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经济犯罪的刑事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经济犯罪刑事政策是有效应对当前经济犯罪高发态势的关键,我国经济犯罪刑事政策在总体上呈现"厉而不严"的特点,过于依赖刑罚的作用。对经济犯罪刑事政策的调整应坚持广义的刑事政策观,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社会经济政策作为经济犯罪刑事政策的基础,在立法上犯罪化和非犯罪化并重并注重刑罚的轻缓化,在司法上抓大放小。  相似文献   

2.
经济违法是发生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违反经济法律、经济法规,具有社会危害性并达到应受惩罚程度的行为。经济犯罪则是依照刑事法律实施了严重违反其他经济法律、经济法规具有刑事可罚性的行为。经济犯罪的案件往往很复杂,既有政策和时间的界限,也有其自身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所以研究经济犯罪,必须了解和把握经济情况的发展变化,必须注意研究党和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对法律的影响,从而准确区分一般的经济违法行为与经济犯罪,即准确界定经济犯罪与非罪。经济违法与经济犯罪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行为人违反有关经济法规的行为,笼统…  相似文献   

3.
正刑事执行是刑事司法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不仅发挥着对罪犯的惩罚与矫治作用,而且还检验着刑事侦查、诉讼和审判的质量。可以说,一部完善的刑事执行法律规范,在刑事法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监狱法》是逐步建立健全刑事执行法律规范,稳步推进刑事执行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步骤。一、《监狱法》的完善《监狱法》作为刑事执行法律规范的主干部分,  相似文献   

4.
对经济犯罪的法律调整需要建立起一定的思想基础,包括刑事立法和司法在内的刑事法实践,都必须在正确的刑法思想的指导下科学地展开。在经济犯罪刑事政策的研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认真对待:一是经济犯罪的刑法评价标准究竟是什么?二是应当确立怎样的经济犯罪刑事司法原则?  相似文献   

5.
刘华 《法学》2003,(11)
经济犯罪刑事政策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犯罪形势,经济政策,经济利益平衡需求,重大个案影响,社会文化,决策人的观念,理论学说,国际公约等。我国目前在经济犯罪刑事政策上主要存在问题有:刑罚处罚过于苛严,重刑罚手段、轻非刑罚手段,重罪后处罚、轻罪前预防。建议严密我国经济犯罪刑事法网,扩大经济犯罪轻罪范围,重视经济犯罪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6.
论反垄断法中的慎刑原则--兼论我国反垄断立法的非刑事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国海 《法商研究》2006,23(1):12-16
世界各国(地区)反垄断法在刑事制裁的运用上存在一项共同的慎刑原则。这既反映在反垄断法的立法层面上,也反映在其实施层面上。从根源上分析,反垄断法中的慎刑原则既是刑法谦抑性原则在反垄断法上的具体反映,也是反垄断法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基于反垄断法中的慎刑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应实行非刑事化。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经济的迫切性决定我国不能走严苛道路;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对垄断行为也较为宽容。  相似文献   

7.
经济犯罪立法模式之所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我国20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犯罪发展态势和刑事立法内容的特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肖灵  颜宪军 《行政与法》2013,(7):121-125
日益凸显的侵犯商标权犯罪对我国商标权法律保护体系发出了挑战.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法律制度及国情,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将其与我国的商标权刑事保护制度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研究,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对发展、完善我国的商标权刑事保护法律制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被害人和刑事被告人直面会商为中心的刑事和解程序就一直是西方犯罪学界研究的主题,并不断地出现在各国的刑事诉讼体系中。在化解社会矛盾,弥补传统刑事司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和法律全球化的影响,特别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刑事和解逐步走入中国人的视野,成为一个新生物。为此,对刑事和解制度过去与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给予足够的关注,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务的全方位的考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在刑法学界,认为当前我国刑事判决量刑趋重、存在重刑化倾向和重刑主义的观点较为普遍,但是这些观点均未经实证检验。而以《全国司法统计公报》和《中国法律年鉴》公布的有关数据为依据进行的重刑适用率、缓刑适用率、免于刑事处罚适用率、经济犯罪重刑适用率、上诉率实证分析表明上述观点并不成立。上述观点被证伪,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诸如“严打”等刑法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方性刑事证据规则与全国性刑事证据立法相对应,我国各地广泛开展了制定和实施刑事证据规则的试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又存在广泛的问题,其产生的动因主要是防止冤假错案,保持司法公正和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今后我国应该走全国统一刑事证据规则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美国宪法《权利法案》第四、五、六条修正案所规定的内容并非仅仅是刑事程序,而是公民的宪法刑事程序权利。美国学界主流观点与司法实务判例对这些修正案的误读,导致有利于罪犯却伤及无辜的后果。通过重新赋予这些条款以宪法权利属性,阿玛尔认为可以避免颠倒事实和压制真相,起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作用,并体现宪法的人民性。对该问题的研究,客观上有利于在回应全球司法改革趋势的前提下,思考我国的司法改革对策,并可帮助廓清宪法权利与公民普通法律权利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肖菲 《政法学刊》2008,25(5):63-65
自由裁量权不仅体现于公安行政执法中,在公安机关及其侦查人员行使刑事职权方面同样体现出来。经侦民警战斗在与经济犯罪斗争的最前沿,正确行使刑事自由裁量权,对提高办案效率,有力打击经济犯罪,维护经济秩序具有积极作用。但同时,在各种各样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也使得滥用刑事自由裁量权成为经侦民警刑事执法实践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诸多原因制约着刑事申诉检察工作的有效开展。立法上的进一步完善,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应加强与法院协调,共同解决办案中的难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办案机制.坚持司法公正原则,确保办理刑事申诉案件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最佳统一。对不宜抗诉的案件采取《检察意见书》的方式进行法律监督。增加刑事申诉检察部门的人员编制。提高刑事申诉检察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案件质量。  相似文献   

15.
新《刑事诉讼法》已经完成立法程序,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与这部法律直接相关的各个部门都在认真学习、研读并起草制订实施细则。作为一名律师,尤其是从事刑事辩护的律师,对这部法律也充满期待并在努力地学习。下面是笔者从辩护视角对新《刑事诉讼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的解读,就教于大家。一、规定了司法机关告知辩护权的义务新《刑事诉讼法》在明确律师侦查阶段介入是辩护人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后期以来,经济犯罪成为妨害世界各国经济秩序的一大毒瘤。不仅各国立法和司法部门十分重视有关经济犯罪的刑事立法与司法,各国社会学家、犯罪学家,特别是刑法学家,也极其关注经济犯罪的研究。从80年代后期始,为了给国家打击与防范经济犯罪的刑事立法与司法提供理论指导,我国刑法学界加大了对经济犯罪的研究力度,一批有关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的著作相继问世。1997年,我国立法机关对1979年刑法中有关经济犯罪与刑罚的内容进行了重要修订,这又为我国刑法学者深入开展经济犯罪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由我国著名刑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醉酒驾驶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对公共安全造成的威胁,《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将醉酒驾驶行为纳入刑法的处罚范围,同时《道路交通安全法》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在我国目前对醉酒驾驶行为主要适用行政处罚的情况下,醉酒驾驶行为入刑说明了该行为已发生质的变化,但如何处罚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相衔接的角度,在相关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醉酒驾驶行为惩罚方式在适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以期在目前的惩罚结构上更好发挥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合力,解决醉酒驾驶屡禁不止的痼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关注和推崇、党和政府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肯定和推广、实务界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高调贯彻,"宽严相济"几乎成了法律界的流行语。然而,如果我们从中国法律传统的角度,审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现状;以构建成熟法治国为目标,反思该刑事政策的司法运作。就不难发现,由于司法传统的浸染,宽严相济的政策性适用已不适当地挤占了立法空间。法治话语下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坚持法律是基础、政策是导向的定位原则。刑事法律也应当根据刑事政策之需要,及时进行立法、修改、补充。  相似文献   

19.
吴泽勇 《现代法学》2006,28(2):139-149
《刑事民事诉讼法》的修订,本是为了回应守旧大臣的批评,适应当时改革的即时之需。为此,它被定位为一部暂行章程,这导致了它简单、务实的立法风格。不过,与这种风格不协调的是,立法者又显然试图将一些时人并不熟悉的制度引入中国。《刑事民事诉讼裁判等项法律》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刑事民事诉讼法》的起草过程提供了线索。根据现有史料,不足以断定伍廷芳就是《刑事民事诉讼法》的起草人;督抚对该草案的批评,也不能简单归结为“礼教派攻击法理派”。这次立法最终以一种“不了了之”的方式终止,但是,作为法典编纂的一个失败案例,它却给后人以长久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罗正红 《知识产权》2008,18(1):87-91
商标是一种无体财产,能为权利人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假冒商标行为是一种未经商标权利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商标的侵权行为。在商标权刑事保护问题上,我们既要充分肯定运用刑事手段打击假冒行为的正当性,又要清楚地意识到刑法不是遏制假冒行为的惟一途径,需要将其他法律制度与刑法结合起来综合使用,构建一个完整、严密、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