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兔死后不同时间角膜厚度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将25只家兔采用空气栓塞的方法处死后,用角膜超声测厚仪分别于死后即刻、2h、4h、8h、12h和24h测量角膜的厚度,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即刻死亡家兔角膜厚度平均值为(357.10±6.41)μm,死亡24h角膜厚度平均增加(187.52±11.38)μm;4h内,眼睑开启与闭合对角膜厚度的增加无明显影响(F=3.5290,P〉0.05),8h后随时间延长,眼睑闭合角膜厚度为(429.24±8.80)μm,明显超过眼睑开启角膜平均厚度(421.40±9.53)μm,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4.4480,P〈0.05)。眼睑闭合的角膜厚度与死亡时间关系为y=8.2418x+357.33(相关系数r1=0.8732);眼睑开启的角膜厚度与死亡时间关系为y=7.3737x+357.23(r2=0.8578)。结论在一定条件下,家兔死后24h内角膜厚度与死亡时间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兔死后角膜厚度变化规律与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关系。方法用空气栓塞法建立兔死亡模型。在兔死后0~72h,每隔6h进行角膜取材,切片后常规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摄取全角膜图像,结合Motic Images Plus 2.0图像分析软件观察角膜上皮层厚度(x1)、角膜基质层厚度(x2)、全角膜厚度(x3)3项指标的变化值,并作统计学分析,建立与PMI(y)的回归方程。结果在兔死后72 h内,角膜基质层厚度和全角膜厚度均在死后12h开始增加,并在死后54h达到高峰,两者与PMI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0.070 2 x22+11.398 x2+1 634(R2=0.712 2,P0.05),y=-0.074 9 x32+12.036 x3+1 819.4(R2=0.675 0,P0.05)。结论角膜基质层厚度和全角膜厚度与PMI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且角膜基质层厚度优于全角膜厚度,可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随死亡时间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结合荧光显微镜和专业的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27只家兔死后48h内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核DNA降解情况。结果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产生彗星现象,彗星样细胞出现率于兔死后6h开始逐渐增加。死后6~18h彗星样细胞出现率增加缓慢,死后24~36h出现率上升较快;死后36~48h彗星样细胞出现率上升缓慢,但仍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M185.4%),其回归方程为y=-0.0096x2+2.4548x+5.7964,与死亡时间呈正相关(R2=0.9743)。结论家兔死后角膜内皮细胞彗星样细胞出现率随死亡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死后不同时间的组织细胞DNA含量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本文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的心、肝、肾组织细胞DNA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死后0点细胞DNA含量值相比,6小时细胞DNA含量下降到99.5%,12小时为91.3%,18小时为87.1%,24小时为81.3%,30小时为76.7%,36小时为74.3%,48小时为72.3%。上述规律性变化,将可能对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死亡原因大鼠尸体血液中红细胞溶血速度的变化规律,为死亡原因的法医学推断提供新思路。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断髓、置于99%CO的空间、高坠、勒颈方式处死后,取各组大鼠右心室血液,于死后即刻(0h)、8h、16h、24h、32h、40h、48h、56h、64h、72h,采用显微镜数码图像法进行全血红细胞计数(CBC),并对组内和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4组血液红细胞数量在死后即刻至72h期间,均随时间的延长因溶血而减少。其中0~16h,各组溶血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16~48h,速度加快,溶血速度以CO中毒组(88.50±25.99)%最快,其次为高坠(69.33±29.52)%和断髓组(48.78±3.17)%,机械性窒息组(41.90±9.61)%最慢,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56h后,溶血速度再次减慢,至72h机械性窒息组仍有少量红细胞存在。结论 4组不同死因大鼠死后不同时间红细胞计数均减少,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变化特征可为死亡原因的推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角膜混浊的形成机制及法医学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膜混浊是一种重要的死后变化。本文通过对角膜基质胶原纤维特殊结构,蛋白多糖水合作用及离子强度变化在角膜混浊发生中的作用及机理进行综述,并对其法医学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眼组织推断死亡时间一直是国内外法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从肉眼观到镜下观,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和报告出现。大量研究资料表明,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眼角膜、视网膜、玻璃体液及房水等均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并与死亡时间高度相关,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本文对其在法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尸体角膜特异现象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案例资料 简要案情杨某,男,10岁。2007年2月12日自家中外出后失踪,5d后被发现死于一海拔高度约800m偏僻的山坡顶上,现场为砂石地,植被稀疏。尸体头高脚低俯卧于45°斜坡上,身下砂石浸染大量血迹。死者失踪至发现尸体期间,该地区气候干燥、无雨,山上风大,气温1~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兔死后玻璃体液电导率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电导分析法检测家兔30℃下死后48h内及20℃下死后120h内玻璃体液电导率变化。结果30℃和20℃下家兔死后玻璃体液电导率随死亡时间延长而持续升高。经统计分析得到抛物线型二项式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和0.983,两式P〈0.01。结论家兔死后玻璃体液电导率升高程度可以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技术初步探索大鼠死后角膜组织随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 PMI)的化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取 65 只 SD 大鼠,于死后 0、6、12、24、36、48 h提取角膜样本并采集 ATR-FTIR 光谱,观察 48 h 内大鼠角膜主要吸收峰峰位、峰形、吸光度及其比值的变化,比较不同性别、眼别、角膜组织离体与在体吸光度比值差异。结果 随 PMI 延长,不同性别、眼别、组织离体与在体的大鼠死后各时间点角膜主要吸收峰吸光度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大鼠死后 48 h 内角膜 FTIR 光谱主要吸收峰峰位及峰形随 PMI 变化无明显变化,吸光度比值 A1339/A1239(r=0.863)、A1453/ A1239(r=0.824)与 PMI呈显著正相关,最佳拟合曲线为三次方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0.778-0.001x-0.000001403x3(R2=0.786); y= 0.957-0.003x- 0.000003419x3  相似文献   

11.
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DNA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死后不同时间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DNA的变化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应用Feulgen染色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测大鼠死后即刻至9d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DNA染色变化及其图像分析参数,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雪旺氏细胞核在死后6-18h细胞核呈紫红色、长椭圆形,轮廓清晰,其长轴方向与坐骨神经走向一致,死后24h着色变淡、着色面积变小,最终完全消失;在6h-9d内目标面积和积分光密度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且其均值均与死亡时间明显相关,并得出对应的回归方程。结论大鼠死后9d内,其坐骨神经雪旺氏细胞核DNA变化与死亡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细胞DNA含量与死亡时间关系的图像分析   总被引:47,自引:18,他引:29  
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 ,对大鼠死后脑细胞DNA的变化进行观测 ,以寻找一种客观、量化的推断早期死亡时间的标准。实验选择 1 5只大鼠。处死后 ,在 2 4h内每隔 1h分别取脑细胞进行细胞学涂片、福尔马林液固定、Feulgen染色、自动图象分析仪测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 :大鼠的早期死亡时间与其脑细胞DNA降解速率呈线性关系 ,其中积分光密度 (IOD)、平均灰度 (AG)、异形指数 (ID)提示本法有可能作为精确推断死亡时间 (PMI)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推断不同温度下的死亡时间。方法选取24只白兔,分为两组,利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30m in、1h、2h、4h、6h、8h、12h、16h、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磷酸肌酸和肌酸各代谢物之间峰下面积的比值。结果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与磷酸肌酸和肌酸的比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胆碱复合物与磷酸肌酸和肌酸的比值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升高。Naa/Cr、Ch/Cr与PM I进行回归分析:自变量为Naa/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0x2-0.0815x+1.4532(R2=0.971);自变量为Ch/Cr的二次多项式方程为:y=-0.0024x2+0.0870x+1.1876(R2=0.962)。用Naa/Cr的方程推测PM I,当PM 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70~50.27m in,用Ch/Cr的方程推测PM I,当PM I<24h时,平均偏离时间为1.12~98.11m in。结论Naa/Cr、Ch/Cr的死后变化与时间呈强相关性,可用于死亡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2只白兔,利用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测定死后0.5、1、2、4、6、8、12、16、24h脑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及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分析其在上述时间点的变化规律,建立与死亡时间相关的回归方程。结果在死后24h内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峰下面积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各时间点比较P<0.05),胆碱复合物在死后24h内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比较P>0.05)。回归方程为:Naa:y=0.7425x2-27.282x+299.984(R2=0.962);Cr:y=0.3234x2-12.007x+210.503(R2=0.986)。结论死后24h内兔脑N-乙酰天门冬氨酸、磷酸肌酸和肌酸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其与死亡时间相关程度较高,可用于对一定条件下死亡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脾脏细胞DNA含量改变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已知死亡时间的人体脾脏,在死后5~36h内逐时进行细胞学涂片、Feulgen Vans染色观察,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脾脏细胞核积分光密度、平均灰度等灰度参数,所得数据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在5~36h内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平均灰度均值均与死亡时间显著性相关,并得出对应的回归方程,其中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随死亡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平均灰度逐渐增大。结论人脾脏细胞核DNA含量改变呈现一定规律,与死亡时间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兔静脉空气栓塞死后不同间隔时间气体变化的规律,为空气栓塞致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建立兔静脉空气栓塞动物模型,按死后不同间隔时间分为0h、12h、1d、2d、4d、8d和16d共7组,分别从右心检测气体体积及其中CH4、CO2和N2体积百分比浓度。结果实验组均收集到气体,阴性对照组除了16d组收集到0.95ml外,均未收集到气体(V〈0.1ml)。实验组中,0h、12h和8d3组间所收集气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d和2d两组之间右心气体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两两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检测气体体积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CO2浓度上下波动,气体成分均符合典型空气栓塞气体成分标准;16d对照组气体接近于腐败气体。结论兔静脉空气栓塞气体体积在死后16d内呈先轻微下降后上升的规律;静脉空气栓塞死后8d内检测结果准确、可靠,而8~16d的检测结果需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是否为静脉空气栓塞致死。  相似文献   

17.
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及其与死亡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尸体甲状腺球蛋白降解程度与死亡时间(PM I)的关系。方法死后21d内尸体的甲状腺组织,经免疫组化(EPOS)法染色,观察甲状腺球蛋白的染色反应;对63例阳性染色的甲状腺组织(PM I≤5d)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并对所得图像参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M I≤5d的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腺泡上皮细胞胞浆及甲状腺胶质中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免疫反应阳性;PM I超过12d,免疫反应阴性;经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其积分光密度、分布密度和目标面积与PM I之间的确定系数(R2)分别达0.9794,0.9732及0.9884。结论尸体甲状腺组织的甲状腺球蛋白降解程度随PM I不同而变化,二者呈现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彗星试验检测死后DNA降解推断PMI的参数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彗星试验检测死后DNA降解推断死亡时间(PMI)的合适彗星参数。方法大鼠断颈处死后置于10℃和20℃环境中44h,每4h取材脑和骨髓组织制成细胞悬液进行彗星电泳,CASP软件测量彗星参数,线性回归分析和比较各参数与PMI的相关关系。结果死后DNA随PMI的延长逐渐降解,彗星头和尾DNA百分比、尾DNA、Olive尾矩、尾面积、尾矩等参数与PMI呈稳定的线性相关关系。结论彗星头和尾DNA百分比、尾DNA、Olive尾矩、尾面积、尾矩等参数是彗星试验检测死后DNA降解推断PMI的合适参数。  相似文献   

19.
不同温度下离体人脾细胞DNA降解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下离体人脾细胞DNA降解的差异性。方法应用Feu lgen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并分析在不同温度下死后早期(36h内)各个时间点离体人脾细胞DNA含量的差异性情况。结查人死后7~36h内代表DNA含量的参数中,异形指数(ID)、密度变化数(LDC)、积分光密度(IOD)、平均光密度(AOD)及平均灰度(AG)在不同温度下其测量值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其中密度变化数(LDC)、平均光密度(AOD)和平均灰度(AG)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1)。结论温度对死后DNA降解有明显影响,进行温度对死亡时间(PM I)推断的影响的研究有重要的法医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