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济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功勋卓越,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然而,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并不善于培养选拔人才,以致后继无人。  相似文献   

2.
喊罢三声“谁敢杀我”,一颗人头落地。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孔明死后魏延受诛的镜头。小时候听人讲“魏延喊,马岱斩”的故事觉得颇有趣,深深佩服诸葛亮生前算定死后事,预伏锦囊妙计除掉了造反的魏延。而今七十几集连续剧看下来,至此却为久经沙场屡立战功的魏延如此结局而惋惜,禁不住要发问:魏延为什么会“反”?倘若诸葛亮对他少一点疑忌多几分信任,后劲乏人的蜀汉是否可以不失去这位智勇兼备的大将军? 魏延为什么会“反”?诸葛亮说是因为他“脑后有反骨”。我们不妨回过来看看魏延一生几次“反”的缘  相似文献   

3.
领导必须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从诸葛亮“拒谏”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而他又本性谨惧,除失街手、兵屯渭南外等失误,像诸葛亮这样才能卓越的人,似乎无任何天性的弱点,可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呢?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后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不善于纳谏,不能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以致作出多次错误决策,本文举几例:  相似文献   

4.
蜀汉名将魏延文武兼备,勇略过人,其军事才能堪与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相比。魏延提出的出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谋,看似弄险,其实奇妙无穷。诸葛亮对魏延处处掣肘,不肯大胆使用,故其北伐未能成功。魏延“谋反”说完全是罗贯中捏造的罪名。杀害魏延的罪魁祸首虽是杨仪,但同诸葛亮的临终遗命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部《三国》,给后人留下多少感叹: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竟千虑一失。错用马谡,以致街亭失守,出师中原功败垂成;威震华夏的关云长。终因刚愎自用,大意失荆州,丧命于他一向瞧不起的“江南小儿辈”;精明干练如汪东周郎。竞那般气量狭窄。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中英年早逝……这些千古流芳的风流才俊,  相似文献   

6.
公元227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统率大军,北驻汉中,准备发动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目标的讨魏战争。他在临行前呈后主刘禅一表,即脍炙人口、流传百世的《出师表》。对于《出师表》,后人一直赞誉有加、推崇备至:杜甫赋《蜀相》一诗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相似文献   

7.
避短与扬长     
反之,若不辨长短,甚至舍长用短,必然是一害人才,二害事业。诸葛亮误用马谡而失守街亭就是个典型。马谡是个智囊型的人物.街亭之役,诸葛亮却让他披坚执锐当“先锋官”,结果痛失街亭,使蜀汉局势急转直下。对此。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批评诸葛亮误用马谡是“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犯了“裁之失中”的错误。这个批评很中肯。  相似文献   

8.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本来是说诸葛亮的。可是当我怀念孙承佩同志时,就不由得想起这两句诗,总觉得它仿佛是凭吊孙公的。孙承佩同志是文化界和统战系统的知名之士,因为当年美国新闻处的同事之间都互称为“公”,所以沿习下来,人们都一直称呼他为孙公。抗战胜利以后,他从重庆来北平美国新闻处工作,同时与朱葆光同志等主持北平中外出版社,出版发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能呼风唤雨的战神,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是个政治家。对于他的军事才能,历来褒贬不一。《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放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记陈寿因其父(马议部下)街亭一役失利受牵连而处以刑罚,有意贬低诸葛亮。有人说,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袭取长安,诸葛亮怯而不纳,失去攻魏良机。……我们的态度是,应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不要技高,也不要贬低。诸葛亮“少有通群之才,英霸之辞”,“每自比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乐毅(…  相似文献   

10.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君臣之间的“信”履行得较为完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备父子和诸葛亮,这对明主贤君在中国历史上演绎着至善至美的诚信道德。诸葛亮在治蜀时期,信用人才,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11.
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境内)人。他幼年丧父,深受战乱流离之苦,家祸国难使这位“少有俊逸之才”的青年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广交士林,胸怀大志。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加入了刘备政治集团。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因此历代…  相似文献   

12.
张毅 《现代领导》2004,(7):10-10
5月18日,看到原商务部部长吕福源病逝的消息,不禁一阵感叹,1945年10月出生的吕福源,逝世时还不到59岁?他曾有过许多很好的思路和想法,可惜都无法由他来实现了。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相似文献   

13.
成都武侯祠位于城南万里桥外4公里,川藏公路0公里处,是成都人引以为自豪的名胜古迹,也是朝拜圣贤、游览风光的好去处。杜甫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和代理四川盐茶史、云南剑川赵潘的一副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多年来,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它高度评价了诸葛亮,又对后人有十分深刻的启迪作用。诸葛亮名扬中外,功垂环宇,在他死后,凡是他到过的地方都纷纷为他建立庙宇、祠堂来纪念他。河南南阳、湖北荆州、陕西沔县等10余个地方都建造了诸葛亮祠、庙,仅成都为…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作者陈寿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蜀汉在他的治理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种赞誉,未免言过其实,但大体还是符合诸葛亮治理蜀汉,政治得以清明,社会秩序较为稳定这种实际情况的。“刑不上大夫”,自古如是。诸葛亮曾把仅次于自己地位的重臣李严,革去官职,“削其爵土”,降为平民。因为李严“受恩  相似文献   

15.
青城孺子牛     
魏美丽 《思想工作》2004,(10):12-19
他走了,带着遗憾,突然而又匆忙……他走了,留下所有,这般悲壮而又激励后人!2004年8月14日,一个让千里草原永远铭记的日子——凌晨4时30分,北京协和医院,一颗曾为北疆草原兴衰与繁荣、为塞外青城发展与强大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党的民族干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因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他深深挚爱的事业、无限眷恋的人民。年仅51岁……“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493天,屈指可数……透过泪眼,在青城儿妇女深情的追忆中,在493个日夜的生命倒计时里,牛玉儒同志步履匆忽、谈笑风生、英姿卓卓地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早年无子,把兄长诸葛道的次于诸葛乔过继为嫡子。诸葛亮对儿子要求很严,希望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诸葛乔入蜀后,被招为驸马,拜驸马都尉,既是蜀汉宰相的儿子,又是皇帝刘备的女婿。在一般人眼里,诸葛乔真是个家世显赫、地位特殊的幸运儿。但是诸葛亮不这样想,他认为儿子越是处在这样的地位、环境中,越是要抓紧对他的品格教育,提高他的思想修养。他告诫儿子说:“你应当胸怀高远的志向,仰慕前代贤人,成绝情欲,抛弃疑虑。使成贤才的志向,明确在心中,并诚恳地为它所感动。忍受着屈伸荣辱,丢掉琐碎的杂念,广泛地请教,切…  相似文献   

17.
魏延一案中有一个不解之谜,那就是诸葛亮在临终前,为什么要做出不利于魏延的撤军部署。这个部署真与两人的军事路线分歧有关吗?诸葛  相似文献   

18.
戎耕 《现代领导》2007,(6):26-26
三国时代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但就是这样一位古代少有的“智谋之士”.在用人问题上也有重大失误,使蜀汉政权出现了人才匮乏的局面,最终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尺子”     
田文 《世纪行》2006,(9):47-48
上世纪末,笔者到四川成都出差时抽空去看了武侯祠。诸葛亮是我早就崇敬的英雄,今天置身祠内,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的塑像,三人都是为保卫蜀汉而牺牲的。这更增加了我对诸葛亮的敬意。便细细地看,慢慢地品。在看、品的过程中,耳边再次响起了诸葛亮《出师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句子。祠内游人很多,听口音,多是从外地来的,他们也和我一样,看昭烈庙快而粗,看武侯祠慢而细。  相似文献   

20.
2011年7月19日,人称“许三多”的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被执行死刑。在狱中,他写下忏悔书,内中有云:“人生不仅要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后人考虑,虽然地位、职务、荣誉不能传承,但金钱、资产、物品可以继承,应该多积蓄点财富给后人。”这位贪污受贿达1.98亿元的大蛀虫,大概到死也没有想明白,最应该传给后代的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