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闫新新 《前沿》2011,(1):185-187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丰富,为了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与保护,可以将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创造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确保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只能临终关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在传承和开发名义下造成的文化破坏,这两个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乎成为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的矛盾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实际上不可能单纯以“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的标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假如不承认那些从农耕和游牧时代流传下来的乡土文化传统可以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继续转换生成,不承认通过空间转换和发展了的各种文化传统可以为当代文化生态的良性化建设做出贡献,那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中所提出的使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就成为空谈,所要促进的文化多样性就只好被解释为博物馆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就只能是对民间文化传统的临终关怀和挽歌。  相似文献   

3.
董国皇 《前沿》2011,(3):161-163
海南黎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的消亡,因此,抢救和保护黎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紧迫。本文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提出了推进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出现“原生态”保护与利用的呼声,本文探讨了原生态的定义及其与原真性的关系,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意义上的生态形式划分更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关中影戏为例,可从自身形态、环境形态和适应形态上将其划分为原生态、次生态和新生态,不同生态形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原生态着重于保存;次生态着重于保护;新生态着重于利用.  相似文献   

5.
文井 《人大论坛》2009,(10):26-27
9月4日,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汇报会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世礼的主持下召开。较为特别的是,无论作为听取方的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启智为组长的调研组一行,还是作为汇报方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谢庆生等,在各自的发言中都不谋而合地“安排”了“讨论请教”这一环节。正是这一环节,使又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观点浮出水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仅靠“公权”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6.
《协商论坛》2022,(3):14-15
"黄河宁,天下平." 自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19年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何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怎么讲好黄河故事?全国两会期间,住豫全国政协委员们从厚重文化和生态底色两方面建言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相似文献   

7.
谷继建 《前沿》2009,(2):197-200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多集中在立法、政策、措施甚至开发等方面,但针对非物质文化保护过程中的细节还不够明朗,尤其是多集中在正式制度领域,然而非正式制度中的一些概念与非物质文化的内容既交叉又交错,其“合”与“分”的交互关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与众不同的特色之处。  相似文献   

8.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散性与生存困难性,使得对其的保护和发展都依赖于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城市旅游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政府要以城市文化主题的多样性为发展目标,构建网络生态、旅游生态的文化生存生态,注重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9.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旅游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和展示的窗口,加强了保护资金的力度,培养了群众基础的同时,如果开发不当,其商业性质又可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扭曲变形。少数民族歌舞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指出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应通过加强立法工作、理顺部门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推进产业化等行政管理措施,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旅游开发,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是什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旅游价值、面临的现状以及开发的意义三个方面来回答。  相似文献   

11.
温雯  赵梦笛 《理论月刊》2022,(10):89-99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革新与广泛使用,数字化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延续、焕发生命力的必然选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经历了“入库”“上线”“在场”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形态、传播、体验于一体的数字化特征,并日益显现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场景态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场景包括保护与传承场景、创作与转化场景以及传播与体验场景,未来应加快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和智能技术研发,推动数字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善以传承人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创体系,构建“全景式”“体验型”“立体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场景。  相似文献   

12.
李昭阳 《前进》2023,(3):55-5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研究挖掘、继承弘扬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相似文献   

13.
陈炜  唐景薇 《前沿》2010,(15):142-149
文章概述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并在分析三江地区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研所获取的资料及相关文献资料,详尽论述了旅游开发在当地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期对当前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若干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深入开展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促进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传承,更好地服务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海口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到海口市群众艺术馆、龙华区骑楼老街等地现场调研,并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称“新疆”)考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15.
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引起重视、提高认识、科学管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现予公布。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3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318号)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民间自觉及引导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涛 《前沿》2009,(5):82-85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和乡村域市化过程中加快失落的背景下,民众的主体性、民众的文化自觉、民间力量的热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生效)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①《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7年生效)则在其序言中阐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意义:“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以及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印发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明确了“深挖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进一步维护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促进黄河文化的创新应用与传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等内容。阐释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升黄河文化国内国际影响力都离不开符合新时代话语体系和受众偏好的传播路径建构。因此从分析数字时代的传播新趋势和黄河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从受众习惯变化、数字技术发展、话语体系建构、国际交流创新、复合人才培养等维度提出创新路径,可以为创新黄河文化传播路径、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20.
刘慧群 《求索》2010,(3):78-80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生存和延续的实质是在文化的流动中与其生境进行自适应和发展的过程,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需要撕裂“原生态文化”的框套,把文化遗产放入流动的民族生境中进行适应,也就要保护其生存环境,即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建立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构建社区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体系及构建大学教育的非物质文化生态发展体系是值得关注的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