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地关系是长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无限制的掠夺自然,会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相适应,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倡导人地关系的和谐共处,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
田文富 《学习论坛》2006,22(7):12-14
环境伦理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应用伦理学科,它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价值上存在着一致性。立足科学发展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环境伦理的各个流派,实现环境伦理的观念和理论创新,突出其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环境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环境伦理学两大理论类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它们存在的哲学理论根据和价值指向都不同程度的反应出了其西方中心论的价值立场,这种价值立场决定了它无助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造成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从社会根源来看,当代中国的环境问题是一个由于社会结构、社会体制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等都处在转型时期而导致的结构、制度、文化、价值等多重失范的结果.从理论根源来看,环境不公是环境伦理学上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环境意识的缺失、环境伦理思想的滞后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旨在解决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开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争斗,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综合了这两种观念,要求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和协调的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它是一种现代环境伦理观。当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环境伦理缺失比较普遍,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必须树立现代环境伦理观,完善公共行政制度,建立"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可持续环保机制。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频繁的自然灾害使我们深切体会到生存环境正在走向恶化。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环境破坏已经影响我们当代人的生活,而我们的发展模式也势必会关乎后代人的利益。因此,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的“代际”和谐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而如何从伦理学的角度为“代际”和谐寻找理论依据也成为伦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王晓蓓 《世纪桥》2013,(11):52-53
自然、环境、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所有危机和难题。这些主要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及生态方面的危机,从更深层次上看,这些问题的背后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性质,也就是各种文化关系发展不和谐、严重失衡的问题。所以文化环境问题在今天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主张,不同于"人是宇宙中心"的古代人类中心说,也不同于"人定胜天"的近代人类中心说,而是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核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人类中心说。人类中心主义不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所认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也不是生态正义的反对者,现代人类社会的生态危机反而是人们没有正确践行人类中心主义的结果。人类中心主义不仅是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理论基础和强大动力,也是生态正义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全面而深重,对经济发展、人类健康、社会和谐造成严重影响。应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更新思想文化体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有效配置环境资源的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10.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和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华 《新视野》2002,(1):59-61
9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曾就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是生态或自然本身,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确立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环境伦理学的价值主体只能是人类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建构环境伦理学必须也只能“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笔者赞成第二种意见,然而又感到有关论者对于“人类中心主义”这个核心问题的论述意犹未尽,特别是如何批判继承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成分、确立科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问题,有作进一…  相似文献   

11.
陈平 《唯实》2007,(1):26-28
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生态恶化、安乐死、核战争、克隆人等一系列超出人类经验范围的“二难选择”问题,同时也成就了当代中国社会应用伦理学研究的勃兴。“什么是应用伦理学”这一问题,既是当代应用伦理学构建的基础,也是目前中国伦理学界争议最多的课题。对这一问题的澄清不仅是出于理论建构的需要,更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建设不可避免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2.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 ,儒家看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因而主张尊重自然规律 ,“仁”不仅是爱人 ,而且还要爱物。在这种环境价值观基础上 ,儒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道德行为规则 ,其中最主要的是“和”、“节”、“时”。儒家环境伦理思想对当代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雪风 《探索》2008,(1):115-118
无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到何等程度,都必须记住,人类自身永远只能是大自然的产物和部分.在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的自然条件下,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心愿,指明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出路.这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信息生态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人类的生态问题包括自然生态问题和社会生态问题.在社会生态问题中,信息生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信息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信息生态研究产生于当代信息环境问题,它以人类和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5.
环环 境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一般的研究认为 ,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是工业文明使然 ,尤其是近五十年来 ,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使得环境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但是最近不少学者认为 ,东西方早期环境思想观念对人类环境的恶化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本文旨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伦理思想是人类伦理思想优秀成果的结晶,其特质是指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伦理精神。在反思人类伦理思想史并且直面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马克思建构了以批判精神为武器、以自由精神为灵魂、以实践精神为目的的伦理思想。马克思伦理思想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为思考现实伦理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当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使命是,秉持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根本特质,研究事关人类命运的现实伦理问题,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相似文献   

17.
略论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它既是人从自然中生成的标志,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得以生成的基本环节。人类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随着生产实践活动的扩展和深化不断生成、不断呈现的过程。在现时代,面对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种种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生产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整体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调整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生产目标,从而促进人与自然这一生态系统的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环保意识的缺失、对GDP的崇拜等因素,正在引发整体性的环境恶化,孕育着生态危机。它在实践中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并进而促成了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失调,在理论上它也是文明的人类对生态的不文明,它的存在是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人类自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一直不停地向环境索取生存所需的各种生产、生活资料,而使自己生存和发展.可以说,环境问题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进程.尤其是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虽然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但与此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更加严重.自上个世纪中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环境问题"成为如此重要、急需解决的难题.能否解决这个问题、能否解决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将影响到人类是否能继续发展,乃至生存在这个地球之上.  相似文献   

20.
全球问题包括自然环境问题,即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过度开发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生态失衡问题;社会问题,即国家和国家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的问题,即人自身的身心发展问题.亦即人类精神生活出现的危机。它具有“普遍性、整体性、复杂性、深刻性和严重性”五个特征。其严重性“足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