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经济迅速成长,与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伴随这些变化,中国开始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社会的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中国外交形成了一些新做法和新思路,被称作中国的“新外交99。66新外交”在客观上涵盖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2.
中国互信外交,自春秋时期肇端伊始,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互信外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理念和范式。这些既具时代特色、又一脉相承的互信外交理念和范式,确保了中国互信外交实践的历史连续性,并对当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代中国互信外交,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色,形成了追求"和平"与"和谐"的互信外交实践理念与相应的实践范式,有效地回应了国际社会存在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责任论"等论调,对我国顺利推进互信外交和坚定世界各国关于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亚青 《外交评论》2008,27(1):9-17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外交实践、解决中国外交重大问题的理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来源,以时代观、秩序现和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基本定位为重要前提.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时刻,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已经是中国外交迫切需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孙祥华 《外交评论》2010,27(2):101-111
中国外交领导力是新中国外交不断开拓新局面的重要推动因素。在中国外交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当中,外交理念的变革创新能力是核心推动因素,领导机制是外交政策得以实现的制度保证,对人才智力、物质资源和公众力量的组织动员能力是外交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中国外交的领导力。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变化和国际格局与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还需要在理念创新、机制优化和组织动员等方面不断加强,从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领导力。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来,由于中国自身内部的变化,也由于外部世界的变动,更由于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更,中国外交发生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变迁。中国外交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进程至今仍未完成。国外学者对冷战后中国外交转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两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对国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要有所鉴别、批判,不宜完全拿来,照抄照搬。但是,其研究方法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赫佳妮 《外交评论》2023,(2):76-103+167-168
中国战争与革命的社会环境和话语体系深刻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面向大众的外交知识叙事。现代外交概念在向大众普及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种以力量和胜利为核心的概念工具、号召民众参与外交的动员工具、规范国民外交运动的规训工具。战场上强调克敌制胜、集结力量、反抗精神、积极斗争、服从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等军事话语全方位渗透到大众外交知识读本的语言中。中国在战争与革命的背景中利用“外交”概念以及相关知识信息,向大众普及了一个强权林立的世界现实,而中国也需要动员和组织民众通过积极的反抗和斗争、以严密的组织和纪律谋求弱势国家的外交空间和胜利。现代外交概念在中国走向大众的历史固然有欧美外交民主化思潮的影子,但是却最终在中国战争、革命和反抗侵略的民族话语中得以生根。  相似文献   

7.
任何外交都离不开话语实践,就如任何意识形态离不开语言这个"物质外壳"一样。60多年来,中国外交从和平话语到革命话语再到和平与发展话语、合作话语的变迁,真实记载着中国外交不断成长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外交中的和平观念、革命观念、发展观念与和谐观念对中国外交实践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辩护功能。  相似文献   

8.
《外交评论》2014,(4):1-24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日益深度参与国际经济体系,中国开始成为国际经济外交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国经济外交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同时通过经济手段实现一定的外交目标。本文首先对经济外交的定义和类别进行了讨论,阐述了中国实施经济外交的国内制度结构及其最新演进。在此基础上,本文梳理了中国经济外交发展的历史演变,指出中国经济外交大体上经历了接触性经济外交、融入性经济外交、参与性经济外交和领导性经济外交四个阶段。最后,本文对中国新一届政府的经济外交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在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国际经济结构正面临重大变化,中国的经济外交也迎来巨大的机遇,其积极有为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9.
《外交评论》2019,(2):135-156
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开研究。外交礼宾是一项重要的外交职能,是外交活动最直接和最显著的表现。由于礼宾工作操作性强,学理性相对薄弱,受重视程度与其在外交中的地位是不相符的。本文试图从外交礼宾的视角探讨中国外交的特色和风格,以期加强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自改革开放至2012年,在融入国际社会的基础上,中国外交礼宾具有国际化与简化的特点。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礼宾发生鲜明变化,在国际化的基础上呈现出大国风格与大国气象。外交礼宾礼仪是表象,背后折射的是中国的内政、外交、国际化进程以及与世界的关系。通过对中国外交礼宾发展变化的梳理,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格局与气象。  相似文献   

10.
公共外交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志永 《外交评论》2009,26(2):57-66
对于公共外交、人民外交、公民外交、民间外交、公众外交这些概念,国内外一直没有进行较好的区分,以致出现混用的现象。事实上,这些概念在历史起源与发展、行为主体与客体、理论依据、时代认知、宗旨目标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别。认识、理解这些差别,对于理解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变迁与中国当下的外交转型,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军事思想与中国外交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关系。和平仁义的外交思想、和平宽容的外交实践和非功利主义的有限战争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历史和现实清楚地向人们显示:中国古代强盛时不曾恃强凌弱,以后强大了也必将保持和平外交传统。“中国威胁论”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12.
吴文成 《外交评论》2010,27(4):94-104
学术共同体是否影响了中国外交的变革,影响外交决策过程,影响程度如何,这是外交政策分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体系、国家和个体三个层次梳理了有关中国外交变革动力的现有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外交决策者的平行社会化问题。中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基本确立了学术专业分工,形成了一定的知识共识。但因为元理论的缺失、西方话语主导等因素,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对中国外交变革的影响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中国“睦邻外交”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的一贯外交战略方针。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立足亚太地区,从战略高度提出了“睦邻外交”的战略思想,主张“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一、新世纪中国“睦邻外交”战略背景分析。与过去20年相比,新世纪初的中国对外战略的背景在不变中酝酿着巨大的变化,认识和分析这些情况对于我们考虑是否调整对外战略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1…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最主要的时代特征当属于大国性,这种大国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大国外交和大国崛起,大国崛起是一个历史进程,大国外交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时代主题特征,大国外交伴随着大国崛起进程对当下以及今后中国外交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理解新形势下中国的大国崛起和大国外交,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寻找中国外交大国性的重点布局以及主题实践。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实践来看,周边地区是中国崛起的主要战略依托,并依此重点以经济外交为主要着力点,构建中国崛起的大国秩序。  相似文献   

15.
徐坚 《外交评论》2020,(1):1-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习近平外交思想在价值取向上彰显鲜明中国特色,即旗帜鲜明地坚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初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为人类现代化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心与倡导涵盖资本主义国家的人类共同体意识形成理论自洽,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两个必然"思想与"两个决不会"思想,对当代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进行深刻洞察得出的重要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从历史哲学高度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体现出深刻的理论思辨与理论创新精神。习近平外交思想富于鲜活的时代精神,集中体现在高扬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敏锐洞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脉动、以新型全球化理念积极引导全球治理等方面。习近平外交思想使中国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升华,开辟了中国外交哲学的新境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强大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北京奥运火炬的全球传递活动,不仅仅是传递奥运理念、奥运精神的过程,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可以说,奥运火炬境外传递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一个新项目。火炬传递风波,既显示了此次公共外交的新特点、新突破,又折射出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伴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外交,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外交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琪 《外交评论》2009,26(3):13-17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外交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如果以1979年邓小平带领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为界,这60年恰好可以分为上下两个30年。回顾这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惊人成就超出了任何中外人士可能有的想象。中国外交正在不断改善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8.
《外交评论》2018,(1):1-15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维和谋划的新征程。中国外交的动力主要源自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外交的对象和议题则主要是国际性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实践和理论已经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但战略思维、谋划和实施没有止境,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为此,中国正在加强战略思维和谋划,确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战略目标,以新型国际关系为主要战略途径,以"一带一路"为主要战略平台,努力使外交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作出贡献,同时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交60年的经验和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军 《外交评论》2009,26(3):9-12
60年新中国外交的历史命运是同国家的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可以大致划分为前30年(1949—1978)和后30年(1979年至今)。宏观地看,新中国外交的历史使命在这两大时段中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不过从客观上看,新中国在各个阶段面临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形势的剧烈变动,都会导致外交政策的向前发展或波动,并进而表现为外交关系的发展或动荡。另一方面,不论是取得的成就还是遭遇的挫折,也都有其主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和谐世界思想是我国促进国际发展合作的外交理念和基本主张。中国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的外交实践主要体现在:推动国际机制的发展;承担维护国际和平的责任;促进国际社会成员共同发展,倡导世界新经济秩序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