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庭审功能的强化,特别是在强调当事人举证,实行按期直接开庭的情况下,庭审中出现许多新情况,对法官驾驭庭审活动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庭审中的法官行为也自然成为亟需剖析的课题。1.庭审中的法官行为的性质。庭审中的法官行为本质上属于法院在庭审阶段的诉讼行为的范畴。根据主体的不同,民事诉讼行为可分为法院诉讼行为、当事人诉讼行为、其他诉讼参与人诉讼行为三大类。民事诉讼过程实际上是三类诉讼行为汇集、连续的过程。虽然诉讼程序的开始与终结同当事人诉讼行为有密切关系,但在诉讼法律关系中,法院始终是居于主导地位,代…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异步审理方式作为新生事物,未经深入论证便直接应用于司法实践。该种审理方式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其优势体现为间断性一日或两日的审理安排,既不会侵害集中审理原则,又提高了庭审效率,其劣势体现为"交互式对话框"的交流方式侵害了言辞原则,其采自由发问和辩论的方式,违背了庭审中的法定顺序要求。以"异步"为核心构建的互联网审理方式仅能适用于案情简单的涉网民事案件,并应以规范出发型诉讼构造为基础。因案件简单,该审理方式中的法庭辩论采用书面审理,因法庭调查属于必要口头辩论,该审理方式中法庭调查只能采用"视频留言"方式。此外,庭审各阶段的第一轮陈述必须遵照诉讼责任承担主体先行陈述、对方当事人后置陈述的规则,在特定时限内设置适时提出攻击防御的诉讼义务,以保证互联网异步审理方式高效落实。  相似文献   

3.
法官在刑事庭审中承担“搭建庭审框架”和“调控庭审活动”两个部分的程序功能。这两部分的程序功能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从世界各国刑事庭审程序来看,法官现实的程序功能不尽相同。我国法官在刑事庭审中也承担了“搭建庭审框架”和“调控庭审活动”两部分的程序功能,并尽力在这两个部分的程序功能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目标即是顺应国际刑事诉讼发展的潮流 ,一改过去浓重的职权主义色彩 ,在吸收代表先进诉讼理念的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的基础上 ,实现法官、公诉人、被告人的角色转变 ,建立起法官居中裁判、控辩双方相衡对抗的控辩式庭审模式。改革之初 ,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曾寄予厚望 ,然而实践中经审慎观察 ,我们不难发现 ,相当地方的公诉庭审活动出现了向传统运行制度的回归或“复辟”。法官的庭前实体调查活动依然在进行 ,控辩双方相衡对抗的模式并未有效建立 ,尤其辩护方的作用并未得到充…  相似文献   

5.
为了实现诉讼的公正和效率的价值,我们对经济审判方式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采用一步到庭的审判方式审理经济纠纷案件。大体做法是:充分发挥庭审的作用,以法庭为中心进行审判活动,在法庭上,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举证、质证,法官当庭审查判断证据,依庭审查明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判决;判决书力求叙述事实清楚,  相似文献   

6.
落实庭审实质化是实现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标的关键,是对复杂刑事案件进行公正审判的必要条件。“顾雏军案”的再审纠错过程,体现了庭前会议制度的运用与直接言词审理原则的贯彻对于体系化构建庭审实质化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复杂刑事案件的公正审判带来了诸多有益启示。庭审实质化的实现,不仅需要完善庭前会议制度以及直接言词审理原则的相关制度,更需要刑事诉讼办案人员提升执业素养与办案理念。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正当化机制的转变过程中 ,对传统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造应当从诉讼程序和司法管理体制两个方面来进行。但当前法院系统的改革举措在这两个方面并没有很好的协调。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注意力转移到诉讼程序本身 ,探寻一种既能赋予纠纷处理结果正当性 ,又能限制法官恣意的程序展开机制。为此 ,就需要充实庭审过程 ,保障当事人对实体审理对象的决定权 ,落实庭审程序的基本程序保障 ,确立裁判形成过程的公开展示制度。  相似文献   

8.
庭审中心主义是保障法庭审判实质性和法院裁判中立性的关键原则,在此种审判模式下各诉讼主体才能够真正富有意义地参加到法庭审判中来。近年来,庭审中心主义在学界备受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也都提及对于庭审中心主义的贯彻和保障。但我们也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在现阶段贯彻和实施庭审中心主义仍面临很多问题,其中诉讼资源不足和法官综合素质不到位是最突出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以完善诉讼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法官诉讼能力为前提。  相似文献   

9.
庭审笔录是人民法院依法开庭审理各类诉讼案件时,由书记员当庭记栽全部法庭审理活动的文字材料."忠实性"是庭审笔录制作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笔录却无法忠实于事实真相,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庭审笔录"忠实性"的内涵、局限和对策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法庭审判中法官的语言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庭审是借助于语言这个媒介来完成的,法官完善的语言调控能力成为决定庭审质量的关键要素。本文从心理调适、自控、他控、视听控制、自控和他控的实现几个方面探讨辩论式审判方式中法官语言调控的理论与操作方法,它对于完善庭审职能,提高庭审质量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诉讼民主化科学进程对刑事庭审席位提出了重新设计与定位的必然要求。作了诉讼形态最完备的庭审,其席位改革要充分体现和满足诉讼活动的一般性质与“对薄公堂”的特殊要求,一要为实现审判活动的亲历性、形象性、直观性提供恰当便利的空间条件与视角场地,促进法庭各类信息完全流程与沟通,二是席位设计必须遵从形式与内容一致的原则,反映各诉讼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格局,达到本质与形式、外观与内部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2.
庭审实质化是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本质要求,实现庭审实质化必须完善量刑程序。我国量刑程序存在"重定罪轻量刑"的传统法律思维、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检察机关对法院量刑裁决具有较大影响力、未充分体现刑事辩护的价值等问题。需要将定罪量刑程序予以有效区分,对于被告人不认罪的案件确立完全独立的量刑程序。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拓宽量刑信息收集的渠道、用证据增强说明力,吸收被害人对量刑过程的参与、尽可能还原案件真相才能切实改变庭审虚化现象以期真正实现庭审实质化。  相似文献   

13.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对庭审方式作了重大的修改,由纠问式的庭审方式改为控辨式的庭审方式,由此,公诉人在庭审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加强,责任更大了,任务更重了,要求也更高了,在出庭公诉工作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正如张穹副检察长在高检院学习贯彻修改刑事诉讼法决定的电话会议上指出的:“由法官主审转换成公诉人讯问.由法官当庭核实证据转换成公诉人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当庭示证质证.增加了庭审中的抗带性,庭审的重心向公诉人偏…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先定后审”、拖延诉讼等现象,在民事诉讼实务界,出现了许多新观点,如:“弱化庭审前准备工作,强化开庭审理”、“推行一步到庭”、“起诉状一本主义”等。审理前准备程序有无存在价值?如有,应如何重构?这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不容回避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受不同的诉讼价值观的影响,其实质涉及民事诉讼目的是追求诉讼效益,抑或是诉讼公正;是追求实体公正,抑或是追求程序公正。一美国及日本居前程序简介美国的民事诉讼采典型的当事人主义模式。其民事诉讼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诉答程序(Pleading)、证据开示…  相似文献   

15.
优化简案简审制度,高效快捷审理民事案件,提高庭审质效,是现行繁简分流机制下解决简案简审制度面临困境的有效路径.细化分流标准,从诉讼标的额、案件性质、当事人的情况三个维度综合考量;实行"以法官依职权启动为主,以当事人合意选择适用为辅"的基本原则;改革审判结构,简案简审的合议庭由至少一名简案专审法官和审理普通案件的法官组成...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 ,专家证人这一概念在过去是立法上不确认、理论上不探讨、司法中不存在。而今我们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是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专业分工的更为明确 ,诉讼势必要涉及到各类科学技术、各种专业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 ,各种科学证据已成为诉讼中越来越广泛的定案依据 ,对我国的诉讼实践而言 ,庭审方式改革所突出的法庭质证与认证 ,对法官来说是对诉讼中各类证据的分析判断及对证据效力的认定 ,而法官不可能精通各类专门技术和专门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 ,专家证人这一问题已不可且无法回避。 1 998年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IP电话案”时一次…  相似文献   

17.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势在必行。就我国而言,诉讼模式采用当事人主义兼采职权主义更适合我国国情。新的民事诉讼法在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证明责任、当事人的处分权、二审审查范围、调解自愿原则及财产保全、先予执行、执行的发生和庭审方式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新的诉讼模式。新的诉讼模式有利于发挥庭审的功能,规范诉讼活动,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和审判质量;有利于树立人民法院的公正形象和司法审判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8.
“关系案”的含义可简单表述为“承办案件人与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存在直接、间接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关系,或承办人与案件本身有利害关系的案件”。如承办案件的法官是当事人亲朋好友,“关系案”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常为人们所忽略却同样具有严重危害的“关系案”,那就是法官与一方当事人的律师或非律师诉讼代理人。辩护人(以下统称律师)存在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特殊关系的案件。此类“关系案”近年来逐渐增多,不容忽视。本文将尝试探讨其形成并逐渐增多的原因及其危害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刑事庭审将日益呈现出两种互为补充的功能样态,即“实质化庭审”和“确认式庭审”。与“实质化庭审”迥然不同,“确认式庭审”的主要特质体现在,审理形式的简约性,裁判生成的即时性以及程序周期的精炼性,其形塑机理既在于前置条件的实体化,也在于审查对象的特定化,更在于裁判结论的耦合化趋势。“确认式庭审”的隐患根源在于,其无法对认罪认罚的自愿性和具结书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有效的审查,不仅可能导致自愿认罪认罚的被告人无法得到应有的从宽处理,也有可能发生量刑结果畸轻畸重的情况,甚至还会增大刑事误判的风险。因而,需要立足于审、控、辩三个维度,对“确认式庭审”进行继续优化。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举证责任制度在举证责任分担、防止“诉讼突袭”和证人作证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影响了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加强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设立举证时限制度以防止“诉讼突袭”、完善证人作证制度以促进证人积极参与庭审活动,是完善我国举证责任制度、推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