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诗颖 《法制与社会》2012,(23):271-273
不可避免披露原则是美国法院于20世纪初期形成的,它是对商业秘密侵害的一种事前救济方式.不可避免披露原则是由三个经典案例确立而来,而在它日后的适用过程中有人支持这一原则,认为它给予商业秘密充分事前救济,大大防止商业秘密的披露;也有人对它给雇员带来的严格禁令提出异议.法官在适用此原则时,必须全面考虑,不能进行滥用.  相似文献   

2.
彭学龙 《知识产权》2003,13(6):60-64
“不可避免披露”(the Inevitable DisclosureDoctrine)是美国法院为保护商业秘密不被潜在披露侵害(threatened Misappropriation)而逐步创立的禁令救济原则,用于禁止雇员在其专业领域内为前雇主的竞争者工作。在这类案件中,被告大多是掌握原告重要商业秘密的前雇员,离职后准备或已经就职于原告的竞争对手,其新的工作将使其不可避免地披露或使用原告的商业秘密,因此原告请求法院发布禁令,禁止被告从事该项工作和侵占其商业秘密。我国学者中,孔祥俊先生较早关注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笔者亦曾发表相关论文,1但总的说来,学界对该制度的认识还只…  相似文献   

3.
不可避免披露原则是美国法院为商业秘密潜在侵害提供禁令救济而确立的衡平法原则,其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适用。但由于该原则对雇员择业自由的限制而使其备受争议。讨论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的起源、发展、适用条件及其正当性,提出我国有必要引入该原则以完善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但是同时要注意限制性条件的设置,以平衡雇主与雇员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一、引 言 不可避免披露原则(the In-evitable Disclosure Doctrine)是美国法院为保护商业秘密不被潜在披露(threatende Misap-propriation)侵害而逐步创立的禁令救济原则,用于禁止雇员在其专业领域内为前雇主的竞争者工作。在这类案件中,被告大都是掌握原告重要商业秘密的前雇员,离职后准备或已经就职于原告的竞争对手,其新的工作将使其不可避免地依靠或者利用原告的商业秘密,因此原告请求法院发布禁令,禁止被告从  相似文献   

5.
商业秘密法中“不可避免披露”原则的规范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美国近年来的相关判例和学说为依据,将商业秘密保护中"不可避免的披露"原则纳入到一个整体框架进行规范性分析.在厘清主要脉络的基础上,探讨该原则的适用条件和标准及其涉及的禁令救济方式,同时对该原则的学理基础做出必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一直是围绕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两难命题。信息披露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商业秘密的保护则是从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着手。如何解决信息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之间的冲突,成为我们的一大课题。本文从信息披露制度和商业秘密保护的理论基础入手,着重阐述两者冲突的根源和范围,找出协调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娜 《法制与社会》2011,(5):108-108
商业秘密与公共知情权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着冲突和矛盾,近年来倾向披露商业秘密以保障公共知情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并且有盲目扩大之势。本文认为目前我们仍应以保护商业秘密为原则以知情权为例外,根据个案特殊情况,交由法官自由裁量。  相似文献   

8.
徐敬云  陈建军 《河北法学》2002,20(Z1):67-70
竞业禁止纠纷日益增多,我国现有法律对竞业禁止的规范明显滞后。在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中,竞业禁止的两种保护方式一是竞业禁止协议;二是美国判例法产生的作为竞业禁止协议的替代物或补充物——“不可避免披露原则”。我国应借鉴国外判例和立法,严格规范竞业禁止,使其局限于公共利益的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孙晓霞 《法制与社会》2013,(15):108-109,111
Whyte案中,加州上诉法院支持原告的诉求,拒绝接受不可避免的披露规则,认为这将强加给Whyte一个事后的竞业禁止协议。这一判决体现了谨慎保护雇主商业秘密的倾向,有利于员工的自由流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但是否在我国立法中引入不可避免的披露规则仍应考虑到我国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况,才能真正对社会利益的平衡和正义的实现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依据美国的相关法律和司法实践,雇主与雇员签订的竞业禁止协议自始无效.只有在保护商业秘密的意义上,竞业禁止协议才可以获得法院的认可.在起诉离职员工披露和使用商业秘密的诉讼中,法院总是要求雇主将属于自己的商业秘密与属于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区别开来,并要求雇主承担举证责任,证明离职员工披露和使用了自己的商业秘密.美国否定竞业禁止协议,谨慎保护雇主商业秘密的做法,有利于员工的自由流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杨勇胜 《经济与法》2003,(10):13-14
我国刑法第219条规定下列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一)盗窃、利诱、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论。  相似文献   

12.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观行为的理解与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凯 《中国检察官》2005,1(5):18-2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19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客观行为表现为: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如何理解上述规定的含义,并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地适用,是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都未能解决的难题。本文拟就该罪客观行为中有争议的问题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13.
实然与应然:页岩气开发压裂液信息披露的法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页岩气开发方兴未艾,但其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开发技术中压裂液的使用后果最令人担忧.强制披露有重大环境风险的压裂液信息是防患于未然的一种应然选择.开发企业不应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披露包括压裂液构成在内的相关信息,而应在支持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信息披露的平衡点.我国应当重视并制定针对页岩气开发压裂液信息披露的法规,借鉴页岩气开发先进国家的经验,着重从强化原则、细化规则、优化体系和硬化奖惩等方面,构建我国的压裂液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义务与商业秘密保护是对立统一的,本文从信息披露制度和商业秘密保护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入手,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冲突,找出协调两者冲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侵犯商业秘密罪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业秘密是人类智力活动的成果,凝聚着生产经营者所付出的巨大智力投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谁拥有商业秘密,谁就能取得竞争优势,占领市场,给生产经营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使用、私自转让他人商业秘密,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日益泛滥,严重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为制止侵权,保护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我国先后颁布了民事、行政、刑事等法律、法规及条例,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我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罪…  相似文献   

16.
商业秘密侵权中的善意第三人责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鸿 《知识产权》2001,11(4):15-20
一、善意第三人的含义辨析(一)善意第三人的含义在商业秘密的保护中,第一人是指商业秘密的所有人,第二人是指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或违背保密义务而披露、使用他人商业秘密者,第三人则是指从第二人处获得他人的商业秘密并加以使用或继续披露的人。根据其主观状态的不同,第三人又可分为恶意第三人和善意第三人。所谓恶意第三人,是指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商业秘密系他人(第二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或违  相似文献   

17.
不可避免泄露规则是美国商业秘密法中所独有的规则,该规则的适用在美国处于扩张的趋势,这体现了对商业秘密保护程度的加强。Bimbo案则是典型的例子,该案将不可避免泄露规则扩大解读为"实质可能性"标准,明确了雇员相关不良行为的因素在该规则中起到的作用。不可避免泄露规则在我国也是值得借鉴的,但是对其进行移植适用仍还需要对商业秘密法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与商业秘密保护制度虽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但对于上市公司这一相同主体来说,则具有一定的矛盾冲突。从保护投资者角度看,信息披露越充分越好,但从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看,则是披露越少越好。如何协调二者间的冲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美国商业秘密保护法的不可避免泄露规则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武双 《法学》2007,(8):144-152
我国以商业秘密保护为基础的竞业禁止规则存在很多缺陷,建议引进美国商业秘密保护法的不可避免泄露规则和最早由美国加州商业秘密保护法所确立的用于商业秘密侵权判定的"实质相似规则",在保护商业秘密的同时又促进了雇佣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攀 《法制与经济》2008,(14):21-22,68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与商业秘密保护制度虽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但对于上市公司这一相同主体来说,则具有一定的矛盾冲突。从保护投资者角度看,信息披露越充分越好,但从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看,则是披露越少越好。如何协调二者间的冲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