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营立成  尹德挺 《新视野》2018,(6):122-128
随着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长,如何保障市民在城市更新中的权利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相较于"天赋人权"(自然权利)和"国赋人权"(法定权利)的视角,在探讨城市更新问题时将权利看作一个人们彼此间商谈、互动而形成共识的实践性生成(实践权利)具有独特优势。依据这一视角,探讨中国城市更新中的权力维度,就是在空间意义上把握市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障其在空间的规划、改造、分配、发展中的参与感、安全感、公正感和机会感。这在实践中要求立足五个基本原则,将"美好生活空间化"的权利理念转化为政策行动。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的需要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新时代,不仅人民的经济需求由原来的基本生活满足型转向综合发展型、富裕提升型,而且人民在政治生活上对民主法治的需求、在文化生活上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上对公平正义的需求、在生态文明方面对优美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我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维度去全面认识和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内涵,并探索通过加强领导、更新理念、健全制度、创新举措等方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3.
实现美好生活需要是全体人民共同的期许,是党和国家共同的奋斗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整合价值、引领价值和协调价值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契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可能。因此,从共识凝聚、主体关照、观念教育等三个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对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成和发展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发展过程,是“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需要”的主体。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进一步探究了人的需要是如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同时指出,资本以利润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发展与“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新时代中国既要坚持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化泛娱乐化把娱乐作为衡量一切文化形态的最高标准,从而遮蔽了文化涵养审美情趣、构建价值理念、行塑思维方式的基本功能。这是网络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网络文化泛娱乐化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造成了剧烈冲击,消解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整体性、丰富性和美好性。由此,应从培育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加强主流文化阵地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等多种方式,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程中培  乐章 《求实》2020,(2):65-75,M0005
基本生活需要保障是我国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构建基本生活需要标准,关键在于瞄准相对贫困目标、构建福利认证标准和消除社会排斥状态。基于人类需要理论和国外基本需要战略等相关研究,应以民生保障、适度普惠、多维满足和防止伤害等为具体目标,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生活需要标准。这一标准分为最低标准和适当标准两个层次,包括收入、医疗、教育、住房和照料五个维度的货币指标和非货币指标。以"美好生活"为核心的新时代社会政策体系要在全面性与协调性、主动性与精准性、适度性与发展性三个方向着力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从消除绝对贫困走向解决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7.
所谓绿色,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健康。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这是我们实现生命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生生不息的源泉。成长,泛指动物或事物走向成熟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一个变化过程。团干部绿色成长,就是让这个年轻的群体在职业生涯中,通过自身的不断提升、组织的时刻培养、实践的考验历练,在成才成长的道路上实现一个又一个跨越。因此,团干部绿色成长,包含着思想上的成熟,政治上的坚定,修养上的高尚,能力上的超越,作风上的拼搏,文化上的引领,业绩上的卓越。  相似文献   

8.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价值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一种“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生存状态,实现了对人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精神要素的全面占有与有机统一。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包括生产需要、人本需要与生态需要。新时代我们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平衡与充分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增强人民的主体性;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向人的全面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层面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成逻辑,正确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致力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开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这是现阶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社会思潮的生成过程进行研究,认为社会思潮的生成过程是由出现社会问题——启蒙发生——生长发育——发展成熟——形成高潮——消退蜕变等多环节形成的动态过程,社会思潮的生成机制是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社会心理、思想家、小众精英、青年群体、社会大众、传媒、传播各元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需要全面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刻内涵,人民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性需要,除此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并在此基础上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方面的关系寻求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2.
激烈的竞争、膨胀的信息、多元的文化、多样的个体选择等构成现代社会的主要表征,同时也预示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现代生成的契机与困境。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现代生成的契机与困境的剖析,推演出"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等指向个体价值现代生成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美好生活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的一个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目前学界对获得感的研究还存在对人民主体性作用认识不够、对获得感产生的主客互动过程研究薄弱、缺乏从教育关怀的角度研究获得感提升的路径等问题,这与底层思维缺乏实践唯物主义的理性视角有关。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从获得感的实践本质、社会历史本质、辩证法本质和唯物主义本质四个方面重新审视获得感的内在意蕴,从而导向把社会理性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关怀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统一起来提升美好生活获得感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4.
科技文化内在价值的演变,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当科技文化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价值遮蔽时,人文理性和工具理性起主导作用,使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处于低层次状态,科技文化与美好生活需要之间是不匹配的。随着美好生活对科技文化的价值重构,生态理性价值开始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出现了科学技术生态化转向的趋势。当达到科技文化与美好生活的价值耦合阶段,实质就是人在幸福生存的意义上,达到更加全面的自由与解放,并衍生出生态科技文化的新型关系,生成蕴蓄美好生活价值的主流价值观,使人类最终通向生态文明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追求“量”向“质”以及“单一”向“全面”的两个转变,其实现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保障,还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选择。在深入剖析“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特点、实现瓶颈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实现“美好生活需要”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阐明新发展格局如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更高水平坚持国际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推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17.
李杉 《前线》2023,(11):13-16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人口发展出现转折性变化,进入从享受人口数量红利走向创造人口质量红利的新阶段,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人民美好生活的新供给、新需求、新动能不断涌现。新时代共创美好生活以供给和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为支撑,以美好生活产业升级和企业价值链重构为依托,构建中央层面宏观指导、地方政府有效主导、个人家庭主观能动的总体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18.
贾磊 《理论研究》2023,(3):37-42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从生成逻辑来看,坚持问题导向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党史的宝贵经验,是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从当代价值来看,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面建设、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实践要求来看,坚持问题导向必须要重视发现问题这个逻辑起点,把握运用好分析问题这个中间环节,最终落实到解决问题这个根本目标上。  相似文献   

19.
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型民主形式的网络民主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静态角度考察了我国网络民主实践的基本形式,并从动态发展角度分析了我国网络民主实践得以展开的三大机制,最后,从政治民主、政府行政和公民社会三个层面解读了我国网络民主实践蕴涵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青年群体的社会信仰不仅具有普遍信仰问题的理论特征,又具有青年群体的特殊规律。社会信仰的产生遵循以下阶段:需要认同阶段、伦理内化阶段、精密整合阶段、环境塑造阶段、实践确认阶段;社会信仰的发展遵循特定的规律:保持层次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易变性与固定性的统一。针对青年群体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要建立健全青年群体社会信仰教育机制,建立以理念、原则和内容为核心的社会信仰教育认知机制,完善以模式、途径和环境为核心的社会信仰教育运行机制;同时,构建以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为核心的信仰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