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曹禺将传统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到戏剧创作之中,“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在戏剧作品中具有整体象征意味意象的运用,突出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且形成了戏剧结构的二重维度,扩展了戏剧表现的艺术张力。曹禺戏剧中的整体意象从根本上讲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和意象“原型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台湾话剧从写实传统向现代主义转型是在1960年代后半期及70年代.姚一苇等戏剧家为了真实深刻地描写现实和表现人,为了给已呈衰颓迹象的台湾话剧注入活力,借鉴西方现代派戏剧并融合民族戏曲传统去求新求变,推动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话剧艺术家,其话剧名作以深刻的心理内容与高超的艺术技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创作资源。就曹禺剧作对角色介绍的文字而言,相当于一个个人物的"指掌图"。这些"指掌图"展示的角色面具与个性特征、简要断语与铺陈渲染、外部表现与心理依据、平实与诗意等辩证关系,给我们以深切的感受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天津政协公报》2013,(8):43-44
<正>戏剧门类的碰撞,不单是中国民族戏剧的碰撞,还有中西方戏剧艺术的碰撞,这种碰撞所导致的相互吸收、渗透和融合,也孕育出了新的表演艺术的胚胎,这就是中国的话剧。我国的话剧是从外国移植过来的,所以称"新剧",也称"文明戏"。它的引入渠道主要有两条,这两条渠道都是由天津人搭设起来的。一条渠道,是以上海为中心流行南方的话剧,通过李叔同创立的"春柳社",从日本间接移植到中国。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东  相似文献   

5.
从20多岁到50岁,万方写了不少东西,长篇小说有《明明白白》、《幸福派》,中篇小说有《和天使一起飞翔》、《空镜子》,她还将其父曹禺先生的话剧《日出》、《原野》改编成电影、歌剧。她得过不少奖,也获过很多荣誉。这些日子,在北京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空镜子》再次照亮了万方。万方说,一句话会点燃一个灵感,一个灵感会成长为一部小说,一部小说能回答自己的疑问。万方是曹禺先生的女儿,因此她比别人更早就接触到舞台,接触到书本。曹禺先生曾说:在他的女儿当中,万方是比较像他的一个。所以万方成了一个写东西的人。  相似文献   

6.
蓝荫海 《传承》2010,(22):44-45
和曹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上中学时,在课本上读到话剧《日出》的片段,正好我的语文老师是一位曹禺先生的崇拜者,他讲得非常细致,不仅分析了剧本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还将文学界对曹禺的评价作了概括性介绍。受到语文老师讲课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泊来品”,中国话剧(Chinese Drama)是在本世纪初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它源自西方的戏剧(Drama),较之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它是后起之秀。从话剧在中国兴起,到1949年,此间的话剧发展,虽曾有过“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分野,但在民族危机之中,抗敌卫国的目标和艺术风格并无二致。1949年以后,祖国大陆与台湾在政治隔绝中,话剧艺术各自发展,直到八十年代以后,两岸的文化交流才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8.
陈白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多产剧作家,与曹禺、夏衍等人同是我国三四十年代崛起的剧界名家。最近,趁他来京参加六届政协三次会议的时机,我专程前往京郊香山饭店访问了他。初露才华陈白尘一九○八年出生在江苏淮阴一个小商家庭中。他自幼爱好文学,早在一九二五年读初中时,就显露出才华。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另一世界》,写于十七岁,在当时的《小说世界》上发表后,受到名家的好评。一九二七年,他从上海文科学校转入由田汉担任系主任的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学习。在此期间,他先后参加了田汉编导的影片《断笛余音》和话剧《艺术鱼龙会》的排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话剧艺术中,曹禺的《雷雨》和老舍的《茶馆》都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力作,无论就其深刻的思想性,还是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而言,堪称典范。两者的艺术魅力,早已通过舞台实践显示出来。这两部话剧艺术精品,先后被搬上了银幕。比较之下,《雷雨》还是“太象戏”;而《茶馆》是比较“电影化”的,但还不是充分电影的。究其所以,结构观念的相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说:“剧作家的问题不是如何写作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如何结构的问题。”(哈密尔顿)演出时间和舞台空间的严格限制这一特性,使戏剧的结构问题往往超出一般形式论的意义。戏剧的力量在于结构。同样是反映已经过去的旧时代,创作于一九三三  相似文献   

10.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1922年人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  相似文献   

11.
舞台之上,他是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北京人》中的曾文清……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自成一体的导演艺术。舞台之下,他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导演,是以无私之心投身社会公益的共产党员。他传承艺术艺德,发掘和培养一大批文艺界领军人才,为中国话剧艺术繁荣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他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  相似文献   

12.
话剧剧本的人物对话和舞台提示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标志的《雷雨》在舞台提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研究者对此关注甚少。《雷雨》的背景说明在以虚写意、虚实相生的同时,通过其蕴藏的强大的艺术张力有力地推动了前台戏剧的发展;人物说明则以其整体上的含蓄深远与细节上的真实生动相结合,为戏剧人物复杂性格作了准确定位,同时也给演员、读者提供了无限的再创造空间。《雷雨》的第二文本与第一文本达到了虚实相得相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人曾把戏剧视为诗,称之为“戏剧诗”。因此,剧作家也沾光被呼为诗人。这种情形在历史上延续了很久,直到戏剧不再从头至尾使用韵白,仅仅在西洋歌舞剧中保留了它古老的形式,人们才规格化地使用戏剧一词,在中国则独特地称为“话剧”。其实,诗和戏剧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诗人和剧作家的气质和任务又绝不相同。人们常常把一部戏中人  相似文献   

14.
走近委员     
<正>蔡伟,省政协常委,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江苏戏剧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朗诵协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长期从事影视、舞台表演及教学等工作,创作并执导的话剧《热线电话》曾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剧作奖、曹禺文学奖提名奖。主演的话剧《世纪彩虹》获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人在屋檐下》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小剧场演出季"优秀导演奖"和中国话剧研究会第  相似文献   

15.
曹禺故居     
<正>曹禺(1910~1996),字小石,本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省潜江,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创作了著名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其故居坐落于今河北区民主道23号和25号,是一座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建于民国初年,占地约2亩。这座小楼设计简约,朴实无华。前后楼均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带阳台。平屋顶,混水墙面,阳台的围墙为半通透式。一楼有客厅、饭厅和书房,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不仅在提倡和发扬现代戏剧艺术方面做过大量的工作,而且对于传统戏曲、现代话剧和戏剧的文化功能都有着卓越的识见。系统地考察鲁迅的戏剧文化活动,透彻地分析鲁迅戏剧文化观的内容和特征,准确地把握鲁迅戏剧文化观的价值,无论是对进一步丰富鲁迅研究的内容,还是对当代戏剧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京人艺的"白金时代"】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并任教。那时我常去两个地方,一是新街口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二便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者是看那时不曾公演的外国电影,后者是看话剧。人艺就在王府井北,离位于棉花胡同的戏剧学院很近,更属于近水楼台。那时的北京人艺是中国话剧复兴的重地。同时期还有儿艺和实验话剧院等,但坦率地说,它们都无法与人艺兴旺的人气儿抗衡。人艺当之无愧成为那个除旧布新时代中国话剧的风向标。应该感谢那时候北京人艺的主要领导人曹禺、  相似文献   

18.
郭怀玉 《前沿》2009,(11):197-200
曹禺话剧的音乐性众所周知,其产生的原因主要与他的父亲、继母及三任妻子有关,与他出生在天津以及在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上学有关,同时也与他自己特别喜欢欣赏音乐、运用音乐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杨红 《前沿》2010,(12):126-129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校园戏剧繁荣的时代,但在以往研究中大都肯定了校园话剧在20年代的主流地位,却缺少对20年代校园话剧的细化梳理和研究。本文将以20世纪20年代的校园话剧作为考量对象,着重梳理该时期校园话剧的谱系图式。  相似文献   

20.
赵辉 《台声》2007,(7):82-84
李国修从1976年起为台湾岛民创作剧本,至今发表了30多部舞台剧作品。依题材、内容、形式,可将作品分为5大类——实验剧、时事剧、喜剧、悲喜剧、改编剧。1986年后组建屏风表演班,集经营者、演员、导演、剧作家于一身,是现今创作力最旺盛的台湾剧坛人物。 2007年适逢中国话剧百年。在台湾剧场界有“莫里哀”之称李国修带着他的经典作品《莎姆雷特》来到北京,致敬中国百年话剧诞辰。《台声》杂志对话台湾戏剧大师李国修,畅谈他和他的话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