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过去,海峡茫茫,人为阻断,无情的海水曾吞噬了多少纯洁的爱情,人为的藩篱制造了无数婚恋悲剧.今天,海峡大门徐徐开启,百万台胞跨海而来,在炽热的交往中,两岸许多痴情男女之间又进发出爱情的火花,出现了一曲曲新的跨海婚恋.喜乎?悲乎?人居两地 情系一心1987年底,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千百对老夫妻在经历了几十年痛苦分离之后,终于鹊桥相会.望着一幕幕催人泪下的相聚,人们多么希望历史的悲剧不要再重演,让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但是,悲剧并没有结束,由于台湾当局种种不合理限制,新的牛郎织女又在不断地产生.他们重步老一辈的后尘,又一次陷入痛苦的分离之中.  相似文献   

2.
袁红兵 《两岸关系》2001,(12):14-20
说到婚姻我们总是会有很美好的感觉,我们总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确实由于两岸现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对于两岸婚姻多多少少有些影响。海峡两岸长时间的隔阂,使得婚恋双方彼此的了解一直是“水中月,镜中花”,涉身其中的男女谈起两岸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发展,两岸人员通婚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西平县涉台婚姻已有46人。一、涉台婚姻的特点1、同台胞结婚的全部是女性。原因有3个:一是去台人员基本上是男性,且大多年龄偏大,想叶落归 根,在家乡找一个夫人,生活上有人照顾,精神上有人 安慰。这部分人的婚姻一般比较稳定、感情融洽。二是 第一代去台人员乡土情结比较深,在儿女婚姻问题上, 想找家乡姑娘做媳妇,使子女世世代代不忘家乡。三 是部分台籍青年因在台经济条件较差、年龄偏大、学历 偏低,在台湾很难找到理想的配偶,而在大陆…  相似文献   

4.
李万祥 《台声》2023,(4):78-79
<正>携手发展、融合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回顾2022年,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扎实推进。各地积极为台胞台企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持续优化涉台营商环境,助力台商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参与高质量发展。惠商利企政策实美亚生物科技集团、北京科学城日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宜蓁2012年毅然放弃高薪职位,到大陆发展生物科技大健康事业。她同时致力于为两岸青年交流搭桥筑梦,  相似文献   

5.
正海峡论坛开启了一个更广泛、以基层民众为主角的两岸交流时代。怎么为台胞办实事、谋福祉成为10年来海峡论坛最关切的话题之一。据统计,10年来,海峡论坛累计发布了涵盖两岸人员往来、赴台旅游、就业、基层调解、文化交流、版权交易、两岸直航、台企融资等领域的60多项惠台措施。小到稻米进口、水果采购,大到旅游往来、影视合作,实实在在的政策让数以万计的台湾基层民众感受到了大陆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尝到了海峡论坛的"甜头"。  相似文献   

6.
做台胞的知己和诤友江西省台办主任崔琳我认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涉台工作纵有百项千项,最主要的当是与广大台胞沟通感情,建立友谊,以推动两岸各项交流交往,促进两岸经济繁荣,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作出努力。而作为省台办主任,则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台湾同...  相似文献   

7.
正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达1200多万人,台胞中80%祖籍福建。武夷山是福建著名侨乡,又是台胞出入频繁的地区,台湾知名人士谢东闵在畅谈台湾茶叶史时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从武夷山跨海移植到台湾的。长期以来,两岸茶人对  相似文献   

8.
杭芸 《两岸关系》2023,(10):10-11
<正>8月1日,常州市涉台法律服务团举行换届会议。24名擅长民商、劳动、公司、涉外、金融、行政、刑事、知识产权等方面事务的律师和2名办理涉外、国内公证业务的公证员接受聘书,开启新一轮涉台法律服务公益之旅。10年前,在市台办、市司法局共同促进下,常州创新建立涉台法律服务团。10年常台融合发展进程中,服务团始终以服务台企台商台胞以及赴台投资企业为宗旨,以打造台资产业集聚、台企创新发展、台商投资环境、两岸交流交往的新高地为目标,用心用力用情,探索出一条常州涉台法律服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自1988年以来,祖国大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涉台投资法律和法规,尤其是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台胞投资保护法》和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台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在促进台胞直接投资、确保台商合法权益以及推动两岸经贸交流方面取得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成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这些法律和法规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和审视,并提出健全和完善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9,(12)
<正>2019年,海峡论坛进入第二个十年。6月16日,第十一届海峡论坛在厦门举行。报名台胞人数超过万人、首次参加的台湾民众占40%、台湾青年占50%,这凸显了海峡论坛"民间性、草根性和广泛性"的影响力。本届海峡论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两岸同胞首场大规模团聚活动,是新形势下扩大两岸交流、深化融合发展的一次盛会。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陆方面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民众团结一心,奋力抗疫。大陆方面本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高度重视关怀台胞健康福祉,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涉台工作,积极为在大陆的台胞提供防疫服务和生活帮助,精心医治台胞患者,大力协助台企有序复工复产。  相似文献   

12.
《两岸关系》2020,(5):16-19
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祖国大陆始终作为台湾同胞的坚强后盾,及时与台湾有关方面沟通分享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精心照顾在大陆台胞的生活和防疫需要,倾心做好滞留台胞的服务工作,全力救治台胞患者,努力协助需要返台的台胞及早安全顺利返台,积极协助台资企业享受各地政策支持,有序复工复产。生动地体现了"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正能量。武汉市台办负责人就疫情防控涉台工作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介绍武汉有关方面关心照顾滞鄂台胞情况。湖北省启动在鄂台胞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09,(4):25-25
“涉台文物对于两岸的交流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岛内的台胞来到大陆.他会在这边找到自己祖先的足迹。”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台联副会长陈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动情地说.“所以我们通过了解调研.今年两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大涉台文物保护的提案.这不仅具有交流意义和文化意义.同时希望政府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她希望国家在制度建设上加大对涉台文物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4.
王津平 《台声》2001,(12):10-11
1988年,我终于踏上了“隔着迢遥的山河”,踏上了在梦里已探望过无数次的祖国大地。那是我自1972年留学美国就想做而一直没有做的事。那一年,台湾解严,也是我自1975年返台后第一次离开台湾。缘起于美东第一次两岸都有人参加的夏令营,在林丽韫和林钗两位大姐热情的邀请下,我像登陆月球、梦游般一样地飞抵北京———接待我的人多是当时还回不了家的台胞以及台胞的第二代。海峡深情系两岸。每个全国台联的朋友都像自家人一样的亲。10多年来,我一直就有那么一个暖和和的感觉:全国台联就像我们的家———我们在北京、在祖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有关海峡两岸婚姻的问题引起人们关注。其实,两岸婚姻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产物,是两岸人民交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两岸婚姻是中国人自己的婚姻,它加强和延续了两岸人民的往来。但是,毕竟两岸隔绝半个世纪,至今尚未正式结束敌对状态,两岸婚姻究竟是苦?是甜?恐怕一言难尽。姻缘连亲情据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在祖国大陆登记的涉台婚姻,1988年有100对左右,1997年有1万对;到1998年底,10年增加了100倍,累计超过8万多对;  相似文献   

16.
《两岸关系》2023,(1):31-32
<正>万物更新,来日可期。值此2023年新年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北京台资企业协会向关心支持我会工作的各界朋友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新年的祝福!2022年,北京台协持续以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宗旨,助力广大台胞台企抗击疫情,坚定经营信心、稳岗就业、克服困难,密切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服务台胞台商,参与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13,(11):F0004-F0004
2013年,大陆的两岸婚姻家庭服务者们心系两岸配偶亲人,真情付出.为跨越海峡的爱情助力加油:  相似文献   

18.
台湾海峡是一无形的天堑,它阻断了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来往。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旨在加强两岸交流交往的民间机构——负有特殊使命、被称作“两岸之间一座桥”的上海海峡交流公司选于1994年应运而生。近日,在该公司喜庆3周岁之际,笔者专程前往采访。为促进两岸交流不遗余力海峡交流,一项神圣的历史使命。公司总经理汪东宁对此的理解是,正因为在沪上独一无二,更觉责任重大。90年代以来,台胞来祖国大陆探亲、观光、经商的逐年递增,但大陆同胞赴台却难上加难。为了打破这种格局,公司成立不久,就把加强两岸民间交流列为公司宗旨。…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丰台区对台工作认真贯彻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落实"两岸一家亲"理念,大力优化涉台发展环境,保障台胞合法权益,积极有效开展对台工作取得新成果。创新模式,探索推进交流工作积极做好对台交流工作,探索推进京台基层交流方式方法。近年来,丰台区先后参与主办北京特色周、台湾高雄六合夜市在丰台活动,组织20个参访团、247  相似文献   

20.
<正>"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名篇《乡愁》生动刻画出了两岸隔绝状态下,跟随蒋介石败退到台湾的百万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眷属压抑心底的思乡情怀。从1986年底开始,国民党去台老兵发起持续数月的请愿活动,迫使台湾当局考虑调整有关政策,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198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有关接待探亲台胞的办法。1987年11月2日,第一批探亲台胞经香港来到大陆,两岸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30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回眸这段沧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