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诸葛一生唯谨慎”。  三国时的诸葛亮自 2 7岁时在《隆中对》中提出“三分天下 ,复兴汉室”的战略后 ,开始辅佐仅有数千人马、没有固定地盘的刘备创立基业。在近 30年里 ,由于力量弱小 ,其战略指导思想格外谨慎。唯恐一招不慎 ,危及全局。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说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谨慎之中 ,就包括“谨筹慎后”,格外重视军队的根据地与后勤。在晚年的五次北伐中 ,尤其如此。  从后勤角度观察 ,诸葛亮的北伐既格外重视后勤 ,又处处受后勤因素制约 ,人和难违天时 ,最终归于失败。以致于陈寿在《三国志》中发…  相似文献   

2.
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但是诸葛亮隐居的茅庐、躬耕的陇亩究竟在什么地方,恐怕知道得很确切的人就不是很多。学生时代读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其中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句子,便一直以为诸葛亮的隐居地在南阳。最近出差河南,顺路到南阳等地看了看,方知其中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争论。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南阳市西部城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这里有一段冈峦,势如卧龙,被称为卧龙冈。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其间。该祠现存廊庑150多间,祠园总面积200余亩。武侯祠的入口前屹立着一座石坊,上面镌刻着"千古人龙"四个大字,意指诸葛亮为人中之龙。第二道门坊为"三顾坊",为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穿三顾坊,过仙人桥,甬道直通武侯祠山门。进入山门后的第一进院落是大拜殿,这是历代祭祀诸葛亮的主要场所。大殿北侧碑廊内陈列着岳飞手书的《出师二表》碑刻。据称,宋绍  相似文献   

3.
倪盛伟 《现代领导》2008,(12):40-40
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曾这样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堪称一代明相,识人用人之道世人称颂。但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也有失误之笔。先帝刘备临终托孤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虽饱读军书,但言过其实,刚愎自用,不可委以重任。”刘备死后,诸葛亮力排众议,以马谡挂帅统兵驻防街亭,终因马谡不能胜任,导致街亭失守,使蜀国形势急转直下。  相似文献   

5.
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大都有一种印象:刘备虽然胸有大志,且能团结部属效忠于他,还有关、张、赵等名将辅佐,但因缺乏用兵韬略,以致奔走半生,还只能依附曹操、袁绍、刘表等以求生存;直到诸葛亮出山相助后,他方龙腾虎跃.攻城掠地,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然而.诸葛亮虽有神机妙算之能,但他一旦离开了刘备,也同样举步维艰?且看刘备去世  相似文献   

6.
刘备与诸葛亮相差20岁,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是“60后”,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请27岁的诸葛亮出山。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世间美谈。作为60后的刘备是如何成功“招聘”到80后诸葛亮的呢?这段人间佳话又能为今天的企业招聘带来哪些启示呢?  相似文献   

7.
三国旅游线新野景观多郑合才二国古城新野,因诸葛亮“火烧新野”而驰名中外。公元二0一至二O八年,刘备屯兵新野,经“徐庶荐贤’而“三顾茅庐*请来了“隐居求志”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在此招兵买马,安民奖耕,以图恢复汉室大业。刘备宽厚仁慈,诸葛亮爱民如子,关羽义正...  相似文献   

8.
育才莫学诸葛亮刘佳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可谓忠诚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勤政廉政的化身,堪称“万世师表”。然孰不知这位“卧龙先生”,在人才问题上并不高明。“三国鼎立蜀先亡”的悲剧,与他在人才培养上的短视不无关系。“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  相似文献   

9.
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境内)人。他幼年丧父,深受战乱流离之苦,家祸国难使这位“少有俊逸之才”的青年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广交士林,胸怀大志。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加入了刘备政治集团。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因此历代…  相似文献   

10.
近读《诸葛亮新传》,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疏中有这样一段话:“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春秋》贲师,臣职是当。请自眨三等,以督厥咎”。看来诸葛亮实在无愧一代贤相,他对街亭之失不仅承担责任,还  相似文献   

11.
刘备在荆州,三顾诸葛亮于草庐问计。亮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如是则霸业可成,王室可兴矣。”《隆中对》刘备用其策。建安十六年(二一一)进兵巴、蜀,十九年(二一四)攻占成都,开始经略南中(夷越之地)。《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建安十九年,刘先主定蜀,遣安远将军南郡邓方以朱提太守?降都督治南昌县(今贵州毕节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出生于山东临沂,知道这一点的人可能不多。相比较而言,知道诸葛亮曾躬耕于河南南阳卧龙岗、湖北襄阳古隆中并在此两地中的其中一地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故事的人就很多了。有这样大的差异,固然和诸葛亮幼年时期在临沂没有什么故事留传有关,但更有可能是与多少年以来关于诸葛亮先生躬耕以至刘皇叔三顾茅庐究竟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持久争论有关。争论大大提高了襄阳、南阳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3.
诸蔫亮因徐庶的推荐和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从隆中出山,20多年中用高超的智力和过人的谋略精心辅佐刘备和后主,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正是有了这历史性机遇,他赢得了千栽伟人的美誉。纵观诸葛亮用兵打仗、指挥作战、选贤用人的政治生涯,对上以忠诚取得君王的高度信任,对下以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他在巩固蜀国谋求发展完成统一大业上也确实存在着求稳怕险、失去机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个诸葛亮为他鼎定天下,并为托孤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早已传为佳话。然而,有人说,这毕竟只是《三国演义》的胡诌,不是真的。而古往今来的现实生活中不会这么麻烦的,当权者要想用个人,叫他来就是了,叫不来,“绑来见我”就是了。  相似文献   

15.
汪金友 《前进》2009,(6):56-56
最近去了一趟襄樊古隆中,相传这里是当年诸葛亮躬耕苦读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古隆中在襄阳城西15公里的一个山坳中,用现在的话说,连郊区都够不上边。因为这里只住着诸葛亮一户人家,几间草庐,几亩薄田。诸葛亮17岁时随叔父来到这里,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直到27岁。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刘备来了以后,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片时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谈自古无”。  相似文献   

16.
刘备以善哭著称于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遇亮推辞,备即泣告“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袖袍,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才“愿效犬马之劳”,隆中决策,定三分天下;借荆州不还,被东吴屡屡催逼,鲁肃面前,声泪俱下,使鲁肃无功而返,遂占据战略要地,终成帝王大业;白帝城托孤,更是泪流满面,感天动地,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有人就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济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功勋卓越,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然而,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并不善于培养选拔人才,以致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导刊》2010,(8):48-49,52
古人争夺战 2010年5月29日,河南南阳30名小学生在卧龙岗前齐诵《出师表》,“示威”抗议新版电视剧《三国》将“诸葛亮躬耕地”设计为襄阳,现场还有人砸毁电视机并征集游客签名,以示拒看新《三国》的决心。  相似文献   

19.
要以德服人     
我们常说,要以理服人,无论大官小官,权力多大,都得讲这一条。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你把理讲明说透了,人们会理解和接受的。笔者提出“要以德服人”,并非是对以理服人的否定或取代,其目的在于突出或强调一下,让“服人”的人多讲点德和多有点德,不要空讲理、蛮讲理罢了。“德”者,指“德行”、“品质”和“德政”之类。理,便是大道理了。一个人,尤其是“公仆”者,无德硬讲理,理也黯然失色,人们心不服,面也不服。只有德正,人们才口服心服。诸葛亮对刘备忠心不贰,大概与三顾茅庐之德有关,同样,诸葛亮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德…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中有一则陆逊拜将的故事。说的是刘备为报杀弟之仇,亲率大军直扑东吴。孙权惊慌失措谓众将曰;“周瑜、吕蒙俱亡,谁能担任大将?”满朝文武皆无计可施。这时,谋士阚泽出班奏曰:“现有擎天柱,如何不用耶?”孙权急问何人。泽曰:“现有陆伯言在荆州,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以臣论之,不在周郎之下——主上若用之,破蜀必矣。”阚泽话音刚落,老臣顾雍反对:“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若不服则生祸乱,必误大事。”但孙权自有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