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丰安 《新视野》2023,(5):99-104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提出的新课题。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面临四方面的问题与挑战: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面临新的压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仍然任重道远;实现“双碳”目标面临多重挑战;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形势更趋复杂。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点路径包括:深入推进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能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2.
黄敏 《前线》2022,(1):12-1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出发,按照美的规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与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思想一脉相承,体现出求生态之真、致生态之善和臻生态之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认识而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在理论、实践、历史三重维度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但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仍面临着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法律法规尚存短板、思想认识偏差等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应赓续探索生态文明践行路径,从自然、社会以及二者的互联发展层面寻求实现共生大业的纾解之道,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郑继江 《理论学刊》2020,(6):122-131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我国的现代化予以定位,是对新中国现代化历程认识的一次新飞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和使命担当,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其丰富的文化内蕴和深厚的实践基础,是对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反映。探究其生成机理,对于指导我们认识新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实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乡域县青德乡仲德村位于县城以南,气候适宜,素有全县“粮仓”的美誉。这里风景迷人,座座向色藏房犹如朵朵白牡丹绽放在田间地头,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棵棵参天大树和条条通村公路点缀其间。  相似文献   

6.
林震 《前线》2022,(11):116-11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生态文明专章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绿环生碳”四大举措,致力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期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叠加的崭新时代,集体主义也需要适应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而发展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类文明形态的新集体主义,即生态集体主义。作为生态文明时代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一种新的历史形态,生态集体主义既承续了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精髓,又适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的新的伦理诉求,不断增强人民认同和践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历史自觉与历史主动精神。新时代生态集体主义的培育与践行,需要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这三个维度进行。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本质是绿色现代化。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立健全现代化的绿色经济体系;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历史经验总结与反思的新现代化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习近平生态共同体理念的核心部分,也是生态领域贯彻人民至上原则的体现。21世纪是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和健全制度与法治体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夯实科技、人才基础,提供动力与智力保障,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继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之后,第一次系统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时间表。这一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宏伟日标,必将极大地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把中国带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1.
钟章文 《世纪桥》2015,(2):39-40
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不断,现在更是出现了生态危机,我们迫切需要寻得一条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只谈和谐,不讲斗争,认为斗争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加以扬弃。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就是一部斗争史,斗争是一条使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谐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王初根  潘程兆 《求实》2005,1(10):4-7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他们关于人“离不开自然的手”;人类“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统治自然界;“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等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领会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重大意义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逐渐探索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其内涵是实现社会与自然界永续发展,保护自然财富和创造经济财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现代化道路。它遵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思维模式,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遵循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生态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的绿色发展是展现中国形象的发力点,合理调控自然与人的现代化相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程中,继续丰富其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探讨其生态内涵、生态遵循和生态意义,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特点,明确生态化与现代化相统一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何瑾  丰鹏  柏汇崧 《世纪桥》2010,(23):42-43
纵观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发展的理解,人类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从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现在大力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发展观之演变的论述,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重大意义,初步探讨我国实现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绿色发展起因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境况,生发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内生性生态需要,致力于化解持续加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是符合“时”与“势”的现实选择。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表达上延展、丰盈绿色发展理念,在实践推进上全面部署、全面改革、全面展开绿色发展行动,由此带来了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此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绿色战略引领、绿色制度保障、绿色经济联动、绿色科技驱动的“绿色”宝贵经验,为新征程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标示了前进方向,为全球人类生态文明形态的扩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6.
建设海绵城市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举措,也是对人类城市文明发展的现实回应。作为我国城市绿色发展的新型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和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基础上,追求城市生态—生命一体化高品质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下的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需要,也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现实要求。为此,要从人与自然、人与城市、自然与城市的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的本质意蕴出发,凸显人与自然及城市整体共融、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辩证统一、区域发展与全球发展互促共进的价值追求,并在理念认知、体制机制建设、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合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邵欣怡 《世纪桥》2024,(4):16-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章主要从理论、历史、现实三重视角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成逻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质的探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弘扬、对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积极成果的承继、对西方国家生态现代化内在缺陷的反思。中国目前还面临着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困境,因此,要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普及,才能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建成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价值博弈体现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冲突和契合的关系。远古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将自然世界"附魅",具有朴素的"自然价值"思想萌芽。近现代,人的价值的过度膨胀,"世界"被"祛魅","自然价值"被淡化为外在的工具价值,由此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分裂乃至对立。必须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范式,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价值的"双赢博弈"。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就是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生成于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与超越,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理论逻辑,是缓解资源、环境与生态压力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的重要价值,就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与传统发展方式的范式超越,走出了生态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以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价值立场,绿色发展致力于破解优美生态供需矛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需要,有力回应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时代呼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根本指导,正确处理“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完善绿色制度体系,科学规划战略路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铭霞 《理论学刊》2001,1(2):40-42
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其现实发展为 :人与自然的原始的内在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外在的冲突对立→更高层次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