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代诗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张力"这个概念,但有些想法和论述已经触及了张力论的实质,甚至很多诗人已经有意识用一些技巧来营造诗学领域的最大张力。"象"与"象外之象"艺术手法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引入西方文论中的张力理论,对意境的生成作一些新的探索。认为:"象"与"境"、"象"与"象外之象"之间的张力是意境生成的必要条件。在文本内部,"象"与"境"之间的张力大小和作者在文本中营造的"潜意境"的有无息息相关;在作者——文本——读者这个系统中,发生在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象"与"象外之象"的张力也制约着意境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在整部《论语》的百有九次之"仁"中,"不知仁",或者与之相近的表达——"未知仁",总共出现了六次。在孔子的语境中,"不知仁"或者"未知仁"有两个层面的意涵:一是,"不是真的‘不知’,只是否定的另一方式";二是,"仁"在本体上是不可知的,也是不可测的,"仁"还具有形而上的道体属性。剖析"不知仁"这第二个层面的意涵,使我们解决了《论语》中孔子讲"仁"百有九次而又"罕言"(《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这一内在矛盾。孔子于"仁"采取这一界说方式,主要是由其对于具有形而上道体意味的范畴付诸"阙如"而加以体认的认知模式所致。  相似文献   

4.
《周易》象数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有先天相似之处,本文以中国书画为代表来尝试说明中国艺术和象数的密切关系。《周易》象数跟中国书画的渊源,第一体现在书画的起源和《周易》卦象有不解之缘,第二体现在“观物取象”、“阴阳”、“玩”等“易”之精神对中国书画意识的深刻渗透,第三体现在历代书画家及其书画理论对“易理”、“易数”审美境界之追求。  相似文献   

5.
中华道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信”、“仁”等许多优秀传统。这些优秀传统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应创造各种条件,真正发挥好“信”、“仁”等优秀传统道德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6.
曹静  吕锡琛 《求索》2012,(4):203-204
孙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系统总结了前人丰富的作战经验,探讨了如何取胜的各种战术,发现了许多有关战争的客观规律,其军事理论中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受儒家思想熏陶,《孙子兵法》中仁的伦理内容十分丰富,是构成孙子哲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鲁烟 《现代领导》2002,(8):44-44
如果没有拿破仑三世,也许就不会有印象主义画派,也不会有莫内、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薛斯勒、特加等一代大师,雕刻领域的印象派代表罗丹会不会有今日之光辉也可能是个问号。印象主义是欧洲绘画史上的一场改革,大概没有人会怀疑.  相似文献   

8.
儒家圣人之教,千言万语,讲的都是一个根本道理,即把人教化成具有爱的情感,恪守礼仪,孝悌忠信,崇德好学,知命乐天,达到道德理性自觉的人。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字即"道"或"仁"。"仁"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和社会伦理责任之所以可能的生命意志和情感基础,此种"内在的善"需要在生命实践中不断完善。从道德人本主义出发,一个具备了人的形骸的自然状态的人要成为道德意义上的理想的人,需要经过后天实践与考验,"成人"的最高成就即"成仁",它蕴藉于一种至诚恻怛的生命情感和执礼守中的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9.
在《心体与性体》一书中,牟宗三认为宋、明儒的“道德理性”有三层含义,即:由“践仁知天”对应一个圣者的生命人格而一起顿时接触到的道德性之严整而纯粹的意义;由第一层含义同时“充其极”,因宇宙情怀而达致其形上意义;同时即在“践仁尽性”的工夫中,表现此既独一无二又异地而皆然的道德性。他并主张,其中的第一层含义即能融摄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所说的一切,亦即“践仁知天”即具有“截断众流”的能力。牟宗三并没有解决“践仁知天”如何“截断众流”,本文主旨即在对此作出解答。  相似文献   

10.
柳哲 《协商论坛》2016,(6):56-57
1900年6月26日,我国杰出的文化大师、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出生在浙江省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属兰溪市梅江镇),1972年7月23日,他在澳门含恨病逝.他一生扑朔迷离,富于传奇,著作等身,成就卓著.曹聚仁曾批评学者刘大杰时,曾写过一篇杂文《标点三不朽》,我借题发挥,来说说曹聚仁的“三不朽”,算作深切缅怀!  相似文献   

11.
王积龙 《人民论坛》2022,(2):114-118
"一路象北"在海内外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在国家形象上反映出气候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地缘政治理念;在叙事结构上遵循群落关系逻辑以消解宣传的特征,以内在价值取代经济价值的冲突模式、以物种多样性的多角度叙事来突破单一视点的叙事模式;在审美上以荒野审美反对消费美学、以万物有灵来体现动物保护主义美学。从而能够在真善美方面全面突破对外传播中理论内卷的困境,深深打动海外读者的心灵,成为"最出色国家宣传片"。  相似文献   

12.
王洪霞 《前沿》2013,(14):45-48
从易学发展史方面来说,胡瑗不仅在象数易学的继承和发展上有所成就,在义理易学的开拓上也功不可没。他有志于恢复经学对国家政教的思想引领地位,看重经学的基本精神对国家政教的规范与引导。但他又清醒地意识到汉代经学的弊端,对汉代不断走向极端的象数易学也进行了扬弃,并试图恢复士阶层价值理性意识之自觉来代替宗教神学之精神,卦气说的重建就是一个重特征。胡瑗的易学诠释原则与方法对包括程颐在内的后世易学家深有影响。从经学到理学的文化转型角度来说,胡瑗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唐天勇  贺争平 《传承》2011,(5):65-67
仁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孟都崇尚仁,认为仁是忧愁之不染,是精神之安宅。通过实践仁德,即以爱人求仁,以克己复礼为仁,以忠恕之道近仁,以慎言好学亲仁,提高自身修养与提升仁德境界,为当今由于追求物欲而致内心之空虚迷惘提供安立处所与精神支撑,从而挺立与实现人的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4.
焦俊霞 《求索》2008,(8):204-205
对于尧舜禅让制时期的天下为公和“病一人而利天下”的思想,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中有自己的一家之言。尧的“其仁如天”可以“合和万国”;“病一人而利天下”则让我们看到了禅让制和世袭制的本质区别;“其仁如天,合和万国”则反映了司马迁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崇德重仁"体现了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体现了儒家在道德教育中的情感理念。21世纪,我们的道德教育建设面临着诸多困境,重新反思儒家"崇德重仁"的思想,对于走出这些困境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大体如下: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是心之本体;四是仁是道德规范之总纲。本文旨在探讨“仁”范畴的结构与内涵,以加深对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这一重要理念真实意蕴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7.
"仁"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的象征,具有爱人的精髓、处事的准则、为人的学问、美德的凝聚等意涵特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伦理道德建设的精神资源,解决人文危机的有效途径,民族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必须增强其认同,提高其自觉,加强其修养,规范其行为。  相似文献   

18.
华军 《长白学刊》2013,(3):28-31
由孔子发展出来的仁学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孔子那里,作为儒家理想道德人格基准的仁与人的具体德性品质和才性品质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即仁必藉后者方能显现自身,而后者亦必依仁方能成全自身。在此基础上,儒家道德成就乃表现为一个个逐次发展的阶级,其道德境界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此一理解有助于人们深入领会儒家道德思想的系统性,避免极端化认识。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很重要,也很尴尬。说孔子重要,是因为后人谈论中国文化,总离不开一个“儒”字。既说到“儒”,就离不开孔子。从儒家文化内部的演变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原儒”,还是后来标榜儒家文化理念却与“原儒”渐行渐远的理学家们,也都离不开孔子这位儒家文化的祖师爷。  相似文献   

20.
被告人宇仁录,男,1962年5月25日出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原系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曾任中国民用航空局(原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人事科教司司长。2010年2月10日,因涉嫌受贿罪被逮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