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化自觉是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提出来的。文化自觉从基本词义上看,所表达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在文化方面的自觉程度。从历史来看,文化自觉经历了个体文化自觉、群体文化自觉和人类文化自觉三个发展阶段,人类历史的发展本身也表征着人类文化自觉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的建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也是文化发展的目的与旨归。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也是对其所肩负的文化使命的高度自觉。以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以文化的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发展质量的指标,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以人为本"视阈下的文化强国建设,要提升文化自觉,推动文化自立,重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7)
文化自觉是人的主体自觉性在文化发展上的体现,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内在驱动,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备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增强文化自觉,不仅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意义重大,而且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命力,扩大影响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文化创新的追求,实质上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对生存方式的理解和实践过程。文化创新不能摆脱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制约。但是,当人们仅仅从生产方式上去把握人类的文化创新时,只是把握了它的基本经络。文化创新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如经济、政治、人种、环境、制度、宗教、哲学、风俗、语言、文艺等。它们并不能完全由生产方式所涵盖,而是由生存方式所涵盖的。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觉的现代社会发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是人类理性在求取自身生存发展和自由过程中的最高体现,它主要涉及人的解放的目的、意义、价值等关于“人自身”的问题。在社会发展的文化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人的求真精神、求善精神和求美精神,使人牢记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的目的在于人自身,关心人、热爱人,关注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人成为一种具有崇高境界的真正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文化伦理的提出是"新轴心时代"到来之际,人们从单纯适应文化转向自觉创造文化的实践要求和伦理表态。对于文化伦理的正确评价是促进文化发展中提高伦理含量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文化伦理的评价机制可概括为确定评价主体、明确评价对象、树立评价标准、实施评价过程、遵循评价原则、反馈评价结果等环节形成的内在结构与运行过程。通过评价机制,主体对文化伦理做出更加自觉合理的价值判断,进而有效推动文化不断向符合人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文化迈进。明确评价机制,对文化的合伦理性进行评价,既是文化伦理的组成部分,也是深化文化伦理研究、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7)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现代大学的灵魂。而文化自觉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理应是现代大学文化进行反思的新视角和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未来走向。新时期建设大学文化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体现在对大学文化历史地位的清醒认识、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甄别能力的有效提升和文化使命的勇于担当四个方面。用文化自觉指导大学文化建设,并以此不断强化大学人的人文素养是大学实现双赢目标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俄国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将文化建设和发展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他从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反映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实现人的超越性等三个方面自觉的认识文化的地位,认识到规律性发展、多样性构成和长期性建设是文化的三个主要规律。在新社会建设中,列宁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担负起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经济发展,保障人民政治权利,传承民族和人类优秀文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教育权益以及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吕嘉 《党政论坛》2013,(22):1-1
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就其内涵而言,文化自觉是人对自己文化的清醒自知,其内容只有自知者能够真正理解体会。文化自觉决定着人的精神状态,人们是否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可以通过他们的思想言行表现出来。这些思想言行就是文化自觉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主体.引领和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意识,不仅是推动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步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意识还较为匮乏,主要表现在:文化生活体验单一,文化自卑心理严重,文化价值观盲从,文化实践被动.引领和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觉,需要积极引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价值观念,准确把握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期待,充分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主体地位,切实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化,只有人的思想、观念、智慧、认识、情感、意志、实践等的介入,才可能有文化之诞生.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赖物质以传承,隐性文化赖符号、教育、习得以传承.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有机地组成为一个时代人类总体的文化结构,落实到人类个体就是心理结构.心理结构贵原创,文化结构在传承.前一时代人类文化结构总体作为"软件"刺激人类个体,经过消化吸收融入到新时代的心理结构个体(因汲取转化的程度之异造就一般人才、杰出人才、大师与天才),循环往复,无限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2.
陈颖 《学理论》2015,(5):259-260
文化自觉是一个国家文化崛起的重要因素。文化自觉要求国人了解本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大学生文化自觉缺失的原因在于其对中国历史了解不足,缺乏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不高。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方法如下:主动学习中国历史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丛潜  隗金成 《学理论》2013,(28):24-2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试图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问题入手,对文化自觉的内涵进行深层剖析,对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进行分析论证,对文化自觉的可行途径进行有益探索,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智勇 《理论导刊》2001,1(8):33-35
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由和解放是相通的,人只有成为主体才可能是自由和获得解放的。因此,人的主体性是当代人们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主体性是人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以满足为我性、克服受动性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它包括自主性、目的性、主宰性、计划性、能动创造性等等。主体性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并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不同时代社会实践的特点不同,人的主体性扩张的程度也就不同。在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主体性能否健康发展日渐成为个…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依赖于文化的发展。在思想和行为规范视角下,文化的发展可用道德、法律、信仰三维标尺来衡量。道德自觉彰显了人类在天人关系方面价值判断上的觉悟程度,居于基础地位,可谓文化发展的基础尺度;法律遵守彰显了人类社会人与人关系方面底线羁縻程度,居于主体和支柱地位,可谓文化发展的主体尺度;信仰确立彰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程度,居于顶层地位,可谓文化发展的灵魂和精神尺度。  相似文献   

16.
责任意识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品质,也是社会道德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基本条件。它构成了人类道德的核心精神,也奠定了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石。面对21世纪人类对责任意识的呼唤,全面审视责任意识之于道德的价值是人类重构美好世界的使然,造就勇于自觉承担责任的人应成为道德实践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当前,在市场经济促成主体意识觉醒的同时,私欲膨胀又让人陷入"自我沉沦"的危机,突出表现为政治领域的用权不当、经济领域的物化泛滥、文化领域的学术腐败以及公共领域的公德沦丧等等。其原因主要在于:政治公信力式微、市场经济逐利性、传统文化负效应以及公共舆论缺失。主体意识的当下纠偏,要求必须确立公共意识的价值取向。要确保制度公正、培育公共理念、弘扬核心价值观以及构建公民社会,在多维关照中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人类史前文明以来,对人类社会发展史影响最为深远持久的因素大概莫过于“文化”了。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着人,文化的重要产物就是人本身,它实现了人的本质。在日益趋向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更为显著,任何人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并且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受到它的熏陶,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意向,性格特征,价值观念,生活心态和生存意识。高校校园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文化安全包含四重维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主体、民族个体主体、国家主体和类主体(人类社会)的文化安全都带来了挑战,对此,应从培养少数民族主体文化创新人才,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处理好开发利益分配和加强多学科实证研究等方面化解之,以期促进边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不同文化形态、不同意识形式要素共同构成的整体结构体系,它透过人们的文化自觉达到自知和自主,凭依人们的文化创造释放能量和张力,通过人们的文化实践实现自我批判和超越,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化接力,从而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生成"差异共存和相互尊重"的文化生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