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王敏  游媛媛 《求索》2007,(12):161-163
李安电影把中国审美观念融入电影的具体影像叙事中,“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艺术追求、东方伦理体系的构建、传统渲染手法的运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风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话语设置以及和谐均衡的细节之美都在他的电影镜头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使他的电影具有独特个人风格和东方神韵,有别于西方电影导演和其他的华语电影人。  相似文献   

3.
福柯以其独特的“考古学方法”、“谱系学方法”赢得了众多学科的关注。他将那些从来没有被谈论的事物带入人们的视野 ,从人们熟视无睹的旧纸堆中挖掘出新意。他对知识或真理、传统知识分子角色的质疑转变了人们“想当然”的认知图式。他在各种“极限体验”中追求自我生活的艺术 ,也展示着作为个体的他对权力的艰苦抗争。  相似文献   

4.
钱少武 《求索》2016,(4):167-172
现代文学批评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术语“自然”饱含了丰富的值得探讨的批评观念。其一,受传统批评范畴“自然”所内蕴的艺术精神影响,现代“自然”批评标准强调以真实为底色,又合乎文学创造规则,丝毫不显出人工斧琢痕迹的艺术的自然而然。其二,受西方“自然”批评精神的影响,现代批评推崇偏重于对自然的主观表现或客观再现的创作追求,强调“皈依”艺术创新所需要的“以人性为中心的自然”,或寄寓生命理想的“浪漫的自然”。其三,立足于现代学术视野和批评眼光,现代批评对传统艺术的自然风格作出了现代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于长悦  王珞 《求索》2013,(8):116-118
嵇康是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嵇康理论宗本于老庄之学,一生崇尚老庄.其哲学思想注重“循性”与“逍遥”.嵇康执意追求这种“诗意的栖息”。他“放情肆志”.喜好庄玄,以求“游心太玄”,力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的哲学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嵇康的思想兼具儒、道双向传统,凝聚了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嵇康认为,凡事应该因循各自所禀受的自然本性.使其恰如其分.然后进一步超越性理,达到“越名任心”的无我之境。嵇康所追求的“和”非儒非道,而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理合一相结合的中国传统人文意境。  相似文献   

6.
鲁迅弃医从文与周作人联袂投身于改造精神的文化事业,正是看中了文艺作品感染人心的情感力量,可谓一种“以情觉世”的文学观。从呼唤“摩罗诗人”到关注生命存在、求取个体意志,再到自身韧性的“绝望抗战”,鲁迅的“情”与“抒情”关联着他对艺术客观性的追求,显现在作品中即是一种超越主观经验的有效性,是现代抒情的伦理承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他的抒情不仅内含细微精致的文艺审美运思,也与抒情传统的现代形态论题深切关联,是现代抒情传统寻根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7.
试论艺术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只说“艺术美”,何来“艺木丑”呢?本文正是出于对艺术中化丑为美的传统说法的怀疑,试图提出自己的浅见,以就正于专家和学者。 虽然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也明白地说过“自然美可以化为艺术丑”的话(《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第141页),但从他称拙劣的美人广告画为艺术丑来看,他所说的“艺术丑”是指不成功的或不象样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丑形象。而且即使是这种“艺术丑”,就在同一论著中,朱先生在怀疑克罗齐的丑就是“不成功的表现”这个论  相似文献   

8.
丁弘 《现代领导》2009,(6):40-40
20世纪30年代初.陈独秀在上海被捕。一时间,“陈案”震动全国,一些极右分子呼吁国民党中央“立即处决”。陈独秀被押赴南京,如同押赴刑场,可是,他在沪宁车上,还呼呼酣睡,一时传为佳话。一些有识之士感念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或钦敬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或尊重他的人格.纷纷进行营救,这是完全抛开党派之见的了。如蔡元培、柳亚子、翁文灏、林语堂、胡适、蒋梦麟、杨杏佛……以不同的形式争取公开审理.反对暗箱操作.军法从事。宋庆龄还专程从上海到南京,对蒋介石施加压力。  相似文献   

9.
陈燕  张译文 《求索》2011,(10):205-207
文体艺术的嬗变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的一个鲜明标志。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历程中追求“现代性”的表现分支,其在文体艺术上呈现出的特征也尤为鲜明的代表了部分中国现代小说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沈从文湘西小说在文体艺术上的最大表征就是其呈现的诗化文体。本文从湘西小说诗化文体形成的异域影响源以及所接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湘西小说诗化文体的具体表现这两个大的向度,阐释沈从文湘西小说诗化文体的“因”与“果”,意图揭示诗化文体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被呈现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不同层次的领导者身边都有一种必不可少的人。对于这种人,有些人称之为“傻子”。这种所谓的“傻子”实际上是领导者必不可少的“陪衬”.而且每个领导者都需要一个这样的“陪衬”。傻子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角色.是历史上各个时代国王和王后(以及其他的领导者)的稳定后盾。傻子是现实的卫士,他运用滑稽的行为和幽默,阻止了人们对愚蠢行为的追求,防止了小团体思维,向领导者表明自己的想法.并提醒领导者权力是不会持续长久的。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与道家生态美学的契合与共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柏胜 《求索》2010,(1):180-182
道家生态美学是我国古典美学领域内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竭力追求天、地、人所构成的整个宇宙系统的自然朴实与生态和谐。深受道家生态美学影响的沈从文,其审美观一直突出地表现为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尚和追求。他的“皈依自然”和“供奉人性”的审美思想在其诸多作品中多有体现,特别是他的代表作《边城》以优美的人类生存图景给我们诗意言说了“道法自然”、“恒德不贷”、“上善若水”、“见素抱朴”等诸多道家生态美学理念,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美好生态图景的凝眸和憧憬,为我们解决当前世界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勾勒了美好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生态启迪和拯救理路。  相似文献   

12.
丹青感悟     
酷爱国画艺术的吴松淼先生,1965年生于浙江庆元。虽然刚逾“而立”之年,但已在中国画坛上驰骋了十多个春秋。 他自幼喜爱绘画艺术,喜游祖国名山大川。他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等,一一反映了祖国壮美河山、人杰地灵的瑰丽风彩。 年纪轻轻的吴松淼在绘画技法上有继承更有创新。凭着他一股执著探索和热烈追求的精神,并在返复绘画实践中,他深悟到艺术创作必须达到“情”、“理”、“术”三者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使自然物的具象美与人格的情感美同技法材质的抽象美和谐地融为一体。吴松淼在他的画作里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此同时,他还运用一些新的表现技法,使观者在其画作中能领略到诗意的自然、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国文化传统和知识阶层却有强烈的轻利、去利、非利倾向。表面看来,两者的价度取向是相乘违的。但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中国文化传统并不反对合乎理义的利益追求。“经利”、“去欲”并非绝对的核心的价值取向,而对政治领域利益的或“功名利禄”的追求,却是上升到了终极的地位。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乃是实用功利的。它在某种意义上与市场经济的价值追求可谓殊途同旧。  相似文献   

14.
由于郭璞游仙诗“以仙姿而游于方内”的审美心态以及对两晋之际动荡的政治生活的深刻透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现实思想内涵,表现出处在动乱时代中的有识之士对国家命运、现实政治以及个人前途虽自觉无望但仍热切关注的复杂微妙心理;而其艺术精神则深契于魏晋玄学之士任情达性、恢弘自由的自然主义思想,他所描述的仙境建构在山林隐居之士和羽化仙子之间,他把山林泽薮与追求人格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和文人士子不得志于时联系在一起,这在游仙诗创作的发展演进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云飞 《前沿》2014,(9):232-233
安塞姆·基弗是当代德国备受关注的艺术家,也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画家。基弗的表现主义画作具有浓郁的个性化特征。它们充满了艺术冲击力,带给观者以震撼心灵的审美体验。他的个性化不仅体现在其画作的形式语言,即视觉风格上,也集中地展现在其作品所表现和诠释的精神内涵上。基弗善于通过其艺术语言来表达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念与立场,表达其作为一名画家的生命理想和生命追求。本文从绘画风格与艺术观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基弗的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16.
杨红  刘云 《求索》2013,(5):152-154
网络用语的流行既是现代网络文化方兴未艾的表现。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产生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网络上“犀利哥”、“表叔”、“房姐”、“咆哮姐”等词频频的出现.冲击着传统汉语称谓语的表达方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称谓语的改变表征了人们现实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迁,但称谓系统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借用网络平台表现其人文性和主观性。对网络称谓语的合理、恰当使用.不仅需要网民的自觉,也需要政府文化部门积极介入引导.推动网络用语的有序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7.
陈曦 《中国残疾人》2014,(10):33-35
梁小昆是《中国残疾人》杂志2008年第5期报道的人物。那时梁小昆正在北京电影学院读“黑白大画幅影像”研究生,毕业后他攻读下电影学院电影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时隔6年我们再次相见,已跨入不惑之年梁小昆发生了很多变化,他的身份从学生成为了老师,他组建了自己幸福的家庭,他的艺术研究方向从静态的图片转为动态的视频。当然,也有些东西没有变,比如艺术追求中“纯粹”的要求,比如对作品呈现时“真实而有趣”的标准。梁小昆追求艺术是因为他“有话要说”,他从图片摄影专为视频创作,是因为能“说得更好”。他未来的理想是是拍一部“作者电影”,创作出体现自己完整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于倩  孙书平 《青年论坛》2006,(6):125-128
郁达夫以反封建斗士的姿态登上“五四”文坛,但是作为一个处于新旧转型期的作家,他的身上仍然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烙印。他的小说交织着出世与入世、颓废与守礼的矛盾,并着意于诗情与诗境的艺术追求,这体现出郁达夫独特的传统文人气质。在他颓废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深具传统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心。  相似文献   

19.
艺术是真善美凝聚的焦点,而真善美则是艺术追求的目标。每一作家,都以其独特的道路从事着他们的美学追求。巴金,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也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艺术的真善美,并且显示了他极其鲜明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个性。“拿起笔用它做武器”巴金诞生于本世纪初,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20.
梁玉敏 《求索》2013,(9):108-110
生死问题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主题,是哲学无法规避的必答之问。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道释。从不同角度诠释此哲学问题.赋予人类生命以丰富内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命哲学观:传统儒家“贵生慎死”。促进生死之融通.把对死的恐惧转化为生的追求:道家以智者的眼光从“重生乐死”、“生死俱善”两层面关怀生死,借以高扬个体生命之价值.对死亡以审美观照;佛家消极看待生死,提倡生死轮回,顿悟成佛,超越生死。儒道释三家生命观及其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风景线,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死信念与思维活动.对现代社会追求生命本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