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杰 《时事报告》2004,(3):8-11
在我国外交工作布局中,周边外交居首位。党的十六大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贯彻好这一方针,就要把“睦邻、安邻、富邻”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地开拓周边,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理念的创新发展,"亲、诚、惠、容"外交理念体现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价值追求。这些理念既源自悠久的中国传统价值,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子问题,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叶海林 《半月谈》2020,(3):86-8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这是对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一外交方针对于引领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扩展国家利益和发展空间,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周边外交战略变化史可分为"革命外交"与"和平外交"两大阶段。周边外交战略形成主要由国家发展总战略特别是国内发展总战略决定,另外国际格局和周边国际形势特别是安全形势也有重要影响。自冷战起源开始,美国在中国周边国际环境中产生重大作用,影响着我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实施及效果。  相似文献   

5.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不断发展,利益融合日益加深。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睦邻友好,建设和谐周边,面临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周边关系上提出的“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国际法的运用、创新和发展。在“三邻”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呈现良性发展趋势,中国外交也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周边外交战略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提出的.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睦邻友好原则为核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全方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它的实施在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关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为当前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及推行的"和平崛起"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郭渊  王静 《长白学刊》2005,(1):94-98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深刻地影响着明代对周边国家的外交行为,主要体现在重邻倚邻,亲仁善邻;强基固本,以德服邻;避战慎战,宁边安邻;礼义为先,厚往薄来;恩威并重,怀柔羁縻.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睦邻政策,是今天中国政府所推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政策的重要源泉和理论基础之一,对思考我国未来的周边安全战略不乏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手段,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一个重要目标。命运共同体与本地区长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本身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这是继2013年10月在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要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周边外交方针,与周边国家共存共荣,互惠互赢。因此,立足东亚,积极推进新东亚区域主义,真正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中国外交的首要选择。随着东亚合作的深化,东亚经济圈已然形成,新东亚区域主义已成为东亚各国共识。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外交工作布局中,周边外交居首位。这是因为,从政治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从经济上看,周边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从安全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因此,巩固睦邻友好,促进共同发展,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优先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效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与东盟达成区域性自由贸易安排,对东亚的经济合作进程乃至亚太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应与亚太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和平发展的战略才能实现.依据中国目前所处地缘政治情势,我国应推行全方位睦邻、富邻、安邻外交,逐步巩固和扩大一个稳定繁荣的周边战略依托带.东南亚地区是我国应当重点经营的地区,与东盟关系的进展直接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3.
李巧 《湖北社会科学》2005,1(5):116-1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与时俱进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在新安全观指导下的新型国家战略。其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在实践中该战略被赋予全局性、灵活性、机制化等特点。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周边事务充满复杂的理论内涵。韬光养晦求发展,把握机遇谋和平,是中国未来周边外交的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14.
张红霞 《前沿》2004,1(11):241-245
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与时俱进的集体智慧结晶 ,是在新安全观指导下的新型国家战略。其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 ,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在实践中该战略被赋予全局性、灵活性、机制化等特点。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周边事务充满复杂的理论内涵。韬光养晦求发展 ,把握机遇谋和平 ,是中国未来周边外交的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15.
2005年中国外交的一个最大背景是中国自身的日益崛起。2005年,中 国外交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加强,“中国因素”日益深刻影响着国际格局与各 国外交。 和平崛起背景下的中国大外交 2005年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 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战略部署,在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 家外交和多边外交四大领域积极主动,取得了新成就。  相似文献   

16.
寰宇     
《群众》2018,(10)
正中国周边外交引发世界关注近期,中国一系列周边外交引发世界广泛关注,包括"习金会""习莫会",国家总理李克强先后正式访问印度尼西亚、出席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庆祝活动、出席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等。有媒体指出,作为推动地区和全球增长的主要力量,一个更加开放和日益富强的中国对周边国家而言,意味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更多的地区公共产品,而且对于促进地区合作和经济繁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具有巨大的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读者来信     
《小康》2012,(5):8-9
正专家点评地方官员"外交"补课不容迟缓郭惠民: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地方官员"外交"缺课》涉及的是进入当今公共外交时代地方官员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新中国外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1949年到1978年,强调"民间外交"和"以民促官",最终以民间外交打开了外交局面;从1979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拥有漫长的边境线和海岸线。中国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周边安全环境息息相关。努力营造良好周边环境是中国当前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尝试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中国周边安全困境深层次原因,并在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提出了解决中国周边安全困境的方法,强调文化,规范,认同,互动,制度在我国周边外交中的作用,为解决中国周边安全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阮宗泽 《时事报告》2013,(12):56-58
10月24日至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明晰了周边外交工作的思路和实施方案,确定了今后10年我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总体布局,这是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的需要,在外交布局上采取的一次重大行动,必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完整、科学、系统性的。南海问题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邓小平时代,中国运用邓小平外交思想较好地维护了南海问题的大局面,为中国南方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当前,南海问题日益冲突化,成为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一个矛盾热点,我们需要坚持邓小平外交思想,正确处理南海问题,为"中国梦"宏伟目标的稳定实现提供国际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