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案件数量也迅速增长,并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普遍关注高科技在应对网络犯罪中应发挥的作用,却常常忽略传统侦查手段的应用,如在犯罪人特征描述领域。有证据表明,在网路犯罪领域确实通常存在着一些区别性的特征,这是犯罪人特征描述适用的基础。应针对网络犯罪和犯罪人特征描述的内容,探讨两者结合的可能性和方式,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3年8月,使用自编犯罪特征问卷和COPA-PI(正式版),对兰州女子监狱的230名女性犯罪人进行了犯罪特征和人格特征的调查。结果发现,尽管女性犯罪人表现出了较多的依赖性、非计划性以及间接侵害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和犯罪人格没有显著关系,而在受害对象的选择上,对男性受害人的选择和犯罪人格维度中的冲动性有关。对女性犯罪人而言,暴力型犯罪比财务型犯罪、性犯罪、毒品犯罪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受害人,而性犯罪比其他类型更倾向于选择女性受害人。  相似文献   

3.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描述了龙勃罗梭的犯罪人理论,特别是他关于犯罪人生理、情感和习性特点的描述,以及他的犯罪与种族遗传理论。在此基础上,作者区分了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与同时代菲利、加罗法洛和李斯特的犯罪学,认为前者属于犯罪人类学和生物学理论,而后者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最后,作者深入到在法哲学领域,试图将龙勃罗梭的理论纳入到西方法律思想史。作者认为,龙勃罗梭生活在19世纪中后期,社会学与人类学尚未各自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龙勃罗梭犯罪人论是犯罪人类学和犯罪社会学的早期理论。龙勃罗梭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他的理论标志着形而上学法哲学向社会学法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类型学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建立类型学的目的在于研究科学和实践活动的各个不同领域的不同现象,揭示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及其本质特征、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发展状况及功能。研究者在建立类型学的时候,力求整理有关的论述,找到揭示所研究现象的最重要的特点的方法和手段,而最重要的是找到解释和了解这些现象的共同之处和相互区别的方法和手段。可见,类型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解释性的(非现象学的)功能作用。当代犯罪学不可能回避一般犯罪人特别是暴力犯罪人的类型问题。实际上一些作者提出了类型与分类之间平衡的标志。这是一个方法论性质…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犯罪概念含有定量因素的特点,数额犯和情节犯不存在犯罪未遂形态.由于知识产权犯罪均属于数额犯或者情节犯,故知识产权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形态.  相似文献   

6.
洗钱罪的主体是否包括上游犯罪的本犯,在刑法理论界存在争议。由《反洗钱法》可以推定我国刑法规范中洗钱犯罪主体并不包括上游犯罪的本犯。洗钱罪犯罪主体排除上游犯罪本犯的主要根据是事后不可罚行为说。洗钱犯罪日益猖獗、甚嚣尘上,洗钱犯罪的发展演变要求将上游犯罪的本犯包括在洗钱犯罪的主体内。从刑法规范和刑法论的角度,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7.
在新形势下,腐败犯罪已经在国家权力结构各个层面爆发出来。从控制理论上看,官场是一个高风险的职务犯罪行业,官员成为潜在的职务犯罪人。在这种现实下,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从历史经验与社会发展看,腐败犯罪预防与治理的根本出路是中国特色的权力法治化,尤其是权力结构转型过程中有特色的法治演化过程。在对策上,应立足现实,进行调控制度创新,让权力在制度笼子中运行。  相似文献   

8.
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国家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刑事政策服务,是我国法学学者所应承担的光辉历史使命。以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性预期假说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社会环境预期模型、预期犯罪风险—成本—收益模型、犯罪人禀赋—犯罪机会匹配模型、预期犯罪“五力”模型等模型的构建,对理性预期犯罪的概念、对象、内容、机理作出阐释;并通过理性预期犯罪理论说明国家“严打”刑事政策失灵的机理,构建中国的理性预期犯罪理论。  相似文献   

9.
揭发立功中的他人犯罪有两种不同的认定标准,一是共同犯罪排除说.一是陈述事实超过说,这两种标准都不能合理认定所有揭发立功的情况,且存在司法适用过于复杂不够简便的不足.应当提倡犯罪人的认定标准,即凡揭发导致其他犯罪人受到刑事追究的,均可构成揭发他人犯罪构成立功.  相似文献   

10.
环境犯罪具有多样性 ,是集危险犯、行为犯、结果犯为一体的一种特殊犯罪。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 ,生态环境的刑法保护应进一步完善 ,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犯罪概念含有定量因素的特点,数额犯和情节犯不存在犯罪未遂形态。由于知识产权犯罪均属于数额犯或者情节犯,故知识产权犯罪不存在犯罪未遂形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对社会犯罪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由于现在大众媒体上暴力、色情的信息越来越多,以及对于犯罪行为报道的不合理,导致"潜在犯罪人"从媒体上习得了犯罪行为;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的不合理塑造,又促生了公众的"社会相对剥夺感",帮助产生了"潜在犯罪人"。  相似文献   

13.
有效性是犯罪中止成立的条件之一,其首先应理解为是中止行为的性质,而不是中止行为的实际效果。有效的中止行为应该是出于行为人真诚的努力,是合乎情理的,在一般情况下是足以防止既遂结果的。基于这一前提,虽中止行为与既遂结果未发生之间只有部分因果关系,也应肯定中止行为的有效性;在犯罪行为根本不可能导致既遂结果出现的不能犯中,只要其后的中止行为符合以上标准,也可成立中止犯;行为人虽实施了中止行为,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既遂结果还是发生了时,如果这一原因确实是出乎行为人意料之外的,且中断了行为人先前的犯罪行为与既遂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则仍可成立中止犯。  相似文献   

14.
犯罪中止与不能犯未遂的竞合,应以行为的“有效性”为尺度,判断其是否成立中止;对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竞合的处理,既不能违背中止制度的立法初衷,又应区分二者在行为性质上的联系,同时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根据具体情形,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单位犯罪未完成形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一样存在预备犯、未遂犯和中止犯等未完成形态 ,在认定单位犯罪未完成形态时应注意不能把单位的决策行为认定为单位犯罪预备等 ,对实施人员自动停止实施、单位中止犯罪中的“有效性”要件问题应具体分析。另外 ,本文还分析了单位犯罪过程中单位领导人变更后新任领导人中止犯罪、由于实施人员的认识错误致使本罪未遂他罪既遂等特殊情形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犯罪是我国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所要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对老年人犯罪的一些基础性的问题,目前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老年人犯罪的概念的进一步澄清和对老年犯罪人的分类的研究也就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1979年新中国首部刑法颁布到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我国刑法法制建设不断发展与完善。刑法颁布的这三十年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三十年。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挑战,我国法律特别是刑法该如何来适应保护环境的需要是现今法学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设立环境犯罪的危险犯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现阶段设立危险犯的条件还远未成熟,暂时不应大量设立环境犯罪危险犯。  相似文献   

18.
过失危险犯是自产业革命以后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 ,其存在是对传统过失犯罪须以“一定的实害结果”为必备要件的挑战。在环境犯罪中引入过失危险犯 ,不仅是由环境犯罪自身的特点所决定 ,而且体现了刑事法律重在预防的立法精神  相似文献   

19.
犯罪被害人责任是一个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的概念,但是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发展,社会互动理论、被害性理论等充分论证了犯罪被害人责任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世界上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肯定了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存在。认定犯罪被害人责任有助于强化广大潜在犯罪被害人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有助于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模式,实现刑罚正义和社会正义。为了将犯罪被害人责任应用于实践,需要首先明确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判断标准,然后对犯罪被害人责任进行分类,最后通过立法、司法等环节建立我国的犯罪被害人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20.
诈骗犯罪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界历来认为目的犯的犯罪目的是超过客观因素的主观因素.诈骗犯罪也是目的犯,但它同时也是结果犯.其中犯罪目的和客观危害结果的内容应当一致,否则,就不能很好的解决诈骗犯罪的既遂标准是"所有"还是"控制"的争论.目的犯中目的规定的模糊性使得其具有一些固有的弱点,所以,应当限制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