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本文观察人体皮肤索沟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变化。发现生前皮肤损伤局部脱颗粒率在皮肤受在处及距受压边缘0~1.0mm区域明显升高(>49%),与死后皮肤索沟有显著差异(P<0.001)。作者认为损伤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升高(>49%)可作为人体生前索沟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家犬为实验对象,采取典型缢死方法制作生前和死后缢沟,对索沟处大、中、小血管进行光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1)索沟处颈动脉有明显痉挛性病变,弹力纤维向腔内呈不规则锯齿状突起或向下作不规则内翻,此处弹力纤维可见断裂现象.(2)大、中、小血管内膜均有挤压伤及早期血栓形成.可作为生前缢沟与死后缢沟鉴别诊断时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大鼠索沟生活反应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0只Wistat大鼠颈部制成5分钟至1小时生前索沟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ABC),观察不同损伤时间索沟常规石蜡切片上纤维连结蛋白(Fn)和纤维蛋白原(Fb)的阳性着色和分布情况。结果发现,生前索沟损伤5分钟即能在索沟部真皮组织内发现Fn和Fb阳性反应,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阳性反应加深。Fn和Fb最强的着色是带状显于索沟表面表皮剥脱处,除个别死后索沟真皮内有Fb的弱阳性着色外所有对照组均未见阳性反应。结果表明Fn和Fb可以作为生前和死后索沟的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昆明市40例缢死及33例勒死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研究缢死及勒死尸体的颈部损伤特征、相关窒息征象的异同,以期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昆明市公安局2000—2017年受理的缢死及勒死案例资料,对缢死及勒死的死者性别、年龄、致伤工具、颈部损伤、相关窒息征象的数据经SPSS 23.0进行统计检验。结果男性缢死者多于女性,女性勒死者多于男性,缢死者平均年龄大于勒死者。缢死自杀多见,他杀罕见;勒死他杀多见,自杀或意外少见。缢沟多位于甲状软骨上方,勒沟多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索沟处表皮剥脱或皮下出血是最常见的生活反应,在缢死者中常见。勒死者舌骨骨折率高于缢死者。结论死者性别及年龄分布、索沟的位置、索沟处生活反应检出率、舌骨骨折率有助于区别缢死与勒死。  相似文献   

5.
一种制做皮革样化皮肤组织切片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皮肤在脱水透明过程中,容易因处理不当而硬化,尤其是损伤处皮肤组织,如索沟,电流斑等,更易皮革样化,几乎不能制成切片。本文作者从实际检案中摸索出方便快捷的皮肤切片方法,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他勒致死者(女,65岁)的颈部干燥皮肤(死后3d取材);皮带自缢者(男,约30岁)的颈部皮革样化皮肤(死后10d取材);意外电击致死死者(男,9岁)手指皮革样化皮肤(死后3d取材)。上述皮肤损伤处出血明显。取约15×5×3mm组织,仔细去除不必要的软组织。1.2 试剂配制  相似文献   

6.
过去80多年,许多法医学者对机械性窒息时颈部索沟的生活反应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企望发现鉴别生前索沟抑或死后索沟的形态学根据.有的案例,当机体颈部遭受暴力作用,死亡迅速发生,由于存活时间极短,致使机体难以产生明显的生活反应,与死后索沟难于鉴别.因而颈部生前暴力痕迹与死后痕迹的鉴别诊断,至今仍未完全解决.即或采用各种新技术,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42-146
目的研究不同数值低电压对家兔皮肤电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皮肤电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家兔35只,随机分为36V、110V、220V生前和死后电击组各3组及正常对照组,共7组,每组5只。应用自制电击装置对家兔进行生前不同数值电压电击和死后不同时间电击,然后对电击处皮肤取材,常规石蜡包埋及HE染色制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 36V生前和死后电击皮肤组织学未见改变;110V、220V生前和死后不同时间予以电击均出现电流斑改变;220V和110V生前与死后电流斑形态无差异;220V较110V电击皮肤电流斑明显。结论电流斑与电压的数值大小存在相关性,电压越高电流斑越明显,36V交流电不能形成电流斑;相同数值电压下电击,生前和死后组电流斑无明显形态学差异,电流斑在36V、110V、220V电压时不能用于区分电击损伤是否为生前或死后所致。  相似文献   

8.
小鼠皮肤切创IL-10和IL-4的表达及其与损伤时间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IL 10、IL 4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实验小鼠不同时程的生前伤 ( 0 5~ 168h)及死后伤 ( 1~ 6h)皮肤创伤局部IL 10、IL 4的表达情况。结果 生前伤 ,IL 10在伤后 1~ 3h阳性反应逐渐增强 ,3h达峰值 ,2 4h降至较低水平 ,伤后 48h再次升高 ,72h又达新峰值 ,其阳性表达部位主要在表皮细胞及单核 /巨噬细胞 ;IL 4于伤后 2 4h出现明显阳性反应 ,96h表达水平达峰值 ,168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其阳性细胞主要为创伤局部的成纤维细胞。死后伤 ,IL 10仅于死后 1~ 3h呈阳性染色 ,IL 4未见阳性染色。结论 IL 10、IL 4在小鼠皮肤切创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呈现一定的时序性变化。  相似文献   

9.
RT-PCR检测不同时间大鼠皮肤切创TGF-β_1mRNA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TGF-β_1mRNA在不同时间的表达变化及其与伤后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对大鼠生前0.5h、1h、3h、6h、12h、48h、72h、96h、168h和死后0.5h、1h、3h的皮肤切创组织中的TGF-β_1mRNA表达变化进行检测,采用ID软件对凝胶扫描的数据进行密度分析。结果 TGF-β_1mRNA在生前皮肤切创后0.5h上升,3h开始急剧升高,48h含量达到峰值;死后皮肤切创未见TGF-β_1mRNA的表达。结论 大鼠皮肤切创TGF-β_1mRNA的表达具有时间相关性,RT-PCR是检测细胞因子在基因水平表达的灵敏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搜集1984年至2002年本文作者所检验的16例勒死案件资料,对勒沟的性状和特征分析如下。1资料统计 本组16例勒死案例,除自杀1例外,均为他杀。女性9例,男性7例;年龄在23~81岁之间,37岁以下(含37岁)9例。多在住宅死亡(12例),死在室外和出租车上各2例;有3例死后移尸。尸检见颈部多有索沟(13例),有舌骨骨折的5例,甲状软骨骨折2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 A, GYPA)、CD6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蛋白在水中晚期尸体生前伤和死后伤的表达情况,为在水中晚期生前死后伤鉴定筛选标志物。方法 18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n=6)、生前挫伤浸没组(n=6)和死后挫伤浸没组(n=6),生前挫伤浸没组采用机械失重技术建立SD大鼠右后肢挫伤模型,死后挫伤浸没组是SD大鼠处死后用机械失重技术建立右后肢挫伤模型,对照组不予致伤处理,所有大鼠均浸没72 h。肉眼观察及HE染色观察生前伤和死后伤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GYPA、CD68及TNF-α蛋白在挫伤组织表达情况;随后在实际案例中予以验证。结果 肉眼观察和HE染色均无法较好地鉴别浸没72 h大鼠的生前伤和死后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生前挫伤浸没组软组织GYPA表达呈阳性,CD68在炎性细胞膜呈阳性表达,TNF-α在胞质表达呈弱阳性,GYPA、CD68和TNF-α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死后挫伤浸没组和对照...  相似文献   

12.
缢死索沟的皮肤及其浅层组织、血管、肌肉的形态变化,国内外学者均做了不少工作。但对缢死时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脑干及颈髓的病理变化,国内外文献尚未查到。本实验以家犬为对象,对缢死后短时间内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脑干、颈髓的血管及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进行光镜、透射(TEM)及扫描电镜(SEM)观察,企望探讨生前与死后缢死的鉴别诊断及死亡机理,对侦破案件提供可靠依据。材料与方法健康家犬8只,雄性,体重10~15kg,分A、B二组。A组犬6只,采用典型缢死的动物模型。当确诊犬死后20~30min进行剖验,并作下述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家兔死后体表锐器损伤出血现象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贴近实际办案需要,找到一个更为实用的鉴别生前锐器伤和死后锐器伤的方法。方法家兔脱毛,制作锐器损伤模型,采用大体观察结合HE染色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死后锐器损伤出血量均较少,随着时间延长出血量减少,出血速度慢。死后30min的锐器损伤在形成过程与生前损伤有所区别,但在死后12h肉眼观察结果与生前损伤难以区别。死后1h以上的锐器损伤与生前损伤不同之处在于创缘不会被血染。结论位于尸体低下位置的死后30min内的锐器创与生前锐器创的区别是出血量相对较少。死后60min-90min的锐器伤出血量少,创缘皮肤不被血染,肌肉的出血较局限,与生前损伤相鉴别较容易。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损伤皮肤纤维蛋白形成能力,以探讨生前伤与死后伤的区别及不同存活时间的生前损伤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证明,生前1min至3h的损伤皮肤纤维蛋白形成能力逐渐升高,生前30min损伤与死后伤的形成能力相比有显著差异,形成能力的检出率与死后放置时间长短和温度有关,而与该部位有无尸斑无关。  相似文献   

15.
大鼠电流损伤多器官c-Fos表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Y  Liao ZG  Wang SC 《法医学杂志》2005,21(3):171-173,176,F0003
目的探讨c-fos蛋白能否用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建立大鼠生前与死后电流损伤模型。生前电击组大鼠于电击后即刻和1,2,4,8h处死;死后电击组大鼠于死后即刻和15、30min及1h电击大鼠,检测所有实验大鼠心、肝、脾、肺、肾、骨骼肌、皮肤、脑等器官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其结果经图像分析处理。结果生前电击各组大鼠心、肝、肺、肾、骨骼肌、脑c-fos蛋白呈强阳性表达,脾脏与皮肤呈阴性表达;而于死后电击各组大鼠中,仅死后即刻电击组大鼠心、肝、肺、肾、骨骼肌、脑c-fos蛋白呈很微弱的阳性表达,其余各组各器官均为阴性表达。结论检测各器官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鉴别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  相似文献   

16.
1案例资料1.1简要案情2012年2月6日在某城中村一垃圾堆中发现一具被毛毡包裹的男性尸体。经调查,死者为蒋某,25岁;生前暂住城中村招待所内,7天前其家人报案称与其失联。蒋某生前曾与一开私人诊所的李姓女子联系密切。1.2尸体检验尸表检验:尸体腐败呈巨人观。体表未见明显损伤;四肢长骨、颅骨无骨折;颈部皮肤未见索沟、扼痕等。左手背皮肤有一处注射针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生前机械性损伤后不同时间皮下肌肉出血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方法 56只SD大鼠随机分成生前损伤组(48只)、死后损伤组(4只)和正常对照组(4只);生前损伤组按不同时间再分为12组,建立机械性损伤模型;用HE及普鲁干蓝染色法观察皮下肌肉出血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HE染色:生前损伤6~24h,损伤区见较多红细胞及...  相似文献   

18.
大鼠尸僵发展过程中肌节长度的变化及其长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尸僵发展过程中肌节形态、肌节长度的变化。方法 2 1只大鼠分为 3组 ,每组大鼠分别于死后立即和死后 2h、 4h、 6h、 8h、 12h、 2 4h取材 ,扫描电镜下观察大鼠死后不同时间的肌节形态 ,同时测定肌节长度。结果死后立即取材标本肌原纤维松散 ,纤维间有一定的间隙 ;死后 2h ,肌原纤维间界限模糊 ,出现周期性横纹 ;死后 4h、 6h横纹清晰 ;死后 12h肌原纤维断裂 ,仍可见横纹 ;死后 2 4h肌原纤维断裂、融合。各组大鼠肌节长度与同组立即取材时比较 ,死后 2h、 4h、 6h、 8h均显著变短 (P值均小于 0 0 0 1) ,其中死后 4~ 6h最短 ;死后12h均无显著性差异 (P值均大于 0 0 5 ) ;死后 2 4h ,组 1、组 3无显著性差异 (P值均大于 0 0 5 ) ,组 2差异显著(P值为 0 0 0 7)。结论用扫描电镜测定肌节长度 ,发现肌节长度随尸僵经过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兔皮肤钝器伤IL-1β、COX-2和MCP-1 mRNA表达与法医学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兔皮肤钝器伤后IL-1β、COX-2和MCP-1mRNA的时序性表达规律,分析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在兔耳皮肤钝器伤后<0.5h,0.5h,1h,2h,3h,4h,5h,6h,8h,12h,24h,1d,3d,7d和死后10min,0.5h,1h取材,一步法提取组织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荧光定量PCR检测IL-1β、COX-2和MCP-1mRNA逆转录合成第一条cDNA链的拷贝数,作统计学分析。结果IL-1βmRNA在钝器伤后<0.5h表达显著增强(P<0.001),0.5h达到峰值,至第2d降至基本水平;COX-2mRNA于创伤后0.5h表达显著增强(P<0.05)并持续强表达至24h开始下降,第2d降至正常;MCP-1 mRNA在钝器伤后于1h表达显著增强(P<0.05),于3h出现表达峰,至第3d降至正常;3个指标在死后各时间组与正常对照无明显表达差异。结论检测皮肤IL-1β、COX-2和MCP-1mRNA可对早期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帮助,并且这三个指标都可以鉴别生前伤和死后伤。  相似文献   

20.
周建清  王永忠  蒋红艳  孔杰 《法医学杂志》2007,23(3):193-195,F0003
目的探讨创伤皮肤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时间相关性表达,为损伤时间推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图像分析技术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不同损伤时间大鼠皮肤组织生前及死后CGRP表达。结果生前组大鼠损伤后皮肤组织内CGRP在神经纤维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死后组皮肤组织中CGRP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生前组中CGRP表达在损伤后1h明显增多,4h达到高峰,以后恢复到正常。结论损伤组织神经纤维中CGRP表达具有规律性且有较好的时间相关性,可成为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