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维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吾辈 《南风窗》2012,(2):40-41
通过正常的渠道不断释放社会压力,就不会形成矛盾的积压与叠加,一个单纯的经济纠纷或者基层矛盾就不会演化为集体泄愤的非直接利益冲突。2011年年底,发生在广东的两条并非大事件的消息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一条是官方消息:广东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社会组织可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不再需要挂靠主管单位这个"婆婆"。另外一条是民间消息:广东有地方农民工上街"散步"讨薪,打出"还我血汗钱"、"我要吃饭"等横幅,沿途警车开路护航,疏导交通,维持秩序。这两条看起来没有什么关联的消息,却都获得了网民的普遍好评,一改网络"沾官必骂"、"逢警必反"的定律。  相似文献   

2.
正刁民这个词,特指那些让人头疼的老百姓。这个词很少听到,官员更是不敢使用,因为政治上不正确,谁敢这么说谁会被骂死的。大家都不提,就意味着这个现象不存在了吗?当然不是。已经开工的工地,坑都挖差不多了,中间孤零零立着一栋房子;路已经要完工了,路中间戳着一栋房子,把六车道逼成两车道。之所以有人当"钉子户",无非是要求高补偿,但能把情况推到那么极端的地步,要价肯定是有过高的问题。把制造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抽象愤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尽管国家大局保持稳定,但仍可以说暗流涌动,时局"殊不平静"。我—直关注的社会泄愤事件和网络事件也都呈现出新的特点。石首事件中,不相识的民众因为和他们没有直接关系的厨师死亡事件,愤怒地走上街头,用砖石袭击武警;邓玉娇案、杭州飙车案等吸引了全国的眼球,以网民为代表的民众群情激愤,民意难平。  相似文献   

4.
舆情     
戴玉 《南风窗》2013,(9):18-18
匪夷所思地,中国进入"娱乐化缉凶"时代。网民似乎不甘于看政治大片、情感大戏,还以无比热情参与到推理、追查、捉凶的悬疑案中来,且"顺理成章"地重拾舆论审判的网络传统。可以肯定,网民对犯罪案件的强烈兴趣,应主要是出于善意。善意对象既有可能是受害人,也可能是犯罪者——例如对周克华的舆论同情。与其说网民的善意是基于对某事件的客观判断,不  相似文献   

5.
怨自己     
鲁迅的母亲说鲁迅“实在是气极了才骂人的”。我不知道鲁迅骂完人之后会不会后悔?也许不会.他临死前仍是坚称“一个都不宽恕”。而我骂完人之后经常很后悔。前几天写了一篇骂余秋雨的文章,现在看来觉得真是无聊。我为什么要骂他呢?是因为晚饭后犯懒。没出去散步,而是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结果就看到了他,就想起要骂一骂他。这种文章能有什么好效果吗?  相似文献   

6.
石勇 《南风窗》2013,(1):11-11
最近新华社发了一组关于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的特稿,其中提到2012年7月习近平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世界和平论坛"上指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和特稿一样,这句话以新的方式引起了关注。在国际关系中,它可以说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一种理念,一种具有战略性的智慧:利他才能利己。这个世界,已然是一个"赢家通吃",会让大家都有麻烦的世界,零和游戏越来越玩不下去。和平与发展需要超越只顾自己利益的狭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4,(16):9-9
<正>人类社会自从有了阶级以后,工作就被当作奴役和压迫、惩罚与赎罪的象征,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莫不如此。《诗经》中的《伐檀》,就是农夫们一边吭吭哧哧地干活,一边高一声、低一声地骂财主:"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作家郑振铎注释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骂得是如何的蕴蓄而刻毒!"直到解放以前,国内多数工农阶层所从事的工作仍被视为苦役,视为阶级压迫的象征,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之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总体数量在下降。但与此同时,单个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及其社会影响却在不断增强。"瓮安事件"、"感城事件"都强烈地撼动着这个社会的神经。而太多重大群体性事件也让2009年成了名副其实的"维稳年"。  相似文献   

9.
偏好的冲突     
石勇 《南风窗》2013,(7):8-8
看来,人类已经无法阻止爱狗者在高速公路上"拦车救狗"了。最新的一起发生在沈阳。"拦车救狗"好像有固定的作业流程:有爱狗者(自称或被媒体称为"爱心人士",而网民则称其为"狗粉")发现有运狗车,马上通过微博等发出"求救"信息,然后其他爱狗者开着私家车从四面八方赶来,情绪激动,拦着司机不让走,要"救"下"狗狗"。接报后,警方和相关部门也赶来。  相似文献   

10.
62岁的南方朔是台湾数一数二的政论家,在国民党的威权统治时期,他办党外杂志骂国民党;民进党上台,他又掉转枪口骂民进党和陈水扁;国民党重新执政,他对马英九的指责和挞伐一样严厉和不留情面。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永远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和权力保持距离。台湾《天下》杂志称赞他"期能从自学的民间学者成为思想家",但他本人对此并不高兴,"我这样没有多少学问的人都被称为思想家,台湾的知识分子太不用功了。"7月26日,本刊记者在香港与其进行了深入对话。  相似文献   

11.
戴玉 《南风窗》2014,(11):17-17
<正>《借此机会向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问好》,这是百度兖州贴吧的置顶帖。这个连名字都很难被念对的贴吧,近日被蜂拥而来的全国网友"爆吧",《兖州交警真孬种》成为多篇贴文的标题。一些网友还仿照警方口气留言道:"您的发言已经被我们记录……您的IP已经被我们锁定……我们即将对您进行抓捕。"事情的起因亦来自贴吧。兖州公安5月13日发微博称,兖州一网友因不满车被交警贴条,发帖骂交警"孬种","公然对人民警察进行侮辱,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被行政拘留5天。这一消息刺激了网民神经,兖州公安成为滥用公权力损害言论自由的反派。  相似文献   

12.
石勇 《南风窗》2012,(7):47-49
在制度安排上应该这样做:坚持用民主来驯服资本主义这驾脱缰野马;抑制经济不平等、政治不平等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和贫富悬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危机"这个词所描述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从2008年始到今天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困境,只是又一次激发并放大了其在19世纪就已经有的"会不会玩完"的焦虑。  相似文献   

13.
策划人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古人在《礼记》中提出的社会理想。如果不谈教育问题,"毒奶粉"事件是对"幼有所长"理想的直接打击;工厂倒闭、公司裁员是对"壮有所用"理想的直接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2011年5月26日在今天的中国,能听到各种声音。两会会场中代表、委员纵论国是,报纸杂志上不同思想交流探讨,新闻评论跟帖动辄上千条,近2亿网民随时写下140字微博……条条声轨,汇成合奏,呈现这个时代多元多样的复杂图景和蓬勃活力。  相似文献   

15.
叶雷 《南风窗》2011,(12):96-96
好奇心使然,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对"真相"充满了渴望。"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们,现在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首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想不明白;但公众更想不明白,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央企,本应在各方面都充当表率,但为什么总是和"垄断"、"腐败"、"推高房价"、"与民争利"等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呢?真相究竟是什么?在《央企真相》一书中,作者《、中国石油报》总编辑、副社长邱宝林,以他熟悉的石油石化行业发展为主脉,用央企改革过程中大量生动鲜活的故事,还原"新央企"的真实面目,解读央企改革重组的大命题,评述对当前存在纷  相似文献   

16.
甄静慧  钟智 《南风窗》2013,(21):83-85
"在我经办的案子里,90%的被告都来自社会底层。农民工被这个时代挟裹着来到城市,既没有办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基本的合法权益也无法得到保障,呼声很难被听见……这注定了无助的他们特别容易受到诱惑,沦为被害人或者被告。""犯罪不是最大的恶,滋生恶的土壤才是,而我是这片土壤的一部分。"杨斌说。她刚烈,网上很多人说她"呆在体制里骂体制",质疑她"作秀"。以往她会尖锐地反驳,后来是沉默。但这些都不作数。你只有静静坐在那里听她说,内在更幽深的部分才有可能打开。  相似文献   

17.
陈统奎 《南风窗》2011,(21):84-89
"我是一个音乐人,不是一个愤怒的抗议者,当社会里很少有人讲的时候,我出来讲一讲,在一个大家都拼命讲,拼命骂、对抗的时代,还需要我讲吗?我告诉自己,这个时候,写些好听一点的歌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18.
熊培云 《南风窗》2008,(10):52-53
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8%都属于18~24岁的青年,18~35岁年龄段之间的网民人数超过了60%。如果"爱国青年去捉奸"反映了这一代青年人的主流民意,这一现状无疑是值得忧虑的。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2010,(24)
<正>随着第三方部委的介入,360和QQ的纷争似乎正渐入尾声,也许360并不是赢家,但腾讯却绝对是输家。在腾讯做出让网民二选一的"艰难决定"之前,关注此事件的网民并不多,这个决定成了一道分水岭,其后是汹涌而至的网民。决定发布的当晚,天涯上一个关注二选一纷争的帖子,以一分钟翻4页的速度引爆网民的口水战。和以往口水战不太一样的是,这次其实算不上"战",因为观点几乎是一边倒。虽然可能有很多委屈和无奈,还有眼泪和不眠之夜,但是QQ并没有拿到一点同情分。对大部分网民来说,他们只是这些企业提供的技术的使用者,其实并不关注这些互联网企业背后的恩怨情仇,也弄不清技术上的谁是谁非,  相似文献   

20.
声音     
《南风窗》2014,(6):15-15
<正>1"我不怪那些网友。他们骂醒了我,让我意识到,现在群众和公务员这个群体之间的对立情绪有多严重。我们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公众形象了。"—何香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会员何香久因一份"建议给基层公务员涨工资"的提案在网上招来骂声一片,他这样回应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