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声》2015,(2)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与精神家园,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增进文化认同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增进文化认同,需要正视两岸文化差异。过去海峡两岸长期的分隔与对峙,造成两岸同胞彼此陌生、疏离、猜忌,意识形态差距颇大。尽管两岸经贸交流扮演了化解敌  相似文献   

2.
<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中,开创性地先后提出了“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心灵契合”“两岸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两岸融合发展”等一系列论述,构建了国家统一大业重要理论。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主张,不仅着眼于解决当下台湾问题,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同时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着眼于台湾问题解决的同时,推动两岸同胞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3.
娄杰 《统一论坛》2004,(6):24-26
海峡两岸文化同属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两岸就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渊源,儒学是两岸共同文化根基之一,两岸同胞具有共同民族文化传统,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亲情交往证明两岸血缘关系是民族认同的凝结点。“台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岸文化方面的论述已经从江泽民同志的“精神纽带论”发展为“心灵契合论”,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整体范式转换,揭示了两岸关系从物质性对抗走向心灵契合的人化世界的前景。“心灵契合论”涉及三对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联系、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辩证关系、中华文化复兴与两岸文化融合的天然连结。构筑两岸文化认同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目标,文化交流的目的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而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政治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存在着密切关系。要鼓励两岸同胞发挥各自优势和利用自己的个性特点,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关键词     
《台声》2013,(4):14-15
两岸梦 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两岸政治定位的困境在于“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之间无法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国际关系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对于两岸关系研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两岸同胞共同缔造的统一的中国不同于现阶段两岸各自认同的政治主体,可以称之为“第三主体”.两岸统一的过程也就是两岸同胞共同建构“第三主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崔岩 《两岸关系》2023,(8):16-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相似文献   

8.
史兰 《黄埔》2014,(5):35-37
正台湾问题的解决根本上依赖于两岸同胞的共同意志。认同,这个心理学术语,已经成为反映两岸同胞意愿的重要指标。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不断深化,两岸的认同危机正在逐渐消融,并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个层面都累积了一定共识基础。而黄埔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进两岸认同的独特魅力,尚需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图片新闻     
鞠鹏 《中国统一战线》2014,(5):F0002-F0002
5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习近平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选择。只要我们都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发,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就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相似文献   

10.
<正>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两岸关系已经开创出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已经开辟出和平发展的道路。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骨肉天亲的一家人,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我们要积极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通过两岸同胞交流合作,厚植共同利益,增进民族认同,增强文化纽带,融合彼此感情,深化相互信任,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连战、宋楚瑜时,都提出了“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这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论点和新亮点。如同中国梦那样务实亲切、感召人心,“两岸一家亲”作为对台工作新思想,更加明显有别于对外工作的表述,凸显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手足亲情和命运共同体的定位。“两岸一家亲”理念平实,寓意深刻。亲情源自“一家”,“一家”具有共同生存空间的含义,这个家就是中国。  相似文献   

12.
正两岸同胞一家亲。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两岸走近、同胞团结,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没有什么力量能把我们割裂开来。两岸同胞是骨肉天亲,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新形势下,两岸同胞增进一家人的血脉认同,对于反对和遏制"台独",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岸同胞同文同宗,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几百年前,大陆先民勇敢跨过"黑水沟"到台湾讨生活,他们筚路蓝缕,与先住民一起把宝岛台湾建成富饶美丽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黄埔》2020,(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起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巨大反响和积极响应。同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在新时代,两岸同胞理应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大势,携手同心,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正>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行时发表重要谈话,表达了团结两岸同胞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走向民族复兴、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同胞要坚定信心,排除一切干扰,沿着这条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2月11日,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南京会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多年努力,两岸结束过去的对抗,开始了对话和交流,实现了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认同“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继续巩固。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20,(11)
正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这种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海内外台胞携手同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事实再次证明: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这种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没有什么能割断两岸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两岸同胞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涌现出了许多携手同心、共抗疫情的感人故事,展现出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命运与共的骨肉亲情。在疫情面  相似文献   

17.
两岸同胞同根同脉,是一家人。胡锦涛总书记在“12·31”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既深刻反映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也为深化两岸交流交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6,(6)
正摘编自3月7日台湾《工商时报》习近平说,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内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可以保持良性互动。习近平并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未来应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习近平言下之意,显是要促使台湾新执政党调整两岸政策,也希望台湾民众共同支持"九二共识"。同天上午,大陆两会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式,  相似文献   

19.
辛旗 《两岸关系》2011,(12):15-16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之下,两岸文化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规模声势进一步扩大,取得了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3,(3):3-3
2月的中国,蛇年春节刚过,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率领的台湾各界人士参访团一行。习近平在会见中特别强调,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