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生育主体,女性对生育疼痛的认知,代表着她对自我与外在的理解和处理。当女性介入历史文本的书写,这种独特深刻的性别体验必然成为她们思考和表达的基点。女性文本在孕育这一偶然个体生活事件中对性别角色的体验式叙事,让我们看到女性从无意识的生育工具到主动的生命创造主体的巨大变化;生育体验与女性主体意识、生命意识觉醒之间的互动关系。女性只有获得精神的解放,在人格心理上真正独立,才能以人的立场而不是女人的立场穿越疼痛之门,成为健全的人的母亲。  相似文献   

2.
虽被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称为“戏作”,小说《奥兰多》却因与文学传统的对话,可以被视为一部经过激进改写的英国文学编年史.作为伍尔夫唯一一部拥有乌托邦结局的长篇小说,它对男性中心的文学史叙述的质疑、对“时代精神”束缚女性创造力的反思乃至双性互补写作理想的提出,为读者领会伍尔夫的自由写作梦想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游戏与文学的关系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如几何游戏《纪念碑谷》中角色的设定、情节的建构以及文学意象的运用就体现了游戏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电子游戏的形式下,《纪念碑谷》包含一系列如“英雄”“乌鸦”“成长”“循环”“水”“梦”等文学意象,游戏与文学构成了内容上的联系。探究这一关系,寻找电子游戏与文学的契合点,分析游戏蕴含的文学意义,让游戏成为文学的载体,有效发挥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邓琳娜 《求索》2010,(7):211-213
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提高了,但她们面临的困惑与无奈也更趋向复杂。于是,现代女性在新的困境中对自我追求的执著和对生命的细腻体验也成为现代作家创作的主题。这在莱辛的女性主义小说中便得到了突出反映。本文通过对比莱辛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小说,对照莱辛创作早、中、后期三部重要女性题材小说《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简·萨默斯的日记》的发展性阅读,考察20世纪英国现代女性对自我身份、自由和爱的追求。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莱辛对女性经验的把握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感悟生命的本质,追寻生命的意义,其作品中的理想主义也为现代人追求自我,改善社会提供了一条积极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邵艳平  宿久高 《求索》2013,(10):134-136,255
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不仅包括时间上的纵向置换,也包括空间上的横向置换。就空间向度而言,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特定的文化、社会规范的影响都使得原型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中国文学原型在日本文学中的置换变形,说明了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相通之处的同时,其民族情感和深层文化却迥然有异。这反映了文学原型的置换变形相互联系又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原型是古已有之的既定叙事模式,原型的重现能够获得民众的认同;另一方面,受制于集体无意识的深层制约,原型又不断地被置换变形。  相似文献   

6.
马硕 《岭南学刊》2015,(1):126-128
《红日》是十七年文学中很受瞩目的一部作品。在当时又红又专的政治背景下,《红日》跳出了普遍描写模式的局限,以孟良崮战役为线索,有血有肉的刻画出了刘胜、石东根等英雄人物,饱含着作者的真实感情。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文本描写让我们重新领略了红色文学的魅力,其在当下文学中的独特吸引力是:在信念和信仰中重生,人物内在感情的冲击,英雄性格多重性的鲜明展现。  相似文献   

7.
《妇女时报》的编辑者自觉地大规模刊登女性照片,这在女性报刊史上尚属首次。这些女性摄影形象展现了清末民初上海中上层社会女性的现代生活方式、人生理想和性别观念。她们既是现代性进程的产物,又借助于媒介的构建作用而反作用于女性群体本身。她们以其过渡时期特有的矛盾特质,标志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开辟了现代女性视觉形象的第一个阶段。从此,围绕女性形象的视觉文化进入了现代时期。  相似文献   

8.
王玲 《求索》2012,(12):137-139
学界对《左传》中的女性多有述及,但对《左传》中的鲁国女性却尚未有人研究。《左传》中的二十七位鲁国女性几乎无一例外地陷入悲剧命运,究其悲剧根源,则在于鲁国封建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在于她们对宗法伦理观念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9.
《求索》2007,(9):187-189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认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这种文学思潮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著名童话《小王子》是第一个从空间运动和向宇宙追问的崭新纬度来探索人生的现实处境与追求人类终极理想的作品,本文以此作为个案,从存在主义哲学观下创作者的身份追寻、现世社会的精神隐喻与文本呈示的荒缪世界,作者创作的动因探析以及童话书写的理由与存在主义哲学观的高度契合等四个方面来深入剖析存在主义哲学对于当下生活的启迪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平安女性日记文学是日本平安时代的中下层贵族女性,用当时带有女性身份象征的文字即平假名,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的真实记录和告白。其日记记录的特点和作者对自身情感的披露,使这些作品兼备了文学研究和史料参考的价值。平安女性日记文学的出现和发展,是在平安时代文化繁荣的大环境下展开的,与该时代女性文学的兴盛、日记到日记文学的演变及发展等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1.
魔幻现实主义与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为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百年孤独》为例,从文学的“现实性”和“真实性”、小说的时间处理艺术、小说的史诗性三个方面,探讨了马尔克斯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对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母训是《清代朱卷集成》中一个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部分考生在"慈训"中记录了自己的家训和家庭情况,描绘了母亲教育子辈的过程。考生将母辈训示写入个人履历,充分体现了女性在科举启蒙阶段的重要作用,也折射出清代贞节观念下抚孤教子的普遍现实。文人们通过课子图等方式表达对母辈的怀念,以另一种方式展现科举时代下女性的家庭生活和社会角色,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女性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女性文学对爱情有着唯美的永恒追求 ,催动着爱情“女神”的诞生 ,也在追求之中得不到理解而进入“私人化”空间进行性爱原欲的过度张扬 ,“女神”顿时回归为“女人”,而女权主义文学思潮始终伴随这一过程 ,使女神“再生”又“消失”。2 0世纪女性文学开拓了张扬女性意识的多个维度 ,却需新世纪的新的整合 ,实现女性书写性别意识张扬与女权主义的新超越 ,在多角度、多层面上进行文学的深度掘进 ,以朝向人的价值全面实现的方向 ,开辟一个更加深彻的“言说”空间  相似文献   

14.
在《阿格尼丝·格雷》中,安妮·勃朗特以女性布道者行文,从牧师的布道内容、布道方式和个人品质三个角度,批判了体制宗教的代表人物海特菲尔德,赞赏和支持了传播福音主义的韦斯顿牧师。安妮·勃朗特借助这部小说,以女性布道者的身份,阐述了女性个人的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批判了传统维多利亚社会中的男权体制宗教,体现了安妮·勃朗特独特的女性宗教观。  相似文献   

15.
姜波 《学习与实践》2009,(6):143-147
颜回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没有著述、没有功德,却被人们尊称为“复圣”,这似乎有些“名不副实”,但是通过对《论语》、《庄子》中颜回形象的对照发现,这一礼遇是得当的。颜回的“好学”精神、杰出的政治思想以及“颜乐”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儒道这两篇经典关于颜回形象的记载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道家经典《庄子》对颜回的记载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尼克·奈特认为,李达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声望,取决于《社会学大纲》所呈现出的博学。奈特站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认为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以苏联哲学为模型,论述主题与方式都与苏联哲学的维度与框架相似,是苏联正统哲学对李达哲学思想影响的有力证据。奈特的论述驳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异端"的观点,但他对《社会学大纲》正统性认可的同时,过于强调权力对真理的正统性解读,忽视了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中国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豹变》与《我们的时代》都是有生命意识贯穿始终的短篇循环体小说。在现代主义视野下,二者的生命意识同中有异:同样是在向死而生中追寻生命的价值,木心作品的主人公们是柔中带刚的名优,海明威作品的主人公们则是一群刚毅、血性的硬汉;在面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时,木心用诗性智慧驻足追索,海明威用行动奋力抗争。他们的生命意识书写在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同时,为现代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高房价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它意味着对于主体的召唤与规训,并生产出一种不断自我改造最终分裂到将情感、身体资本化的依附性的新人.这种新政治经济关系的出现,异化了劳动的意义,粉碎了通过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想象.  相似文献   

19.
周敏  卢武 《青年探索》2020,(4):40-48
文化自信,就是国家之宝藏,民族之宝藏,人民之宝藏。在影视文化传播视域下,如何让当代青年接受并传承这些"宝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年轻化"的视角切入,分析《国家宝藏》的叙事形态、叙事内容与传播方式,总结《国家宝藏》年轻化的成功因素;另外,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解构传统文化年轻化的价值,以彰显传统文化年轻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年轻化是一个重要命题,敏锐抓住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用生动活泼的影视语言去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心中活起来,在当代社会传承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方式,面向青少年以动画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领风者》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与青少年青春天性""匹配"与"合拍"的大胆尝试,它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半结构访谈与弹幕分析,研究探讨了青少年对《领风者》的认同度及其对马克思大众化传播的启示。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观看《领风者》,青少年既真切地感受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又深刻地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进而产生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但是,制作不够精良、理论解说不深入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对《领风者》的接受程度。因此,对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必须要精准选择适合青少年的传播内容,要参照青年亚文化构建富有亲和力的话语体系,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载体的时代感和交互性,打造"寓教于乐"的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