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庭学 《世纪桥》2012,(5):46-48
爱德华.W.萨义德是世界公认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之一,他在《东方学》与《文化与帝国主义》等著作中通过分析、解读福楼拜、康拉德等人的一系列著名理论著作、历史书籍以及小说来批判本质主义的文化观。在批判本质主义文化的同时他也建构并展现了自己的反本质的文化观,主张文化应当是异质的、多元的、包容的混成体。萨义德的这种文化观对于揭露和抵抗以西方支配东方为主的各种文化霸权有着重要的意义,给人们理解历史、认识社会等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也存在如未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种种缺陷。  相似文献   

2.
<正>文化观是人民对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的基本认识和总体态度。研究习近平文化观的思想内核和深刻内涵,了解习近平文化观产生的理论和实践渊源,把握习近平文化观的精神实质和当代意蕴,对当前我国社会各界深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系列论述内容翔实、逻辑严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历史依据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有机融合,构成了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其主体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两创”的科学内涵、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劲的文化支撑,具有重大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弘扬优秀传统: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的重要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的文化思想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继承、丰富和发展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文化方针和政策 ,进一步把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有机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强调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并结合时代精神和新的实践 ,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突出强调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文化观 ,是用新的论断和阐释所形成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新儒学运动精心构建新儒学理论体系,践行自由讲学精神,同时还实验社会改良的政治理想,因而从总体上看,现代新儒家是一种学术派别、学术思潮,但又不单纯是学术思潮,它同时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新儒学运动在文化观及如何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学理分歧。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新儒学运动的唯心主义实质开展学术批判,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同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上也存在某种程度的教条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
戴木才 《前线》2022,(6):4-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把握文化形态的精神实质与内在逻辑的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唯物史观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采取了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不断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对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7.
冯军胜 《实践》2005,(10):40-41
为了加强对草原文化的研究,我区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 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课题公开招标,并于2005年7月中旬在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召开了“首届中国草原文化研究高层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旨就是引导学术界和理论界对草原文化以及有 关草原文化研究等问题开展更加广泛的交流与探讨。来自中国 社科院、北京大学、内蒙古社科院等部门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就 草原文化的源流、内涵、价值以及草原文化研究的意义等六个 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把祖国各民族所拥有的各具特色的 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才是完整的中华文化;只有从总体 上把握中华文化形态的文化观,才是科学的文化观。草原文化 研究是中华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 要的学术价值和深刻的理论意义。 深入进行草原文化研究,认真总结民族文化产生、发展、繁  相似文献   

8.
李庆刚 《唯实》2009,(4):41-43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中旬在无锡召开。会议围绕改革开放30年历史,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的建设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其研讨主要内容综述如下:关于改革开放的缘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历史阶段和历史经验;关于30年来理论创新、党建制度创新问题;对30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转型、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苏南模式”的探讨等等。  相似文献   

9.
张朋 《理论学刊》2013,(2):112-116
在新自由主义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对"文化是人类整体生活方式"这一传统价值观的考古式剖析,托尼·本内特建构了治理性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将文化看作一个社会的治理领域,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的工具。治理性文化观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应用表现在:一是从文化研究的维度引入文化政策考量,关注文化运行的制度设计;二是透析文化机构的政治理性,增加文化机构的社会效用;三是呼吁知识分子放弃单纯的批判立场,实现批判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双重结合。治理性文化观为当代文化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和范式。  相似文献   

10.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从“天人合一、和合包容”到“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其哲学思想;从“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到“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其价值意蕴;从“仁义忠信”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体现了其道德情怀;从“德刑相辅、儒法并用”到“全面依法治国”蕴含着其法治思想;从“继承、挖掘、阐发”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了其实践活力。从哲学、价值、道德、法治、实践五个层面,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对于凝聚共识、形成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来看,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通性,又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补性;二是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形式上的结合,又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的结合;三、既重视革命文化传统,又重视治理文化传统;四、既重视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又重视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新型文化观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是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研究文化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对近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科学总结和创新发展。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对国外文化的开放性之高度统一,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升到全新境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化发展繁荣中愈益彰显其真理品格与历史意义。这不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发展,也是对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随后学界对党内政治文化这一命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的学者从阿尔蒙德政治文化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内政治文化相关论述、党内政治文化发展历史以及相关问题的实践调研等角度出发研究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有的学者从价值性、实践性、民族性的角度研究了党内政治文化的特征;有的学者以党内政治文化内涵、政党文化为线索研究了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有的学者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现实意义、理论价值等角度研究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意义;有的学者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继承传统文化、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党性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制度建设等角度研究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途径。国内的党内政治文化研究呈现出研究内容具体化、研究载体多样化和研究视角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在具体层面上还有所不足,学界仍需努力丰富研究视角的多元性,提升党内政治文化研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与启蒙关系问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研究课题;马克思既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儿子,又是启蒙的尖锐批判者。他批判了启蒙的阶级立场及其“应当”逻辑,吸收转化了其人道理想;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批判,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使在启蒙那里陷入乌托邦的人道理想具有了现实可能。马克思哲学是一种超越现代性的现代性哲学。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针对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公开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重要讲话,形成了理论完备、实践导向性强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内涵丰富、立意高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准确把握其内涵,对于科学认识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为人民服务”是对“民本”思想质的飞跃;“以人为本”的提出,标志中华民族政治理性的进一步升华。应该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明确“以人为本”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在实践中正确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不少学者就如何开发、利用传统文化,把它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问题进行了探究。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及路径选择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表现为缺乏微观的、深入的研究。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全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加强微观研究,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观念、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结合群体特点,研究如何利用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异常活跃、值得高度警惕的错误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论调的批判,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包涵坚持唯物史观,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史观本质;坚持整体性历史观,反对割裂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坚持人民史观,反对英雄史观;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批判和抵制“全盘西化”;坚持挖掘历史价值,反对“历史虚无论”等五个方面。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有理有力地批判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关于发展的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从总体上看,其科学发展观思想在以下五个方面体现的最为明显:提出《论十大关系》,谋求总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双百”方针,意求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追求社会领域内的以人为本发展;提出民主集中制的公式与目标,图求政治领域内的协调和以人为本发展;提出一系列和平外交的战略策略思想,以求实现国际领域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12,(16):63
这句话是1956年4月党中央在讨论十大关系的过程中,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简称“双百”方针。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