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建文 《新东方》2004,(6):59-61
晚明时期,早期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随着商业的逐步发育和繁荣,沿袭几千年的“士农工商”的排序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社会的变革,促使一批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由怀疑到解蔽,由打破到重构。在当下性与终极性、生存性与意义性、边缘性与主流性二元张力的冲撞、挤压之下,其心路历程无疑是复杂的,痛苦而又无奈,尴尬而又必然。然而正是在这一充满变数的痛苦抉择中,传统文化的“真”与“伪”,传统价值观的“是”与“非”,传统士人的“清”与“浊”,无不丝毫毕现,昭然若揭。这就是蒲松龄笔下的《黄英》所展示或者说传达给我们的对文化,对人生的“另类”观照。  相似文献   

2.
梁锦才 《前沿》2008,(1):201-204
文化研究方兴未艾,文化批评已成为文化研究的关键词之一。文化研究、文化批评都源于文学研究,但基于“文化”的涵盖性,文化研究、文化批评已远远超出文学研究而趋向非文学化。狭义的文化批评可限于文学研究,广义的则可扩大到文化研究。探讨文化批评、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可避免在日常和学术上的混淆、混用甚至滥用,这应该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许晓琴 《求索》2008,(6):182-183
后殖民批评是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家在文化领域的批评实践,它以文学和文化研究为起点,通过对文学研究问题的跨文化、跨语境、跨地域性的关注,回到对“他者”文化潜历史的重新发现与书写,提倡从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切入现行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后殖民批评是当代文学、文化、历史和政治领域中作为一种文化抵抗形式的写作与批评,它既是一种批评实践,也是一种策略书写。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前文化批评呈现出去政治化的倾向,大众媒体时代批评的狂欢映衬出立场反思和社会批判的双重失落。重建文化批评的文体政治,不仅仅要依托现代公共领域言说策略,更要坚持总体性批判,通过深刻理解当前社会的整体政治现实,在局部的领域中建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批评,即倡导一种震惊体寓言批评,力求采取轰动效应、震撼效果和多重立场来实现文化批评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5.
杨林 《求索》2007,(12):151-153
文化批评就是“文化视野中的现实关注”。文化批评文本具有精神向度、人文关怀、现实取向、学理蕴涵、知识综合、感性形态和历史积淀等特征。“有干货”、“有文采”、“有智慧”是其文本美学的基本方面。文化批评是大众传播时代的产物,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文本形式具有很强的扩张力。在文化批评理论规约方面,“中国精神”的建构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公共书写形式的文化批评,以其公共性为根本特征。文化批评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公共意义,恰恰因为它所传达的不是不可怀疑的“绝对真理”,也不是高深莫测的专业化知识,而是凡夫俗子皆可置喙、可商讨的“意见”。文化批评空间是公共意见的集散地,而不是真理的发布场或专业知识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批评正面临三重困境:一是专业叙述陈规与社会经验分析之间往往出现扞格和错位;二是以事件批评和道德批评为特征的文化批评,无法做到深入地表,对一种贯穿性的"结构"的揭蔽;三是学术共同体的衰落乃至瓦解,导致文化批评无法抵抗具有强大结构性的社会观念与运行模式。文化批评应该转轨,即有必要从事件批评进入结构批评,从社会道德批评延伸至社会政治批评,在公共道德批评的现有土壤上发展出公民政治批评。  相似文献   

8.
徐新建 《思想战线》2002,28(2):88-92
批评是理论的实践方式。批评的特点在于表达言说者的态度、观点乃至情感和立场。人类的言说 ,包括了授、受两方 ,并根基于特定的语文约定。在这种约定下 ,言说双方便结成了内外有别的语言共同体 :在内 ,词语相通 ,言说分享 ;及外 ,则筑起语言的分野乃至文化的边界。以这样的观点来看 ,所谓“汉语批评”不过是人类古往今来的多种文化边界之一。  相似文献   

9.
今日中国文化批评的可怕之处在于,文化批评越来越多地成为自由思想的幻觉,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想象性地实现人文主义精神和抵抗意识形态控制的头饰,而不是揭开蒙蔽现实和历史的思想真相的遮羞布的挑杆  相似文献   

10.
1963年1月至3月,世界名画《蒙娜丽莎》被从卢浮宫里"借"了出来,先后安排在美国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有近两百万美国人慕名前来参观。名画展出及之前抵达美国的相关安排成为盛大仪式,点燃了一向被欧洲人贬为"文化沙漠"的美国的文化风暴。美国人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对包括法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文化资源的开  相似文献   

11.
2009年5月22日《解放日报》刊登钱文忠的文章,当下批评界的情况,存在着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一个是一味吹捧,一个是一味的骂,根本不是评,破口大骂。一味吹捧,毫无疑问不足取。一味的骂,把批评等同于骂,我认为同样有巨大的危害。因为批评者往往会为了故意表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故意表示自己的特立独行,故做惊人之语,也就是所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那就难免会把一些明明是好的事情,明明是健康的事情,明明是正面的事情,罗织一些理由,把它说成不好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全燕 《学习与实践》2020,(2):117-127
随着社交媒体成为人们的主要信息方式,算法应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算法由纯粹的技术工具渐渐成为一种传播常态并演化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即算法文化。通过借鉴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批评理论,考察算法文化产生的条件、算法文化的生成语境与基本意蕴,以及它包含的当代网络社会实践的意义等,可以发现算法文化具有阈限性特征,呈现出算法记忆与遗忘相混杂、算法排序与文化失序相临界、文化的私人化与民粹化相冲突的矛盾、异质、不确定状态。  相似文献   

13.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不过,要做到实属不易。在当今,自我批评还好些,要做到敢于批评真是很难。而在批评中,评还好说,批更着实不易。批评的难首先是在度的把握上,历次政治运动中,我们把批评演绎成了批判。其实,在学术界,学术的批判也是很正常的。现在我们听到批判就噤若寒蝉,因为为此吃过不少苦头,再也伤不起,但愿这样的情景就此一去不复返了。可是,当我们可以正儿八经开展批评时,却发现也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李嵘剑  孟庆娟 《前沿》2013,(22):159-160
20世纪的黑人女性文学经历了三次高潮.在此期间,对于黑人女性的身份解读是其主要的创作主题.这一时期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以种族、性别、阶级及历史与文化压迫等为视角,对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及黑人女性身份进行了剖析,进一步论证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女性文学、少数族裔文学及第三世界文学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5.
陈凤珍 《桂海论丛》2007,23(4):93-95
目前,不少有意义的共同关心的话语成为中西方思想界几乎同步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女性艺术的精神生态、中西方文化的话语资源和生态女性文化批评的文化理念建构三个方面切入问题的实质,强调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人类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命运,在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逐渐被人们认可的今天,大力倡导和建构生态女性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16.
朱东育 《半月谈》2005,(1):53-53
一位过去的学生到我家小坐.临别很郑重地说:“老师,您像以前那样批评我几句吧。”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他说:“那时您批评我。虽然心里挺难受,但总有一种奋发向上、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勇气。可现在,批评成了奢侈品.我都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了.”  相似文献   

17.
空间转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批评对于网络文学和文学批评自身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当前,网络文学批评以跟帖、点击率、专家榜单、个人博客等方式存在.具有批评主体泛化和批评话语通俗化的特征.网络文学批评范式是迥异于传统文学批评的新范式.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就是建构"个人化大众批评"批评主体、"跨语境文化批评"批评方法以及"开放性多元批评"的批评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思想工作》2005,(2):16-17
呼伦贝尔,是歌舞的故乡,文化的富矿。大草原、大森林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匈奴、东胡、鲜卑、室韦、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在迁徙、征战、融合过程中创造了北方特有的游牧、狩猎文化,形成了强大的蒙古族文化,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个民族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了独具魅力的三少民族文化,还有俄罗斯文化以及境内400多处文物古迹,都是呼伦贝尔最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人类学把艺术看做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民族民间艺术则是我们理解、把握、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路径.在舞台化的展演中,民族民间艺术脱离了其原生境,原有的审美愉悦、宗教情感、文化想象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发生变迁,在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对其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如其人,这话拿来形容茅立帅,真真是恰到好处。 初读茅立帅的文字,感觉如此温婉、细腻、精致且意蕴丰厚,让人脑中不停闪过水袖轻衫、隔帘顾盼那样的画面,并有一种飘飘其间的悦然。仿佛那满纸不是印刷的铅字,而是流动着的柔美的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