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基础是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学习型城市”的核心概念是学习。但学习型城市的“学习”主要不是指教育学的学习和培训,而是指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2.
胡宗仁 《唯实》2004,(11):70-72
“学习型组织”是由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首次加以理论化、系统化 ,并在当今甚为流行的一种组织理论。该理论一经提出 ,便受到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且迅速扩展到个人、学校、城市、政党和国家等层面 ,成为人们广泛运用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样式。目前 ,在我国的组织建构过程中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作用已初显端倪 ,但要使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还有一些前提性的因素值得思考 ,其中之一便是学习型领导者的修炼问题。一、领导者为什么需要修炼尽管在其论著中 ,圣吉从艺术和实务两个层面不厌其详地论述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  相似文献   

3.
单振海 《共产党人》2006,(17):41-42
自从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概念后,创建“学习型组织”已经风靡全球。电力施工企业要想真正成为精干、灵活的市场竞争主体,就必须按照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积极使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让学习型文化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流方向,用先进的企业哲学和经营理念来统率企业  相似文献   

4.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什么性质的理论 1.这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两大管理理论之一. 自19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公司制度在美国确立,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企业管理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学习型组织理论同样适用于党的组织.学习型党组织应该是一种党组织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以学习为基本特征,本质是创新,目的在于永葆党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要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其实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创造,它提出一系列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研究。建设学习型政党体现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时代先进潮流发展的要求;是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和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正确认识学习型政党科学内涵、构成要素、本质特征和目标任务,明确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本方略,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模式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家已经普遍认识到学习型组织是最具生机活力、最能长远发展的组织。有不少单位都把建设学习型组织作为追求,纷纷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企业的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策中也提出了“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那么,究竟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党组织又如何建设学习型组织呢?  相似文献   

8.
刘红凛 《探索》2011,(2):25-30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既有党自身的历史传统与理论渊源,也受到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启迪。但政党与企业在组织本质、结构功能、价值追求上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理论与本源于现代企业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必然有所差异。正确认识学习型政党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关系,正视其借鉴性、差异性与创造性,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论前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本质与时代要求,合理借鉴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科学理念,立足实践进行理论、思维、学习模式与方法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与党的建设的其他内容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尤其要以党内民主建设为基础、以党的组织建设为保障,靠全体党员共同努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习型政党建设思想是在扬弃西方学习型组织理论并结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提出来的.知识经济发展使人们进入了一个学习型社会,作为领导核心的共产党首先应把自己建设为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型政党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时代责任.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时代发展要求学习型政党建设必须走出的五个误区和如何深化学习型政党建设与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尽管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制组织理论奠定了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 ,成为了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组织形态 ,并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对工具理性的过分推崇 ,官僚制效率至上的价值取向所带来的行政组织中公共利益的缺位和人的异化造成了其理想与现实的断裂。而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技术 ,对官僚制有所超越的学习型组织具有适应社会变迁的比较优势。虽然在价值取向和组织构造上二者有所不同 ,但从本质上看 ,学习型组织仍然只是在官僚制框架内对科层制的局部调整 ,而并非对官僚制的“彻底革命” ,因为它依然没有脱离出韦伯所说的效率、目标范畴。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 ,我们有着不同于西方的国情 ,在组织创新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补课和创新、继承和超越的关系 ,努力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摔跟头”     
蒋国平 《唯实》2009,(2):96-96
“摔跟头”也叫“摔跤”,是生活中常见之现象。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要摔些跟头,尤其是孩提时代,不摔跟头恐怕就学不会走路。 人们常用“摔跟头”来比喻工作或人生道路上的失误或失败,这比喻还是较贴切的,不管什么“跟头”,或是影响前进的步伐,或是带来精神上的痛苦,更有人从此一蹶不振,或一命呜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