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依法治国与农村法律信仰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法治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而广大农村村民的法律信仰状况却令人担忧。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体认知问题,也有客体专门性问题;既有历史化原因,还有法律运行状况及社会控制层面的因素。因此,要多渠道培育农村法律信仰,使法律成为农民的必需品,从而实现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2.
万光侠 《长白学刊》2001,3(1):42-45
法律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法律化现代化最需要解决的是中国法律化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法律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法律化现代化与西方法律化的关系之两大问题。我们必须在扬弃中国传统法律化和借鉴西方法律化的基础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纳入法治中国建设系统工程,提出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彰显出法治建设的鲜明中国特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从法律性质来看,党内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软法理论的兴起,为党内法规的法学认同提供了重要方法论依据。党内法规作为一种"软法",不仅具有法的一般功能,落实到与依法治国的互动关系中,还具有三重特殊功能:第一,发挥法治特性,为党的执政行为提供"法"的依据;第二,发挥规范属性,通过塑造法治型政党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第三,发挥价值个性,通过集中反映全党意志,为国家立法提供价值基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党内法规肩负着不可或缺的时代担当与历史使命,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理论命题,更成为我国法治实践的新常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科学立法的思想继承完善了传统法律文化"立善法于天下"的内涵;关于严格执法的思想汲取了传统法律文化"法在必行"的合理部分;关于公正司法的思想发展超越了传统法律文化"法不阿贵"的主旨要义;关于全民守法的思想彰显了传统法律文化"人法相维"的精华所在;关于法治工作队伍和领导干部保障作用的思想借鉴了传统法律文化"奉法者强则国强"的理性要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依法治国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从分析政策与法律的联系和区别入手 ,在揭示政策与法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依法治国与政策导向的关系 ,以及如何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把握好政策导向等见解。  相似文献   

6.
王翠梅 《前沿》2014,(23):76-7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观点、新举措,标定了法治中国的新方位。全会强调,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司法作为连接立法和执法的枢纽,在垂直法治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安院校的法律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法律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教学质量、学时任务的分配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相适应。为了提高公安院校的法律教学质量,为依法治国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公安院校应首先充分认识法律教学的意义,建立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法律课程体系,并在教学中改变教学脱离实际的状况,注重案例教学。  相似文献   

8.
一《管子·明法》最早提出“依法治国”的概念 ,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 ,立法、司法的出发点都是维护少数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礼不下庶民 ,刑不上大夫”。虽然先秦就萌现了“以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和“法不阿贵”的司法平等观 ,但这仅仅停留在道德理论的层面上 ,并没有作为立法、司法的理论基础 ,更没有施诸法律实践。鸦片战争后 ,西风东渐 ,有志之士变法维新 ,学习西方的宪政和法制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在中国才逐渐有了一席之地。所谓法治 ,就是按照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来治理国家 ,依法而不依人。法治有三大特征 :一是法律的稳定性和严…  相似文献   

9.
晏惠 《理论月刊》2004,2(7):36-38
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充分认识和理解依法治国不仅是政治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解决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核心问题的现实途径和切入点,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法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作为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融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红色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国外优秀法治文化为一体,既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法治特质,又切实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精髓要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清晰阐明了其基本含义、代表性内容和时代价值,也结合时代需要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红色法治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赓续和传承,法治原则、策略、举措、方法等都存在鲜明的红色印迹。对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法治基本方略、法治基本原则、法治基本方针。对于国外优秀法治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予以充分借鉴,从国外优秀法律名言、法律制度以及法治发展模式中汲取养分,将之转化为中国法治元素。对内外多种类型的法文化资源的聚合、融贯与创新,践行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双重旨要,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钟建平 《桂海论丛》2002,18(4):61-63
“法德并治”是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治国理念 ,法律与道德的内在同一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法德并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新型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2.
(三)加速德治工程建设,时不我待。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就是以普遍化的、自觉化的道德杠杆调节国家的、社会的、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德治国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大步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以利润的追求为动力,还应当是道德经济,受到道德杠杆的自觉调节,把国家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13.
赵明 《思想战线》2005,31(2):118-122
中国的法治理论有其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语境.现代中国法学的开端与政治情势紧密相关,其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情景的变换,对政治话语的追随和演绎乃是"法治"话语表明其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主要路径,它因此而难以持守学术的独立性品格.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和学说得以深入开掘和成功建构的语境,从根本上说仍需要法学家独立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育与塑造.  相似文献   

14.
依法执政亟需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元庆 《桂海论丛》2002,18(4):89-91
执政党依法执政 ,是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执政党依法执政亟需制度创新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执政党的领导权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要法制化 ;对执政党权力的监督要法制化 ;执政党的权力道德要法制化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法家的一切从法而断、依法办事的法治思想和儒家的德主刑辅、注重教化的德治主张,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达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才能保障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 ,这些经验主要包括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必须依靠党的领导 ;民主法制建设要围绕中心 ,突出重点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服务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必须要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治国方略,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施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论述了依法治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依法治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一致性;依法治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需要执政能力的提高;坚持依法治省,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法行政现象 ,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文章从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对依法行政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司法判决可以改善法治环境和人文条件,矫正传统清官文化与法治观念的错位与背离,可以使公众明晰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疏离与亲和,可以为公众行为提供合理的预期结果,这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个内在机理。公众朦胧权利意识的觉醒、互联网时代下的司法红利、裁判文书的公开以及司法判决的科学性化倾向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四种外在驱动力。司法的良性发展,个案确认以及固化一般规则,发挥指导性案例的指导作用,导引网民以及媒体理性参与和践行案例法治文化实践是司法判决塑造公众法治观念的5种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20.
紧密结合党的十七大精神,从建立健全行政法律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行政监督机制等方面全面论述了我国当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应有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