幕,为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故宫发生一级文物损坏事件后,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有关人士称,目前国家文物局有关业务部门已经介入故宫哥窑瓷器受损一事,并已经向故宫博物院了解了相关情况。根据《国家文物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规定:  相似文献   

18.
《关于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的犯罪预防与刑事司法对策国际准则》的通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文物清单作出宽泛解释,增设国际文物追索领域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将文物犯罪确立为可引渡犯罪,强调在引渡文物犯罪人的同时进行文物的追缴与返还,明确各国应为文物犯罪提供最广泛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确立针对文物犯罪的"或引渡或起诉"原则。我们应当借鉴该准则的规定,完善国内立法与实践,推动我国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胡秀娟 《河北法学》2013,(1):140-147
概括规定遗存境内的文物为国家所有,是各国文物立法的重要内容。国际文物非法交易的猖獗,使是否承认外国的文物国有立法成为国际文物返还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近些年来,美国和英国通过判例和立法有条件地承认外国文物国有立法的效力。据此,违法文物不仅要求返还给来源国,而且交易人可能因买卖"盗窃物"受到刑事制裁,这有利于减少盗掘以及非法转移文物的经济刺激,更好地保护文物。美英两国的承认附有条件,给文物的国际返还带来一定的理论和实践难题。美英两国是我国非法流失文物的重要的最终流入地,应利用二者对外国文物国有立法的承认,完善我国文物立法。  相似文献   

20.
高升 《法治研究》2009,(7):35-41
1970年UNESCO公约要求缔约国采取措施禁止进口被盗文化财产并返还非法进口的此类文化财产。针对文化财产非法进出口和所有权转让规定了基本的预防和返还措施.建立起了规范文化财产国际流转的基本原则。文物市场国加入该公约并制定国内实施立法.履行公约义务协助来源国追还流失文物有助于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加入公约后,积极运用该公约返还机制及有关国家国内立法的规定.在追索非法流失文物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要从根本上遏制文物的非法流转.除了加强国际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文物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