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邹长虹 《世纪桥》2006,(5):100-101
随着英语不断成为全球通用语,由于地域差异,英语出现了变体。中国英语是众多英语变体的一种。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现象。认识和研究中国英语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英语学习,并能促进中国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2.
刘贺祥 《学习月刊》2012,(18):10-11
一、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  相似文献   

3.
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故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中国故事却很难讲,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我想从三点来谈一谈。用中国文字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我们从一个看似最简单的地方开始讲起,比如说中国的"天人合一"。这显然是今天中国孩子都会觉得很难的一个观念,但是其中有一个最简单的中国字,这最简单的中国字就是一长横的"一"字。老子说"天得一以清",苍天有了这个一就风调雨顺了;"地得一以宁",大地有了一就没那么多地震、海啸和泥石流了;"谷得一以盈",谷物保持一种恒定的成长就会长的饱满充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一个统治者找到了统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日报》1月28日刊登刘守英的文章说,研究中国结构转型时有三个阶段:一是乡土中国阶段,正如费孝通所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二是城乡中国阶段,这个阶段一半农村人,一半城里人。这一阶段变化最为剧烈,而城市化并不能代表这个阶段。三是城市中国阶段,这是最成熟的阶段。当前中国已经步入"城乡中国"阶段。  相似文献   

5.
祝彦 《世纪桥》2003,(2):59-61
在中国,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是到20世纪初即清末民初才出现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加上中国清末封建王朝的没落与腐朽,在西方列强的蹂躏下,中国的社会政治危机不断加深,遭遇亘古未有的巨变。正如梁启超形容的:中国面临“五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此民族存亡的时刻,许多卓越的仁人志士都努力探求救国救民之道。洪秀全发动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得好,比较出真知。2004年5月,一位名叫乔舒亚·库珀·雷默的美国人写了一份"中国是否能够成为另一种典范"的研究报告,引发了一场中国道路的大讨论,讨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在于她走了一条借鉴西方经验但不同于西方的独特道路;中国这条道路,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还在帮助和重塑着这个世界,给世界带来了希望。中国道路超越了前苏联模式  相似文献   

7.
《实践》2008,(5)
这一讲准备和大家谈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8.
《党建》2008,(5)
2008年,距离中国人第一次提出何时能举办一届奥运会,相距了整整百年。1908年,《天津青年》在"竞技体育"栏目中,提出三个问题: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举办一届奥运会?百年之后,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要在中国大地熊熊燃烧。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中国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独有的话语,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史话语。将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并为我所用,是中国近世思想史的一大传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正是以这一思想史为背景的,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尤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不可忽视这一思想史背景,尤其不可忽视这一思想史背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邱运华 《新视野》2012,(2):9-12
中国学术界和欧美学术界一个共同的走向,乃是文化与政治、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相互裹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化,在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互涉中不仅拥有了综合性知识体系,而且具有了物质性和广泛的实践性。"当代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必然包含着现代性进程以来的中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生产、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及上述建设的深刻精神体验、心理感受、价值标准、人生信念和审美习惯,涵盖着当代中国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日常生活本身。"当代中国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中国生活方式",一种中国式看待世界的眼光,一种中国立场,一种中国趣味。只有浸润在当代中国生活中,才能感受并形成这种中国态度。  相似文献   

11.
刘善琳 《实践》2008,(5):15-16
这一讲准备和大家谈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中国"原则是大陆和台湾在过去长达60余年内的共同立场,见诸于两岸各类规范性文件,是处理两岸关系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然而,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斗争贯穿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始终。回顾和反思中共运用法律手段捍卫"一个中国"原则的历史,中共实现了从主要依靠政策向主动依靠法律的转变,在运用法律上形成了以"两岸公权主体行为"为主要规制对象,区分"一个中国"原则和"一个中国"原则内涵,强调法律责任的承担和注重法律体系的构建等经验,有效地捍卫了"一个中国"原则,增进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  相似文献   

13.
屈平 《广东党史》2005,(6):45-47
史迪威公路的修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由众多印度士兵和中国士兵组成的联军翻越崇山峻岭,穿过缅甸丛林,一路披荆斩棘,开辟了一条从印度通往中国的传奇之路。这条以二战时驻中国、缅甸、印度美军总司令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命名的公路,成为当时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生命线”,美国等盟国支援中国的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这里流入中国。  相似文献   

14.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鲜明体现时代性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与新的时代特征的结合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这一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体现了对时代课题的把握与回应。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今后还必将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决不是少数领袖人物的主观意志,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一、前天的中国:始终找不到一条救国救民的路前天的中国,系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或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前天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可以用陆放翁的一句诗来概括:“山重水复疑无路”。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被英吉利的炮声震醒之后,中国在世界上严重落伍的事实摆在每个国民面前,于是  相似文献   

16.
《江淮》2007,(12)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振兴之路、幸福之路。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7.
自"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中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并以此来提升中国文化自信,进而彰显中国文化特色、传递中国文化声音、提升中国文化影响、构建中国文化话语体系、形成中国特色文化力量。从习近平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一带一路"的相关系列论述出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发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世界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体现应有的地位,在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影响力的同时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以更好在"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中促进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与各国文化、各国文明的交流碰撞、融汇合作,推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服务世界各国的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和服务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8.
试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19.
正"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两会作为中国的最高政治平台,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种仪式展示,更是富含"中国式民主"规则和内容的一种实体运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个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个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前者是政权制度,后者是政党制度,一个侧重治国理政的运行实施,一个侧重大政方针的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回顾20年来我党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深刻感到"新时期遵义会议"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当代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居于特殊的地位。这次会议的关键是它解决了一系列关系到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五个一"。即:请出了一位巨人——总设计师邓小平;恢复了一条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找到了一条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了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产生了一个伟大理论——邓小平理论。这"五个一"以其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