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清白廉洁,是历代吏治的理想境界,也是封建统治者自我标榜的金字招牌,更是老百姓对当权者的美好愿望殷切的企盼。这种自我标榜和美好的愿望常常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古代瓷器上常见的一种鱼藻纹饰,就反了这种思想和含意。 鱼藻纹是元、明乃至清代瓷器上尤其是青花瓷器流行的一种装饰图案,它是在立体器的主要部位绘以水草和莲花,以示莲池,再在其中画上游鱼,这本来就有年年有余的喜庆吉祥的含义,制瓷匠尤感不足,着意画上了鲭、鲌、鲤、鳜(或鲫)四种鱼,取其谐音,就增添了“清白廉洁”的意义。由于此纹饰深受时人喜爱,故多见于罐、盘、碗等器物。 在以下的几期当中,将由上海博物馆的张雷研究员,向家介绍几件饰有鱼藻纹的彩瓷珍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霍州窑位于山西霍州市西南7公里的白龙镇陈村,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重要瓷窑之一.目前已知,霍州窑创烧于金,盛于元、明,衰于清代.霍州窑金元时期以烧制白釉瓷为主,光素无纹者居多,印花装饰者少量,其白釉瓷以胎釉洁白如雪,胎薄体轻灵秀,制作工整精荚而著称.明代,白地黑花瓷成为霍州窑的主流产品,器型多样,瓷绘艺术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卓著.  相似文献   

3.
白釉彩绘瓷,是吉州窑受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影响,于南宋时期生产的。开始时器型仅有盆、枕、鼎、炉、盘、粉盒等,到元代则增加了罐、瓶、执壶、碗、杯、器盖、香熏盖等器类,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彩绘颜色有赭褐、红褐、红棕等类,主要是运用含三氧化二铁的矿物颜料绘画,在其上面再覆盖白釉层,入窑焙烧后便屈现明澈晶亮、红褐鲜明的奇效。  相似文献   

4.
此碗高12.6厘米,口径16.6厘米,足径4.7厘米、由碗与高足两部分组成。敞口、弧形、深腹、干底、造型规整细致,碗壁胎体匀簿。尤以口沿为甚。仅为0.2厘米。胎质细腻洁白.通体釉色带泛浅青色,器内素面无纹,器内素壁与高尺均以青花绘逗件水蔽汉,以釉黑红绘鲭、鲌、鲤,鱖四尾游鱼,取其谐音。喻意清白康洁。青花呈色淡雅,釉里红色泽浓重,局部可见因氧化而呈现的暗绿色调。图案清新活泼,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青花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瓷器新品。除青花外,同一件器上还要烧出釉里红,釉里红是氧化铜呈色剂,在成型的胎体上绘画纹样,然后施透明釉后于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在一器上青花釉里红两种颜色都达到色泽鲜丽的程度事实上是非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5.
博古纹是中国明清艺术品中绘画、竹木牙雕、瓷器挂屏、刺绣等常见的装帧纹饰,它的组合主要有瓷瓶、香炉、茶壶、棋盘、笔筒、如意、字画等传统的吉祥古物组成,含有"博古通今、崇尚雅趣"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接上期)9、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即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孙瀛洲)”。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见图)。“胎质淘练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孙瀛洲)。11、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涩底上往往粘有…  相似文献   

7.
荆云波 《检察风云》2008,(20):79-79
玉器的装饰美,主要由玉器的纹饰来体现,也和玉器的造型组合有关。对于玉器来说,素面的玉器其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甚至经济价值都小于带有纹饰的玉器,这是玉器收藏家都知道的常识。从艺术角度分析,带功的玉器,也就是表面有纹饰的玉器,美的价值一定大于素面的玉器,因为纹饰充分表现了一种装饰美,使玉器的艺术价值陡升。  相似文献   

8.
(接上期)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图3),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的变形莲瓣边饰为单体形式排列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大多呈并拢(共边)型(图4、图5),并贯穿于明清两代。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洪武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大都呈并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无不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时后,蕉叶的主脉均…  相似文献   

9.
南艺 《检察风云》2011,(18):91-91
陈璋壶,年代战国,现藏南京博物院,是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盱眙南窑庄窖藏的三件国家级文物之一。同时,因陈璋壶器铭“重金络壶”,是为镂空工艺的自名,即多层璎珞装饰的青铜壶。这是工匠在完成此壶时。对这种镂空工艺的命名,这也是所有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以工艺命名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上世纪80年代在甘肃平凉工作时,喜好收集钱币与铜镜。一次,花4、5块钱从废品站挑拣了约3斤重的古铜币,其中就有一面形制与众不同的铜镜(左图)。镜子保存完好,直径约6.8厘米,厚0.1-0.2厘米,背面有小钮,钮不高、约0.5厘米左右,钮外饰双凸弦纹两周,弦纹间设疏密有度的竖短线。后来得知,它的形制、纹饰,同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镜相似,是一面商朝镜。但当时不清楚它真正的底细,只凭微凸的素面上有淡淡水银光泽,确认年代当比“秦半两”早,便视为知己,连同数十斤古铜币,陪着笔者度过了乏味的岁月。1983年笔者从甘肃回到上海,带回铜镜二十面、古钱…  相似文献   

11.
巧识元青花
  青花瓷,英文译作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只盒径5.8厘米,高2.5厘米馒头形的象牙印泥盒,底为玉璧形的圆足,与之相对应的是盒盖中心处亦有一个同心圆饰.盒盖与盒底交界处各起一道阳纹细线,盖盒紧密,线条清晰圆润,盒璧较薄,故手感分量较轻.该圆盒牙纹清晰,为不规则的"人"字纹或"网"状纹,其色白中泛黄,深浅自然,盒盖色稍淡,而底稍深.光泽柔和,牙质细腻光洁.从它的制作工艺,造型,色泽来考证应是清嘉、道之物.  相似文献   

13.
王连根 《检察风云》2008,(17):78-79
2006年初夏,我在上海拍卖行拍得一面东汉末铸造的铜镜.此镜圆形,青铜质,呈现皮蛋清包浆,直径9.5厘米,缘厚0.6厘米,重210克.镜正面平坦光亮町照容,背面中央为大圆钮,圆肜钮座,钮外整体高浮雕二龙一虎,左虎右龙相对峙,两者头部置一枚"五朱"钱纹,右龙后部又尾随一条青龙相伴,生动有趣.镜外饰斜纹和锯齿纹一周,边缘为舣线波浪纹.镜体厚实沉重,工艺精良,具有东汉后期绍兴地区制镜的风格.绍兴,是我国东汉时期铸镜中心之一,今有大量的东汉铜镜出土.……  相似文献   

14.
西汉铜镜上出现的铭文,其重大意义是开创了中国铜镜铸造铭文的先河。
  铜镜,是先民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具,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中精美艺术品。铜镜铸造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其镜背装饰着各种纹饰和铭文。铭文,作为主要纹饰铭刻在铜镜上,是西汉铜镜一大特色。铭文内涵丰富,充分反映出汉代社会现实及人们的思想、信仰和期盼,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证史、补史作用,也是映照西汉哪段历史史话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虎年话虎枕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品种,以式样繁多、装饰精美享誉古今.唐代以前的瓷枕以长方形居多,纹式较入简单.宋代以后,随着造瓷工艺的进步,瓷枕造型日益增多,装饰方法丰富多样,刻花、划花、易花、堆塑、雕镂、彩绘异彩纷呈,精美的瓷枕宛如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6.
任星丽 《检察风云》2008,(16):78-78
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有实心砖和空心砖之分。在古代,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宫殿或墓壁,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每砖既有独立画面,也有组合画面的,有的往往还施彩色。笔者所藏画像砖为泥质灰陶空心砖,长82.5厘米,宽38厘米,高14.5厘米,厚度3.2厘米。砖面图案采用连续  相似文献   

17.
图中之兵部令牌鸡心形,宽8.8厘米,长10.5厘米,厚约0.4厘米,重115.8克,顶部有一孔,可系绳,挂于腰间,正面作双龙戏珠纹,对称布局,龙头硕大,额头凸出,龙之须发、齿、舌、尾等刻画细致,龙身盘曲作直立状,龙鳞如鲤鱼鳞,诸龙爪均紧抓住一球状物,牌之中心部位有一凸起之纵向长方形上单刀阴刻楷书"兵部"二字,其余空隙部位,亦对称的布置了火焰纹和卷云纹,周边是(圆弧状)的灯芯包边,牌中除凸出的纹饰外,地子作细细的刀凿"芝麻地".背面亦然只 是牌的中心改成一个拱花的在斜置正方形(菱形)面上有一个双钩楷书"令"字,十分醒目.此牌金光灿烂,手感沉重,系用两块金片加工焊接而成,扣之声音"拍""拍"然.……  相似文献   

18.
胡马乔 《检察风云》2013,(6):106-109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开始制造精美的漆木家具。自南北朝以后,“垂足坐”的生活方式促进了高型家具的发展。宋朝开始,家具在结构上的科学设计和装饰大方是大家目睹实物后,了解了古代家具的工艺精湛和雅致格调,可以想见古人生活是十分精致的。除了清幽中能见其智慧,也透出了几缕主人自己的品位。多样化的家具用途,无论是从木作技术,或是审美意谀上,都为明清家具艺术高峰的到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9.
余陋室中置有一尊明清之际的老黄杨根雕艺术精品(见图),高24厘米(连底座).常有来客指说其为张果老倒骑毛驴,也有诠释老聃乘牛.其实,老者所骑之畜生,非驴非牛,一匹拙劣瘦马是也!老者亦非神仙道长,乃圣人孔夫子也!  相似文献   

20.
唐佳珍 《检察风云》2008,(16):79-79
在我国古代陶瓷艺术品中,瓦当也许是最不起眼的了。但是,小小的瓦当却真实地记录了占代社会的许多信息,成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的有效载体。在我收藏的一件瓦当上,就留下了战国时期齐国的信息。这是一块澄泥烧制的半瓦当。半圆形的瓦当,长17.2厘米、宽9.3厘米、厚约3.6厘米。从其形制和纹饰看,应该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瓦当。瓦当正面雕刻的饕餮纹(义称兽面纹),是当时齐国瓦当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