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其思想在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黄宗羲思想之产生一方面受到当时政治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内部传承变化也是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时 《法制与社会》2013,(25):244-245
作为孟德斯鸠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其中概括了法治标准的核心标准,由经济、宗教等因素决定的良宪论。其主要思想是权力制约思想。而我国的法治建设当中现行的法律标准正缺少这样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启迪。此外在《论法的精神》当中蕴藏着的综合系统的方法和唯物主义等方法,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中的法学应用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笔者在研读《论法的精神》一书的基础上,对其中蕴藏的法律精神和文本的评析进行了深刻的解析,深化了对《论法的精神》的认识,并从中寻求可为中国法制建设需求相应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曾经提出一个"精神三变"的重要思想:"让我告诉你们精神的三变——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何变成狮子,狮子如何变成婴儿"。这既阐述了人类精神  相似文献   

4.
《论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代表作,他通过这本书很好的贯彻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理念,执行了启蒙运动反封建、反教会的重要任务。《论法的精神》所提出的法的精神、三权分立等重要概念和书中所采用的独特的政治社会学的方法对后世的政治学理论和政治制度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他成为近代法学和社会学的创始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讲话立意高远、总揽全局,内涵丰富、富于创新,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意识,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系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6.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理论,认为以权力制约权力,方能防止权力滥用,并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进行了大量评述,抨击了封建专制体制。而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孟德斯鸠的思想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被称为百经之首的《周易》,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美感的民族,审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周易》虽然本身不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美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奠定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思想格局。《周易》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学论,阴阳交合的生命美学论,立象尽意的意象美学论,都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主干和精髓所在。当下弘扬和发展中华美学精神需要回到源头,通过寻找和阐释传统美学的根基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监狱学刊》2008,(5):168-168
刘开云在《江汉论坛》2007年第10期上著文说,在近一个世纪的学人中,王国维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之一。陈寅恪先生祭文中的“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乃是对王国维先生心境的一种客观描述。中国文人或知识分子对文化、艺术、科学、真理的执著追求,已升华为人文精神,甚至表现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一个民族,其科学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和反思精神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荀悦(148-209)东汉末期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所著《申鉴》五卷,“其所论辩,通见政体”,大多是针对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重大问题而发,集中表达了他的政治法律主张。本文试就《申鉴》一书,对荀悦的政治法律思想做一初步评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百年中国历史中一页似乎久被遗忘的篇章——清帝《逊位诏书》,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挖掘其中富有生命的机理。作者认为,在走向共和的古今大变局中,现代中国的立国基础,不单纯是辛亥革命那种激进主义立宪精神,还有另一个体现在清帝《逊位诏书》之中的精神基础。《逊位诏书》虽不是一个形式完备的宪法文本,但它总结和承载了晚清以来若干次或被动或主动的改良立宪运动,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主义的潮流,弥合了革命造成的历史裂痕。可以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清帝《逊位诏书》共同构成和发挥了当时民国的宪法精神。本文论述了《逊位诏书》所包含的政治宪法学要义,并揭示其对于当今中国宪制转型的启发性蕴含。  相似文献   

11.
关涛 《政府法制》2008,(8):41-41
党的十七大是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历史新起点上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大会精神上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2.
对契之源     
千年契约,是将中国古代的契约通过历史的发展、源流、变化和它本身的外在形状、内容,甚至包括中国契约的思想精神的一个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静 《法制与社会》2010,(4):210-2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的现状和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公务员笔记     
王晓方 《政府法制》2010,(20):49-49
本文摘自王晓方所著《公务员笔记》一书。该书通过对普通公务员内心世界的解剖,呈现给读者的是一部厚重的精神档案。通过这部精神档案,读者体悟的不仅仅是公务员的灵魂世界,更是人的精神现实、思想困惑和心灵生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比《明儒学案》泰州学案前言邓豁渠传记与《南询录》《里中三异传》等内容,可以发现黄宗羲在编写《明儒学案》泰州学案前言邓豁渠传记部分时,对邓豁渠的事迹和思想做出了一定的删改与整理。包括摘取邓豁渠与其师赵大洲因思想分歧而不再相见的文献,却不选择《白苏斋类集》中邓豁渠与赵大洲是因与学术无关之事而交恶的说法等,同时黄宗羲也在参考邓豁渠的自传《南询录》的同时在文字上做出了许多带有用意的删改。黄宗羲特地将不受时人重视的邓豁渠放入泰州学案,为其做传、点评,他所塑造的一个"只主见性,不拘戒律""纵情"的邓豁渠形象,暗含了黄宗羲对于邓豁渠以及泰州学派的态度,即认为他们不是阳明的正统继承者,也因此他们在思想上的偏误不需要阳明学人来解释、负责。  相似文献   

16.
政体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占重要地位,它是人们反思政治生活时的一个恒久主题。政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人们对善的生活的追求。孟德斯鸠的政体理论在政体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分析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政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名公书判清明集》法律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志强 《法学研究》1997,(5):118-134
《名公书判清明集》法律思想初探王志强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法律史方面,宋初所定《宋刑统》、南宋中期的《庆元条法事类》(残本)及《宋会要辑稿》中有关法律规定,已为人所习见。但这些制度性规定不仅显得数量较少,而且未必能从中见其实施具...  相似文献   

18.
马基雅维利是西方中世纪宪政思想家,他的诸多政治思想可在《君王论》一书中窥见一斑.品读这本书,多少对其人、其所在时代有所认识与了解.本文通过对《君王论》的评述,浅谈了马基牙雅利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 (四)证据制度在民事、刑事诉讼中,证据的地位是很重要的。《随》:“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孚:信,证据;道:审理。依据证据来审理案件,才能辨别曲直。“明夷”是出示证据的专门术语。明:出示,举出;夷:弓矢。在猎获物的归属发生纠纷时,弓矢是最可靠的证据,因为猎人的弓矢上都刻有符号。《明夷》,“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拯:医治;壮:通戕,伤。一只马的左股被射伤,在伤口处发现箭头,据此查到箭的主人并责令医治马伤,这是对的。“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射伤了一只猛兽,一直尾随追到南方村落,因为兽身上有箭头,当地人不敢拒  相似文献   

20.
张晖 《政府法制》2012,(9):38-39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文人学者有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少之又少。南于家世的关系,黄宗羲很早就开始卷入晚明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他是在血海深仇中成长起来的。中年时期,他又碰上了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次改朝换代。种种内忧外患,让他的一生历尽劫难,在百折不挠、颠沛坎坷之后,他终于成长为一代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