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尚卿 《前沿》2006,(4):260-262
《诗经》中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作品是情诗和婚诗。由于受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多少年来,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些诗歌的价值。到了现当代,有些学者才得以认识到这些诗歌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诗经》中的情诗、婚诗可看到当时的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朱全国 《理论月刊》2010,(4):116-118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许多诗篇体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本文从《诗经》与汉水流域的关系出发,首先分析了《诗经》的地理位置与汉水流域地理位置的关系;其次分析了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认为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反映了汉水流域的文化在周王朝文化中的地位;最后从二《南》作为民歌集的角度出发,认为其与汉水流域的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春秋晚期之前的诗歌由于其诗、舞、乐一体、自足性的文本形态,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境,使《诗经》的意义相对较稳定,但随着周王朝的分崩离析,诗、舞、乐一体也随之解体,面对只是文字文本的《诗经》,其阐释不可避免地趋向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说。《诗经》之阐释方法也从“观志”到“逆志”发生了悄悄的变化,从而为中国古典阐释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文化产业语境中的文化资源可以界定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可以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和意识文化资源三种类型。文化都市是相对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概念提出的第三种都市发展模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功能成为推动城市形态演进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机制。文化资源是文化都市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集聚优势的人力资源、制度文化资源、物质文化资源是通往文化都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经典诗歌定义对诗歌的创作和阐释具有指导作用。介绍了中西文学对诗歌的不同定义,并以《诗经》与《英格兰和苏格兰民谣》为例,对诗歌在经典定义的观照下所展示出的叙述特征而得出的结论:中诗重话语而轻故事,英诗则强调故事的完整性;中诗注重于静态叙事,而英诗则强调动态叙事。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作为一部来源广泛的诗歌总集,《诗经》无疑是能反映周代女性观、尤其是女性审美观的文学作品。这种崇尚自然健康、强调外在美与内在美合一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折射出周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周代文化和周代女性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诗经》中呈现出来的人与物的关系为核心,阐释《诗经》物象系统的审美内涵,指出《诗经》时代人与物相往来的现实情怀,并分析了物象与人事在《诗经》诗章中的关联方式.  相似文献   

8.
邱月  ;张福贵 《求索》2008,(8):171-173
都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都市生活是一种区别于乡村的新的生活方式,表现在文学上也形成了一套新的审美价值体系。都市所能提供的物质繁华性、欲望满足性,不断地吸引人对都市的向往与渴望,即人内心之中挥之不去的都市情结。都市意识的核心是商品意识,而商品意识本身是一种物质主义,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结果,在都市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利于人自身完善的负面因素。过度的物质追求和过剩的欲望情绪带来了人的异化,人在精神上感到虚无、焦虑与漂泊感。这就是与都市情结相伴生的反都市情结。这种看似矛盾的两极,其实质是都市这枚硬币的两面,是都市意识的双生性特点,都市情结与反都市情结共同指向了都市意识。文学反映时代,这种都市化的情绪在当下的都市小说中有着清晰的表达,作家在都市文化想象中将都市生活的张弛两端和人性中的正反两极真切的表现了出来,进一步丰富了对都市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诗经》为研究对象,以传统的文献分析法、举例论证法、对比分析法为基础,综合运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方法,通过鱼兴象、采摘诗和感生神话三个方面,对《诗经》中的交感巫术进行初步探析,探讨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和思维习俗,旨在发掘《诗经》中的巫文化特色,彰显巫术思维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靖  石兰思 《传承》2008,(22):62-6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许多诗歌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1.
民国《良友》画报与都市空间的意义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果中 《求索》2007,(5):176-178
本文分析了民国《良友》画报对都市空间的意义生产,认为《良友》采用文化视野上移、下移兼容的传播技巧,建构了以中上层都市空间为主体、延伸至街头文化等下层空间的空间格局,并以“良友式”形象,充实了都市空间的意义内涵。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公民导刊》2005年第6期“特别策划”很有重庆特色。我读后的第一感受是:一个令人叫好的策划;一个令人兴奋的标题;一个令人向往的明天。因为.我们看到了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嗅到了春天的气息,听到了发展的足音。我同意厉华的观点,“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很难成为都市旅游目的地.缺乏文化内涵的都市旅游很难实现持续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在思辨“城市文化”这一“都市旅游的发展支撑”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都市风格论     
伴随着快速都市化、现代化,都市面貌日益趋同、都市风格日益丧失,因此,必须重视都市风格的人文意蕴。都市空间、都市格局是都市风格在都市形态布局上的反映,都市形态的差异,都市形态结构的变化体现着都市社会人文价值取向与观念的变化;富有风格内涵的、保留着历史文脉的建筑,是都市风格的外在表现和依托载体;都市风格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都市的记忆中有着都市的历史风格,都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有着都市的信仰、制度文化与价值观,体现着都市风格及其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朱志德 《湖湘论坛》2006,19(2):58-59
无论从古籍记载的楚国文化系统和《诗经》的关系来说,还是从屈原作品的精神内容和手法形式对《诗经》的继承而又有所发展来说,《楚辞》都密切接受了《诗经》的影响,二者的承传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在当时,《楚辞》作为一种新文学样式,可以看作是《诗经》和《汉赋》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陶渊明诗歌抒情特色对《诗经》的承传这一角度分析了陶渊明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提出:在陶渊明诗歌创作中,总体上体现出温柔敦厚的抒情特色,这与《诗经》的抒情风格如出一辙。古诗之所以往往被误认为是陶诗的源头,正是因为古诗也继承了《诗经》温柔敦厚的抒情传统,古诗与陶诗同源。陶诗与《诗经》之间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柴红梅 《求索》2011,(4):215-217
日据时期,带有现代摩登化、国际化、殖民地化特色的大连都市文化不仅激发了日本诗人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灵感和想象,也孕育了日本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生。诗人们从摩登景象和现代气息中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来源和创作素材,也通过殖民地都市的文化体验,形成了不同的殖民认识。他们的创作赋予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特性。  相似文献   

17.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上海市重点学科都市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日前在上海和苏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与科研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派代表参与了本次论坛。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城市及城市文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曾以不同形式出现,并影响着人类文明形态的发展方向。都市是城市发展及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最高环节,其文化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高…  相似文献   

18.
隋唐五代时期石刻的发展空前繁荣,从铭文内容上看,多引经据典。《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自其产生之日起,对中国文学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五代石刻中亦大量引用《诗经》。从石刻铭文的内容看,风格多庄重典雅,行文中引经据典。识读这些材料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的语言文字、词汇使用状况等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谢健民 《前沿》2002,(1):90-91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淳朴自然的 ,又是丰富多彩的 ,它鲜明地体现了周代社会人们最初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美学观念和审美情趣。《诗经》审美意识的形成《诗经》所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融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社会生产和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但在社会观念上仍遗存有不少原始氏族社会的意识、风尚和习俗。贵族阶级同普通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天壤之别 ,一方面贵族统治者过着“厌厌夜饮 ,不醉无归”的腐朽生活 ;另一方面广大劳动者却“无衣无褐 ,何以足岁” ,在饥寒交迫…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诗经》,据《史记》记载是孔子在三千多首古诗基础上去其重而成的。今日所见《诗经》不仅在总量上已经无法反映古诗全貌,即在内容选择上,亦难免使人有以偏概全之疑。何者?盖孔子删诗选歌,乃是依据个人之理解或为当时现实之需要(包括弦歌之条件)而编定的。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