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贪官之“潜伏定律”: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2.
《廉政瞭望》2011,(1):14-15
潜伏期研究,本刊将焦点放在贪宫潜伏与反腐机制有效建构的高度来认识,这尚属首次。本刊通过事实论证、多方剖析,首次提出贪官潜伏期的长度与反腐的力度成反比,以及贪官“潜”得越久越难查,职级越高潜伏期越长等论断,广为学界认同。而如何着手破解“潜伏”,本刊认为,查“苗头”,破“一言堂”、开言路、追责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华山 《廉政瞭望》2010,(5):10-13
贪官潜伏期的长度与反腐机制的力度成反比。潜伏期变长,反衬出我们的预防和查处官员腐败工作的乏力,也反映了当下反腐败工作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相似文献   

4.
贪官潜伏期     
<正>贪官潜伏期的长度与反腐机制的力度成反比。潜伏期变长,反衬出我们的预防和查处官员腐败工作的乏力,也反映了当下反腐败工作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相似文献   

5.
《天津支部生活》2010,(8):45-45
杜治洲、任建明在《人民论坛》上撰文认为,在中国经济改革和转轨过程中,腐败潜伏期在逐渐加长。从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贪官的平均潜伏期在2至3年;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期,腐败潜伏期大幅度攀升,达到了5至6年。近年被调查的省部级干部犯罪案件中,平均潜伏期为6.31年,最长的达14年。  相似文献   

6.
“人越腐败,死得越快”。日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在广州举办讲座,谈论贪官命短的话题。洪昭光指出,病由心生,贪官们之所以易患病或短命,是其心中的贪欲及由之而来的心理压力所导致。在列举了贪官命短的例子后,洪昭光说:“腐败的官员都活不长!”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对卫生部健康专家洪昭光人越腐败,死得越快的贪官短命论嗤之以鼻,觉得贪官与短命并无多少关联,甚至嘲讽洪昭光过于幼稚。无论奏效与否,其实不必深究。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12,(4):57-58
张铁在2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从1991年到2009年,走过19年贪腐之路,江西南昌市委原常委、南昌县委原书记汤成奇,近日被一审判处死缓。贪污3901万余元、受贿350余次,这一腐败个案再次让人思索:从开始贪腐到受到查处。少数贪官的“潜伏期”为何那么长?与漫长潜伏期相伴的,是汤成奇平坦的仕途。从镇长助理到镇党委书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再到副市长、市委常委……每一步都是“带病任职”。有着漫长潜伏期的贪官,并不只汤成奇一个。  相似文献   

9.
锐辞     
贪官色官的腐败歪理 细数贪官色官的腐败理由,不一而足,"没有最牛,只有更牛"。它说明一些官员"官念"扭曲、信仰迷失。不单是"贪官"这样,"准贪官"也是这样,他们的"后备军"不乏类似思维,应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0.
对于社会信任和腐败之间的关系,多数研究都假定社会信任程度越高,腐败程度就越低。但严格来说,相反的命题也是成立的,裙带关系、任人唯亲等现象也体现出较高程度的信任,且这种信任程度越高,腐败现象越容易滋生。社会信任可分为一般信任(包括经济交易双方的相互信任,公民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信任,人们对法律体制、国家机构的信任)和特殊信任(基于血缘、情感、关系网络的小团体内部的排外性信任),实际上,一个社会的一般信任程度越高,这个社会的腐败程度就越低;而在一个对制度和陌生人缺乏一般信任的社会中,程度越高的特殊信任将越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这给我们认识腐败、预防腐败和进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人文荟萃     
“入世”与新的腐败高峰“入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非常有利,但是,它也会带来包括催化腐败发展在内的一系列“副作用”。“入世”对未来腐败的影响,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新课题。陈希同为什么会栽倒,罪证之一,就是他将外宾赠送的不菲“礼品”装进了自己的腰包。的确,在反腐败斗争中最难被揭露出来的腐败是“内外勾结”、“内外合伙”的腐败。为什么?一是凡能与外商合伙、勾结的,一般没有“尚方宝剑”是决不敢查的;二是外商是“外人”,没有真凭实据在手,也不太好查;三是贪官所贪的赃款大都转移到国外的银行之中;四是有不少外…  相似文献   

12.
“入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非常有利,但是,它也会带来包括催化腐败发展在内的一系列“副作用”。“入世”对未来腐败的影响,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新课题。陈希同为什么会栽倒?罪证之一,就是他将外宾赠送的不菲“礼品”装进了自己的腰包。的确,在反腐败斗争中最难被揭露出来的腐败是“内外勾结”、“内外合伙”的腐败。为什么?一是凡能与外商合伙、勾结的,一般没有“尚方宝剑”是决不敢查的;二是外商是“外人”,没有真凭实据在手,也不太好查;三是贪官所贪的赃款大都转移到国外的银行之中;四是有不少外商实行“一锤子买卖”战…  相似文献   

13.
广东普宁市原市委书记丁伟斌.跟很多贪官一样,逃不掉“贪”和“色”。在腐败的过程中,他也有苦闷和挣扎,上缴了不少贿款,但是,因为心底贪欲的蓬蓬滋长,即使知道事发的后果,即使也和家人心惊肉跳地过日子,他毕竟还是在腐败之路上越滑越远。  相似文献   

14.
纵观我国反腐败 ,表面上看出台了不少新举措 ,但实质上主要是一招 :抓几个腐化堕落分子 ,判以重刑警示。历史与现实证明 ,仅靠这一招是无法根除腐败的。历史上 ,明朝治贪 ,剥皮示众 ,不谓不严 ,但越剥贪官越多 ;当今 ,连国家级的贪官已开杀戒 ,不谓反腐败力度不大 ,但越杀贪官越大。另一件发人深省的事 ,1985年发生福建省晋江假药案 ,时任中纪委书记陈云极为震怒 :“杀!”15年过去了 ,也确实杀了不少 ,但现在不仅假药 ,而且假烟、假酒、假盐、假化肥、假发票、假钞票、假文凭、假党员、假干部……都出现了。不但国内造假 ,还到国外造…  相似文献   

15.
翻开贪官们的反省材料,总会发现类似于这样的内容:走上领导岗位后,不注重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将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以至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按照贪官们的这一逻辑,贪官一旦混同于普通百姓,就犯了罪,而我们的百姓一贯就是这样的素质,岂不更容易犯罪?一派胡言,简直是强盗逻辑.  相似文献   

16.
李铭葵 《党课》2006,(5):44-46
为什么有些贪官能隐藏那么多年,甚至边腐边升?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们反腐败机制的缺失,也有许多人对腐败现象见怪不怪的冷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有些贪官非常善于用假象欺骗我们。从本质上来说,一切贪官都是真正愚蠢的,因为他们是在拿自己的灵魂与魔鬼做交易,在获取金钱物质的同时,丧失的是人格、良心,最后导致身败名裂、得不偿失。但是贪官们可不会认为自己是傻瓜,相反,他们大抵都会觉得自己很“聪明”。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为贪官们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腐败“智慧”而叹为观止。有人对此作了一番研究,总结出贪官十大腐败假象,以期人们能够透过贪官的画皮看到他们丑陋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贪官们有不受贿的时候?有。—些贪官在特定场合不仅不收钱,而且拒贿时“声色俱厉”,显得“正气凛然”,这使他们赢得了“清廉”的美名,也为他们披上了遮蔽贪婪真面目的外衣。“什么人的钱碰都不能碰,什么人的钱可以照单全收;收钱必办事,否则会坏了‘规矩’;办不成时要退钱,否则会坏了‘名声’。”在这些贪官的内心往往盘踞着一种可怕的“另类诚信”准则,他们“信守”这些准则,腐败行为便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安徽省定远县原县委书记陈兆丰是一个索贿受贿及拥有不明财产来源近千万元的贪官。在定远这样一个农民人均收入仅2000多元的全国重点贫困县,陈兆丰之所以贪而不倒,直至成为腐败的“大鳄”,据说与他很讲  相似文献   

18.
王春 《廉政瞭望》2012,(11):24-25
一直以来,惩处贪官的问题一直是媒体、舆论和民众关注的焦点。那么,该如何让贪官真正得到惩处,且真正触及内心深处?如何让老百姓对法律和政府公信力信服?如何通过惩贪来震慑更多后来人,起到预防腐败的更好效果?这才是惩治的最终目的,也是现实的一道难题。 备拥立场的三方对峙 如前文所述,贪官的胡作非为让民众义愤填膺,切齿痛恨,主张对贪官们大刑伺候,也对中央严惩腐败官员的坚定决心和强力行动拍手称快。  相似文献   

19.
从1991年到2009年,走过19年贪腐之路,江西南昌市委原常委、南昌县委原书记汤成奇,近日被一审判处死缓。贪污3901万余元、受贿350余次,这一腐败个案再次让人思索:从开始贪腐到受到查处,少数贪官的“潜伏期”为何那么长?  相似文献   

20.
贪官腐败还有“艺术”吗?有的。否则,昨天做贪官,今天被查处,岂不短命?为生存发展而“适应形势”,贪官也就讲究起“艺术”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